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总结报告
作为学院的一名新教师,我有幸参加了今年的西部家访活动。历经九天,确实很辛苦,但是觉得很值,意义重大,对我自己也是一个很大的提升。这次家访我分到的是兰州组,和我一起的还有刘淑君和于淼老师。由于以前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家访前刘淑君老师详细地给我讲解了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如何与家长沟通以及了解家长对学校的一些意见和建议等。
此次家访我们组去的学生家庭都是当地贫困区县的贫困家庭,在去之前也向同学们了解了他们家的一些情况,但是真正到了之后还是被震惊到了,现就具体情况做一详细汇报:
我们组先后家访了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的刘洋明和吴晓斌家、靖远县的雒江波、靳国文、魏香正和陈天贵家。这些家庭的共同点都是贫穷,当地交通不便,水源紧缺,决定了他们没有办法以种地为生,只能外出打工来供应孩子们上学。在刘洋明家,我们去的时候只有他母亲在,一个五十出头的中年妇女,看起来像是年过花甲了,身体不好,天天输液。洋明还有一个妹妹在上高中,即便这样困难,洋明的母亲还是觉得应该让孩子们多学知识,走出大山,还是尽力给予孩子们最基本的物质支持,哪怕自己省吃俭用。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确,孩子们也很懂事,洋明自入学以来成绩一直很优秀,自己也有很明确的目标,他说毕业后想开一个汽修厂,靠自己的努力赚钱,给母亲治病,供妹妹上学,减轻父亲的负担。
在陈天贵家,他还有一哥哥,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小麦和玉米 ,如果雨水多,收成就好点,完全靠天吃饭。当我告诉他的父母学校的办学方针和以往毕业生就业方向时,他们对我们学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且希望孩子像优秀的学长们一样,毕业后能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走出大山。当我问他们有什么困难时,他父亲说天贵的助学贷款一直没有贷下来,希望学校能够给予解决。
在雒江波家,江波告诉我他的弟弟刚刚高考结束,另外,由于爷爷奶奶已经故去,叔叔身体不好只能跟他们一起过。为了给哥倆筹集学费和赚钱给他们的叔叔看病,父母常年在兰州打工,母亲在一个小区里管理卫生,一月一千多。父亲是一个搬运工,一月两千多。就这样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一年下来还是捉襟见肘。
我们去魏香正家时,只有他和他年迈的奶奶在,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香正的性格比较孤僻,不太爱跟别人交流,也许这和他的成长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缺少父母的关爱。我们是否应该在学校里多给这样的孩子一些关爱,让他们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让他们有机会敞开心扉,有胆量与同学交流呢?吴晓斌和靳国文家,也都存在有以上家庭类似的问题,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只能外出打工维持生活,没有足够的时间给予孩子们陪伴,更不用说指导他们的学习了,这就要求我们学校,我们的老师多抽出些时间,给予这些孩子们关心和照顾;用我们高质量的办学在有限的三年的时间里,尽量多的教给他们专业知识,让他们学有所成,这是对学生们的负责,也是对学生家长辛苦劳动应有的交代。
家访活动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非常有力的延伸,学校和家庭作为对教育影响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几家的家访,有以下几点工作成果和深刻体会:
工作成果:
1.从多角度了解了学生。在学校时,我们专业课老师很难深入到学生生活中,掌握其思想动态,解决其成长烦恼,所以我们了解的学生并不全面,学生的很多优点我们并没有发现。通过实地走访,我们发现,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尽管在班级活动、学生活动方面不突出,在家中帮助父母分担家庭经济压力,主动承担家庭重任;一些内向学生在学校适应不好,对于专业知识十分排斥,导致其生活十分自闭,孤僻,从不和老师说话,但是在家时,向我们介绍家乡时,说的滔滔不绝。让我们发现了她身上的闪光点。
2.解决家长关注的学生就业择业问题。在家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家长除了关心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外,对于学生毕业时的就业和择业十分关心。我们的每次谈话,学生就业择业问题占据了座谈的大部分时间。解决了家长关于这方面的顾虑后,家长也表示了对学校对于学生工作的认可,直夸学校我们工作的细致与负责。
3.让学生重视自身成长。通过家访,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关注,很多学生在家访后,自身状态都有很大提高,特别是自信心。
深刻体会:
1.我们家访的这些学生都是山区里的贫困学生,我们老师走访贫困家庭会给学生和整个家庭带来温暖,同时帮助受访家庭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他们共同的问题就是贫困,我们不仅要给他们生活上的帮助,还要给予精神上的关心,要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和及时有效的心理引导工作,保证每一个贫困生不因贫困而挨饿。我们要为这一特殊群体创造条件和机遇。
2.抑郁、偏执、孤独、多疑、敏感是当下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对待这部分学生要小心谨慎,倍加关心。我们应该多组织各种交流会、座谈会,使这种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够相互交流,让他们从孤僻的性格中走出来。
通过这几天的家访,使我深刻体会到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对一名学生的影响。家访不仅给学生带去了温暖,也能让我们与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客观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征求家长对学生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使得双方在学生培养上形成合力。家访,在路上。
宫晓凯
201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