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一些企业设备并不落后 , 有的生产线上的设备甚至是国际领先水平的 , 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就是不能与人家竞争。 企业已经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而是“有米”难寻“ 巧妇” 。 我国要成为“世界工厂” , 需要培训和造就数十万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
当前天津市正在实施制造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数控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 以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应用性人才, 缓解市场上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
能够被命名为“数控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 证明了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数控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实力, 为探究该院成功培养机电制造业紧缺人才的秘笈 , 记者来到了坐落在红桥区光荣道竹山路的该院进行了实地采访:
完备的资源优势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组建是遵循当时天津市政府教育结构调整的总体布局 , 以创新教育思想为先导, 以改革为动力 , 以发展为基点, 在优化两校一厂资源的基础上创建的。 它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同志所题 :“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这一理论的最好实践。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原天津市职工机电学院与天津市机电工业学校等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组建 , 于 2001 年 1 月被市政府正式批准为高职院校 , 成为全市首批高职院校之一。天津市职工机电学院原为国家备案的成人高校, 天津市机电工业学校是省部级重点中专。 两学校均有 30 多年的办学历史, 均以机电行业为产业背景 , 开设的专业以机电制造业为主方向。悠久的培养机电人才的历史决定了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雄厚的实力和执掌牛耳的地位。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高、新、特”的视点和科学的发展观来构建高职教育的办学体系, 把“做精、做实、做强、做出特色”作为学院发展的总目标, 抓住机遇, 与时俱进 , 发展势头强劲, 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 在天津市高职教育中的众多方面独占鳌头, 在高职学院中取得若干第一 :
第一个实现领导机构调整一步到位;第一个提出专业平台的思想 ; 第一个提出分层教学 , 探索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 ;
第一个实行学分制, 探索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
第一个创建学报, 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 第一个成立职业教育研究所 , 促进了教学
改革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一个以后勤社会化的理念 , 采用后勤社会化机制的做法 ;
第一个实行从优秀学生中选拔政治辅导员制 , 强化学生“四自”(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第一个成立了产、学、研的校内实体, 即索源集团 ;
第一个被国家档案局评定为《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二级单位》 , 提升了基础工作的水平;
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中 , 作为高职院校是第一个(惟一)获得全国一等奖等。
学院严谨的治学、实用的专业、优良的校风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信赖 , 生源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规模逐年扩大 , 2003 年外省市学生已达到40 %, 学生来自全国 24 个省市地区。 现学院高职在校生已超过批复的规模, 由于开设专业及学生素质符合社会需求, 今年首届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运行良好, 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 被众多大型企业 ──冶金集团、大无缝、摩托罗拉、三星、LG 、地铁总公司及科研单位录用。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完善的设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优质的硬件条件 :学院现有占地面积为 1550002 , 教室 39423m2 ;实验实习场地 14574m2 ;图书馆 5426m2 ;体育馆 3136m2 :食堂 4652m2 ;行政办公11931m2 ;生活用房 46678m3 。 学院配置了先进的实习、实验设备, 有近 30 个实验室, 拥有现代的实训中心 , 有数控编程、数控加工中心 , 数控教学机、自动化、电工、电子、CAD/CAM 实验室、多媒体计算中心、校园网及设有 DDN 专线的网络中心 , 多媒体语音室、闭路电视系统、电化教学中心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学院还没有多个校外实习基地 , 由现代化骨干企业承担着学院实践性的教学任务, 培养掌握现代高新技术并具有管理及外语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学院调整专业布局, 优化专业课程结构, 学院设有 4 个系, 即机电系、经营系、计算机系、外语系。 开设了社会急需的专业:数控技术及应用 、计算机辅助制造工艺、机械电子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应用 、微电子控制技术 、计算机与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工程与管理、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金融投资理财、物流管理、外贸英语。 常设专业26 个 , 以工科为主 , 以社会应用广泛的数控技术和计算机两大类科技含量较高的专业为龙头, 带动机、电、管理类等相关专业的发展, 其中, 数控技术和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学院的名牌专业。 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与管理队伍 , 现有教师 251 人, 高级职称 97 人, 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 23 人, 双师型教师 54 人。卓越的领军人物漫步在校园里, 但见绿草茵茵、树木苍翠 ,教学楼恢弘壮观 , 实训中心设备精良 , 图书馆里藏书丰富, 学生公寓整洁舒适。 毋庸置疑 ,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3 年的发展是跨越式的 , 是卓有成效的。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领导们的关怀支持、离不开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的拼搏努力 , 也离不开学院的领军人物──富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的李认清院长对高职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对学院发展方向的正确把握。几年来, 他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 坚持以人为本 , 坚持人性化的建设理念, 并将“人文” 思想溶入工科教育的方针。
“高职学院要做大做强 , 必须坚持两个`面向' 和一个`适应' , 即 :面向社会, 面向市场 , 适应天津经济建设需要, 办出自己的特色。我们每年都进行专业的调整、拓宽和增设。不断扩展课程, 以适应天津经济对人才的新需要。 社会需要掌握现代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 家长希望孩子学有所成之后, 能够立即找到满意的工作。学院和企业一样, 必须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 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 , 只管学不管就业的学校是无法生存的 , 一定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身为一院之长 , 富有创新意识的李认清院长明晰而果断地决策者学院的办学定位与指导思想 , 形成了学院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点:
办学定位:打造现代制造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它的教育要素具有特殊性);
发展目标:不是要做大 , 而是要按照社会需求和天津经济发展的需要, 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 做精、做实、做强、做出特色 ;
办学体系:按照“一主两翼”的思路来构建 , 即高职学历教育 +职业技能培训 +校企(生产、科研)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 积极探索产教结合的教育新模式 , 即实行多种形式的订单式培养 , 着力于教育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培养生产、管理的“过程人才” ;
教学改革目标:以就业为导向 , 进行教学改革, 即理论课为专业课服务, 进行优化整合,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课件数学;专业课采用实物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实践教学强调在企业真实环境下进行全真和仿真教学 , 将双证书教学有机结合。 加强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良好职业心地素质的培养 , 以实现毕业就能顶岗 ,“企业拿来就能用”的教学目标 ;
坚持开放办学思想:学院先后与新加坡商学院、澳洲 TAFE 教育机构。 北大青鸟集团与印度 APTK 公司等进行合作办学;学院正在实行网上教学。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在破产企业的原址上开始艰难创业的。除了较大的厂区和破旧的厂房外, 还有一些企业历史遗留的问题。 面对困难, 李认清院长坚持“自强、进取、务实、创新” 的精神 , 带领广大教职员工锐意进取, 奋力拼搏 , 在一系列重大决策上展示了深思慎取的思维品格和办学理念 , 构建“天津机电”特色的高职教育办学体系, 以创新教育思想为先导, 以改革为动力, 以发展为基点。 以优化“两校一厂”资源为基础 , 建设现代化的高职学院。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 , 把学院建成了一所现代化的高职院校 , 具备了一流办学条件, 走了一条高起点、高起步之路。 市领导俞海潮曾称赞学院的建设速度 , 对学院的整体布局给予了高度评价。
儒雅、博学的李认清院长对高职教育有较高深的学术造诣 , 他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的内涵定位 , 高职教育与专业平台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提出了了许多有独特见解的理论观点, 对学院的发展定位和建设方向起到了很重要的导向作用。 他集集体智慧提出了“实事求是, 崇尚科学”的校训, 提出了“创造宽松和谐 , 适合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的办学理念和“一主两翼” 的教学布局与学校整体发展的构思 ;提出了“依法治校 , 从严治教”的办学方针 ; 提出了“培养严谨务实 , 拼搏创新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和“不求全责备, 用一技之长, 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用人原则, 成为了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群众的共同价值观。他提出的培养“过程人才”的思想;高职教育坚持“实践──实践──实践”的教学方针 ;“一主两翼”办学模式的思想;从“知识结构、核心技术、能力层次、技术标准、职业特色、待业特征”出发研究专业平台建设的思想, 都对学院的教育体系构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以此为基点撰写的学术论文《机电技术高职教育的定位与内涵》、《高职教育的点与面、环与链》在《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发表后 , 引起了高职教育理论界的关注 , 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职业教育”专栏索引。
宏伟的发展蓝图
理论创新、内涵发展的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又在规划着未来的发展蓝图 :以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 , 联合天津机电控股集团公司属下的相关中职教育资源集中建设教育园区 , 打造现代制造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形成年教育培训量万人的规模 , 学历教育为 4500 人的规模, 为中职、高职、岗位技能培训一体化 , 组建天津市现代制造业人才培养基地 , 以集团化为载体。培养制造业紧缺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 , 以适应天津市六大支柱产业、十个重点产品基地的新的产业格局形成, 在人才培养上解决天津本地的需求及天津周边地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
专家呼吁, 中国可从高等教育方面入手解决高级应用型人才紧缺的危机 , 中国的教育部门应当考虑让更多的学院承担起职业培训的任务 , 21 世纪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世纪。我们深信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宏伟发展蓝图一定会实现, 明天的学院会更加灿烂 , 将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来源:天津日报/2004 年/07 月/24 日/第 T0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