首   页 推荐材料 一阵地 二体系 三机制 四队伍 五平台 人才培养 推广应用 成果团队 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
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评价>主流媒体
内外兼修 练就真本领 ——“高职毕业生缘何就业不难”系列报道之二
       走进各高职院校,宽敞的实训车间、先进的机器设备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真正的工厂车间。当我们为这些现代化的设施而惊讶时,也同时明白了高职毕业生为何能练就过硬的技能,从而成了各用人单位争抢的“番饽饽”。
       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本市乃至全国培养各种技术人才的重任。为了让毕业生走上岗位后真正成为用人单位“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本市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一方面在师资、教学上加强力量;另一方面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锻炼能力。
       教师即师傅案例进教材上课不再是纸上谈兵。
       谈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认清颇有感触。他说,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不同于本科院校,主要是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学生毕业后要具有很强的技术操作、运用能力。因此,单纯的理论教学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学院积极改革,一方面,对教师进行培养、培训,派其定期下到相关企业、车间,熟悉工厂内的实际环境、技术,以便于理论联系实际地实施教学;每年选派教师到德国、加拿大等国先进的职业技术院校进行学访、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经验。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中的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或客座教师给学生上课。这样一来,学生们学到的就不再是课本上的简单理论知识,而是具有很强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技能。李院长告诉记者,每年就业季节,来学院招聘的企业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华中科技有限公司、天津第一机床总厂这样有实力的企业,这些用人单位看重的正是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素质。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芮福宏向记者介绍,学院目前的很多专业教材都是学院与企业共同编写的,实际操作案例成为教材的重要内容。他说,作为本市唯一一所化工类高职院校,学院承担着为本市培养高素质化工人才的重任。为了让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投入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学院教师每年都要深入到企业中,与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当前化工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企业需要哪些技术人才。结合这些实际内容,学院自主编写教材,使学生学习后能够一上机器就会直接操作,真正实现了学生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实训基地即车间实训作品即产品学生变身技术能手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工厂是一家年产值达到 2000 多万元的正式工厂。在这里,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工厂的各个生产环节之中。赵福利同学是去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动线安装与调试项目的一等奖获得者。谈起在实训工厂的经历,他说,二年级的学生才能进入工厂进行实训,之前一直在实训车间,虽然也是真刀真枪地练,但没有压力,因为练好练坏都没关系,不影响经济效益。而进入实训工厂就不同了,要与工人师傅一起进入生产环节进行产品的生产、加工,如果出了残次品,就要报废,就要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益,因此工作起来特别认真、紧张。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才能得到锻炼。正是因为有这种锻炼,赵福利在全国技能大赛的赛场上一点也不紧张,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记者在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看到,这里采油设备、钻井设备一应俱全。该院副院长辜忠涛告诉记者,现在的企业对人才要求比较高,希望一进来就能顶岗,承担起工作任务,不想花费大量时间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这就要求学院在教学环节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学院购买、引进了与企业同步的机器设备,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虽然学生在这里不可能进行真正的采油、钻井等工作,但熟悉设备操作的全过程。这样,等他们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时,很快就能进入角色。
       正是通过这种软、硬件的大量投入,本市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过硬的技术实践能力。而这样内外兼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自然成了各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

来源:2009-06-17 来源:天津教育报
版权所有: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津ICP备12007492号-1教ICP备01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