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 > 职教人生 >

卢仁华:28年的职教人生

2014-02-27 13:26:24
分享到:
这是一个令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卢仁华终身难忘的时刻:2007年7月1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主管单位——杭州钢铁集团公司授予卢仁华“杰出贡献教育工作者”称号,并给予30万元的重奖。

\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卢仁

    这是一个令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卢仁华终身难忘的时刻:2007年7月1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主管单位——杭州钢铁集团公司授予卢仁华“杰出贡献教育工作者”称号,并给予30万元的重奖。作为杭钢集团公司有史以来最高的荣誉和最大的奖励,全公司3万余职工中仅有两人获此殊荣。此时此刻,回顾28年的职教生涯,卢仁华感慨万千,久久不能自己。
 
 
    数据见证发展“奇迹”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为1979年创办的浙江矿冶技工学校,创始人就是卢仁华。28年来,学校几经变迁,从山区到市区,三易校址、六改校名、四度扩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被人们视为“奇迹”。有数据为证:
 
    ——1979年:开办费2.5万元;学校位置:偏僻山区;校舍:矿区废弃的幼儿园,面积200平方米;教职工7人,学生30人。
 
    ——2001年:学校升格高职,校园占地12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教职工132人,学生2000余人,固定资产0.47亿元。
 
    ——2007年:学校占地503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教职工409人,学生7500余人,固定资产2.8亿元。
 
    这三组数字,是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8年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凝重的数字、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变化,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人们:这是一所创造了奇迹的学校。创造这一奇迹的带头人正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卢仁华。2005年,他被评为“全国百名职业教育杰出校长”,是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职学院院长;2006年,他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熟悉卢仁华的人都知道,他的人生经历就是一本鲜活的职教教科书。28年来,他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学校的发展事业上,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一所濒临倒闭的学校,经历合格技校、省级重点技校、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技工学校,直至升格为高职院校。任何时候他都心怀忧患,牢牢地把握住每一次发展机遇,带领学校教职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赞叹的奇迹。2001年升格高职后,短短6年时间,这所原本招生艰难的学校一举成为省内知名的高职院校,并被教育部等七部委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追寻成功的背后,人们惊诧于卢仁华的睿智。
 
    满心欢喜换来“当头一棒”
 
    学校升格高职,对卢仁华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安慰,也带来了满心的欢喜,起码在当时是这样。学校要生存,关键是生源。在他看来,高职招生肯定不需要像过去技校那样奔忙了。然而2001年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次招生,却给了卢仁华当头一棒:300个高职招生指标,第一志愿填报的一个都没有,第二志愿也只有7人,最后“打扫战场”,通过补报也只招了240名学生。
 
    怎么办?怎么办?痛定思痛,卢仁华认识到“如何办好高职”已成为自己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为此,他发动全校教职工开展了一次以如何办好高职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他分析了在山区艰难办学16年靠的是“以质量求生存、以竞争促发展”的战略,使学校绝处逢生,得到发展;他回顾了1995年迁入绍兴市区后,招生难、就业难严重制约学校发展,学校及时提出“抓好一个中心,建设两个基地”的战略,在继续抓好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抓招生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并取得了成功。
 
    通过分析,卢仁华认识到,当务之急,是学校必须面对实际,尽快确立高职发展战略。经过反复思考,他提出了“建特色,创品牌,争市场,促发展”的新战略。
 
    新的发展战略确定后,卢仁华开始把学生毕业时获得高职学历和高级工证书作为学校特色。于是,学院借鉴高级技校人才培养模式,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的应知应会要求进行教学和实训,把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纳入教学计划,使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加大学生的技能训练容量,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同时,他提出根据“应知应会,技能领先”的原则,设计课程体系。
 
    不久,卢仁华发现仅仅以高级工为培养目标的定位还不完整。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兼有“职业性”和“高教性”,理应比本科生动手能力强,比中专生理论水平高。因此,2003年开始,他又提出“文化理论课以‘必需’、‘够用’为度,重在技能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一体化”教学“阶梯式”培养
 
    卢仁华总有思考不完的问题。“应知应会,技能领先”、“文化理论课以‘必需’、‘够用’为度,重在技能培养”等改革,对当时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仍然没能摆脱传统的“三段式”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学科性教学痕迹明显。在经过大量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卢仁华再次提出教学改革思路:即以技术实践为主线,设置课程体系,使教学工作的重心由学科教学向技能教学转变。通过改革,学院构建和完善了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企业用人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开展“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实施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阶梯式’培养模式,培养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优秀高技能人才。
 
    所谓“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方法上打破理论课与实验、实践课的界限,采用课程专业周的形式将实践教学内容与相关内容的专业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根据实训项目课题,在实训室对照设备讲解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检测维修技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技能训练、掌握技能要点,将教学过程变成互动式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为了使“一体化”教学顺利开展,学院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对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精简、融合、重组与增设,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编写50余门专业理论和实践课教材,其中“一体化”教材24种。
 
    所谓“阶梯式”的职业能力培养,是指学院根据培养目标,按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顺序,设置三个层次的训练项目,采用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的训练和考核方式开展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其中,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的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综合技能由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完成。
 
    为了保证学生实训时间和实训质量,学院实行“三班制”,将实训分为早、中、晚三班,从上午7点开始到晚上10点,以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从而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
 
    集“大方”和“小气”于一身
 
    卢仁华在教学设备上花钱是出了名的“大方”。从2002年起,该院已先后三批共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到目前为止,学院共建有各类实验、实习基地77个,所有专业的实训基地都完全营造出“实际车间”的真实环境,实现了“一人一岗,一人一机”。几年来,学院已为17个专业的近万名学生安排了实习,还为当地3000名技术工人举办过20余次系统岗前技术培训。
 
    “由于大量耗材,每位学生每天的实习成本高达60元,一年下来就是上千万元。但学生技能扎实,各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能‘零距离’上岗普遍叫好,市场欢迎就是最好的回报。”卢仁华说。
 
    然而,卢仁华对自己的“小气”和在学校日常管理上的勤俭节约同样也是出了名的。作为一校之长的卢仁华,直到2005年才由省财政专门拨款配了车。卢仁华的家距离学校有十几里地,此前,他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班。
 
    “在食堂门口,支好自行车,手上拿个塑料饭盒,笑呵呵地进来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对大家都点点头。如果不提醒,恐怕谁也不知道他就是偌大一个高校的校长。”细心的学生平时留意了卢院长的生活细节。
 
    “我们学校有历经磨难的过去,这应该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卢仁华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应该成为我们的校园文化。现在我们不会再要求教职工去扛水泥修路,但少花钱多办事,把钱花在刀刃上,处处讲节约,事事有核算,应该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
 
    凭着勤俭节约和发挥“杠杆效应”,卢仁华一次次办成了几乎不可能办成的事:第一次搬迁时,学校用了300万元完成了本要1000万元才能完成的迁校任务;2000年学校扩建时,用500万元启动资金办成了6500万元才能完成的项目。
 
    说到项目,卢仁华还是一个特别善于抓住机遇的人。2006年下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卢仁华出国考察回来后得知绍兴市要建立公共实训基地的信息,便马不停蹄地去市里有关部门争取这一项目。在他的努力下,市政府原本要独立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变成了市校合作共建。这是浙江省第一家公共实训基地,基地总投资达1.22亿元,其中市政府承担建设经费6100万元。卢仁华此举,一时间引来了众多同行羡慕的目光。
 
    看着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身强力壮的后生,卢仁华对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这里有成长的烦恼,有成功的喜悦,更有着无数人生的感悟。早生华发付桑梓,甘作蜡炬照杏坛。卢仁华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毕生之力实践着他的人生诺言。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卢仁华(中)深入学校数控实训基地了解学生实训情况。(本报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胡祖平)
 
    采访手记
 
    理想与信念的力量
 
    暑假里一个夏日的午后,记者再次见到了仍然在校园里忙碌的卢仁华。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04年年底,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首届数控技能大赛上一鸣惊人,荣获三个项目中的两项第一、一项第二,当时就是慕名前来采访的。从此,记者对这所学校和这位校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惊讶于这所有着传奇色彩的学校,更惊讶于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校长。绍兴市一位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对记者说,在绍兴职教界,你可以不采访任何人,但唯独不能不采访他。
 
    听卢仁华讲办学故事是一种享受,每每令人激动、唏嘘又感慨。28年前,他以2.5万元从一个废弃幼儿园艰难起步,三易校址、六改校名、四度扩建。学校曾一度停止招生,是他的执著和锲而不舍,使学校得以延续并不断发展壮大。
 
    卢仁华现已是花甲之年,但在他身上看不到作为一名高职校长的疲惫,沧桑的脸上写满的是坚毅。
 
    卢仁华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为了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他狠抓教育质量,每年都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他说,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要发展,改革是硬道理。他告诉记者,学校正在酝酿和探索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即推行行为导向型教学模式。
 
    卢仁华永远以校为家,寒暑假从来都不休息,就连双休日也几乎天天加班。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都献给了他所挚爱的职业教育事业,不为名、不为利,心中有的只是对职业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今年,学校主管单位——杭钢集团公司授予他“杰出贡献教育工作者”,并给予30万元的重奖。他一心要把全部奖金作为学生奖励基金捐献出来,直至遭到主管单位领导的坚决反对才作罢。
 
    卢仁华把28年的心血都花在了职业教育事业上,这让他感到十分充实。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他的带领下,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实现新的飞跃。从卢仁华身上,记者强烈感受到的是理想与信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