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天激烈的角逐,代表天津参赛的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王辉、卢兴亮和张朝经过连续 6 个小时的比赛,三人终于共同走上了最高领奖台,在“高职数控造型多轴联动编程开发”项目比赛中,他们一举夺魁。走下领奖台时,王辉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终于能松口气了,能睡个好觉了,咱们回宿舍也不用再麻烦大爷给开门了!”
原来,这半年来,王辉、卢兴亮和张朝三人,每天早上 7 点起床,7 点半就开始集训,晚上一般要训练到 11 点以后,最晚的一次三个人凌晨 3 点才从厂房回到宿舍,由于每天晚上 10 点半锁楼门,所以每次集训完回宿舍,都要麻烦门房的大爷再单独给他们开门。
该院院长李认清介绍说,和前两届大赛不同,此次大赛使用了新机器,由过去的三轴联动机换成了操作难度更高的四轴联动机。目前,大多数学校授课还不会使用这么先进的机器,这不仅加大了选手参赛的难度,也使比赛用机更贴近一线的生产实际,更是对授课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实中,三轴联动机是无法生产出一些复杂的零部件的,比如风力发电的叶片等。这对于今年参赛的选手来说是个新挑战。
学校共有 200 多人报名参加比赛,经过面试、实际操作、两次笔试共四轮考试后,留下了 3 个队 9 名选手开始组织正式的集训。比赛开始前的一个月,经过反复选择,最后从 3 个队中再选出了两个队参加比赛,前后共经历了 6 个月时间。而 6 个小时的比赛时间,对于 3 个“90 后”来说,是对他们体力、技术极限的挑战。
而接受挑战的不仅是体力和技术,还有相互之间的理解、配合与友情。“在集训的过程中,王辉和卢兴亮关于一个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谁都说服不了谁。那会儿,正好老师在外地出差,两个人经常争得面红耳赤,差点掰了。但常常是打完嘴仗再去车床上实地操作,想靠自己的技术让对方服气,可是最后还是没有结果。”张朝对当时的一幕还记忆犹新。
两个人的矛盾曾一度让训练陷入了僵局,每天反复讨论却一无所获。幸好老师及时地赶了回来,找到两个人详细地分析了彼此的观点,从性格和实际问题两方面出发,并配合多次演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终于把两个人拉回到了同一条船上。谈到这段经历时,他俩都不好意思地冲对方笑了笑。经过了这次小摩擦,他们两个人学会了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原来更加理解对方,配合起来也更加默契了。
平时的训练中遇到矛盾,3 个“90 后”会向老师倾诉并寻求帮助,但在比赛中他们却完全独立,精诚配合,从来没有把求助的目光投向老师。
此次 6 个小时的比赛中特意设置了“喊停”环节,在比赛过程中,每个队可以喊停 3 次,每次 3 分钟,在这 3 分钟时间里,可以问场边的指导老师,让老师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参赛前,王辉他们就达成了一种默契,在比赛中除了非常难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不会喊停。“像这种比赛,遇到的问题都是十分复杂的,告诉老师问题出在哪里就得十多分钟,他再给你解决至少得半个小时,时间根本不够用,所以我们组赛前就商量好了,不轻易喊停。”卢兴亮说。
大赛让他们成熟,更让他们对未来的人生多了一种选择。此时,很多大三的学生面临的都是就业,但卢兴亮他们却一脸轻松:“这次比赛是我们学校第一次选我们大二的同学参赛。现在,我们还不用想工作的事儿。将来我们 3 个准备升本,这样的人生机遇必须得把握住。”
来源: 中国青年报/2010 年/6 月/28 日/第 0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