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职教改革试验区——人才培养”互动模式的系统设计与实践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责任编辑:刘莉     作者:吕景泉 ,汤晓华 ,张兴会 ,周志刚     2014-07-14 15:37:00

天津职业院校制定了“以每年在天津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重大举措,助推试验区建设”的系统方案,以大赛为推手,紧贴企业和市场需求,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协同,通过赛项策划、设计、组织、实施、推广和转化,将大赛成果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实训条件、中高职衔接、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应用于教学,成功探索了“四机制、六优化”,助推了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改革、就业准入、对外开放、中西部合作”等任务的完成。通过多元评价,丰富和完善赛项,赛项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构建了“大赛-职教改革试验区-人才培养”的互动模式,有效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天津职业院校制定了“以每年在天津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重大举措,助推试验区建设”的系统方案,以大赛为推手,紧贴企业和市场需求,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协同,通过赛项策划、设计、组织、实施、推广和转化,将大赛成果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实训条件、中高职衔接、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应用于教学,成功探索了“四机制、六优化”,助推了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改革、就业准入、对外开放、中西部合作”等任务的完成。通过多元评价,丰富和完善赛项,赛项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构建了“大赛-职教改革试验区-人才培养”的互动模式,有效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背景
  天津的滨海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要战略部署,2005年8月,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教育部天津市政府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这是全国第一个部市共建的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区”)。
  2006年,教育部与天津市政府出台《国家职业 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2007年8 月,为了加速推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落实,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共同召开了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研究确定实施“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九项举措。
  2008年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成功举办,2008年、2009年、2010年前三届大赛,天津作为唯一举办地顺利实施。2013年,天津作为主赛场,全国分赛区扩展至15个省市,参加决赛的选手从2000人增加到近万人,赛项从20个发展到100个,覆盖14个专业大类,多个行业和近1000家企业参与其中。落户天津的全国大赛,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覆盖面最广、规格最高的技能大赛,大赛助推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成果辐射全国。
  二、互动模式的设计思路
  面对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迫切需要职业教育的整体性支撑;面对职教资源不均衡、不紧密的局面,通过举办全国大赛的途径构建了多方联动平台,有效整合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资源,推动“政府统筹、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办学机制体制的形成。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全国大赛”)无疑是多种呈现职业教育发展状态和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载体”和“推手”之一。2008年,在教育部职成司和天津市教委的直接领导下,天津职业院校多方协同,针对试验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改革、就业准入、对外开放、中西部合作”等建设内容,系统设计了探索“大赛-职教改革试验区-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的实施方案;以国家项目课题为牵引,2007年,市教委联合职业院校立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职业教育专项课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9年,市教委联合职业院校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全国技能大赛对职教发展影响力研究”。通过对赛项的系统分析,提出了“以赛促学、促教、促改、促建”的教学改革路径。建立职教与行业、学校与企业长效合作机制,实现专业与区域产业对接;建立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建设与企业发展有效互动机制,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双师”型素质教师、“双师型”教学团队和综合实训基地高水平建设;建立课程、培养规格与职业标准高效对接机制,开发技能大赛教学资源,引领和服务日常教学;建立技能人才培养与选拔的综合评价机制,探索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引导了现代教学 组织方式、教学法的广泛应用。
  图 1 “大赛—职教改革试验区—人才培养”的互动作用模型
 
  三、互动模式的模型设计
  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一项系统工程,技能人才培养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大赛—职教改革试验区—人才培养”互动是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环境条件支撑下,职业院校、企业、 政府,以及作为自然人存在的师生、技术人员、企业家、社会活动者等多个主体参与的多要素流动和组合。通过分解细化试验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全国大赛的体系构架、功能作用,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建立系统内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即处于发展状态的三个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相依赖、互为动因的正反馈耦合关联的动态关系。
  通过对赛项的系统分析,提出了“以赛促学、促教、促改、促建”的教学改革路径。以岗位需求为 “基准”,大赛为“探测器”,“测量”学生职业能力的“偏差”;以“试验区”为平台,“调控”专业布局、课程标准、师资队伍、实训条件、中高职衔接、教学组织形式;深入探究大赛与“职教理念创新、制度设计、 政策制定、人才培养、教学团队、人才评价和选拔” 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三维”互动的功能作用及其机理机制,“大赛—职教改革试验区—人才培养”互动 作用模型如图1。
  四、互动模式内涵
  对于互动模式内涵的问题,它是互动主体的具式,也是一个层次组合的概念:第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技能人才培养三者的互动模式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结合,因而其中具体的结合模式呈现出多样性;第二,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内的院校、参加全国大赛的院校同样具有不同的定位,并且各具特色、各具优势,具有多维的特点,因而其互动模式内含了职业院校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学校和师生之间内部的互动模式。 互动也是一个合作过程,“三螺旋理论”认为,政府、企业与职业院校,以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纽带而联结起来,形成一种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图2为互动模式的运行机制。
  图 2 “大赛—职教改革试验区—人才培养”互动模式的运行机制
 
  “大赛—职教改革试验区—人才培养”互动模 式的系统设计即为通过举办大赛和试验区建设,把 探索的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经验和做法加 以制度化和规范化,本着“以赛促学、促教、促改、促建”的设计理念,建立职教与行业、学校与企业长效合作机制,实现专业与区域产业对接;建立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建设与企业发展有效互动机制,实施了专业动态调整、“双师”型素质教师、 “双师型”教学团队和综合实训基地高水平建设;建立课程、培养规格与职业标准高效对接机制,开发了技能大赛教学资源台,引领和服务日常教学;建立技能人才培养与选拔的综 合评价机制,探索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引导了现代教 学组织方式、教学法的广泛应用。优化了专业布局和调整,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标准,优化了师资队伍建设途径,优化了实训基地建设内涵,优化了中高职衔接培养方案,优化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方式,对技能人才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劳动力需求结构不断发展变化,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和制 约,互动模式还呈现出发展和动态特征,能使互动结构、互动层次能适应区域经济对技能人才 培养等多方面需求,体现出明显的互动成效。
  五、互动模型实践
  大赛—职教改革试验区—人才培养”的互动模式是动态的、多元的,天津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特 色不断实践互动模式,以适应滨海新区经济产业的发展变化,创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丰富经验。典型互动模式案例有:集团化多主体合作办学互动模式、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实训基地共建的互动模式、教育园区共建共享合作互动模式、产学研互融合作模式、双主体育人合作模式、远程互动资源共 享合作模式、“职业培训包”开发应用型合作模式、赛项成果-教学资源的转化互动模式、技能大赛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互动模式。
  (一)集团化多主体合作办学互动模式
  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实现资源共享。行业特色鲜明,产业、职业、专业、学业、就业和立业环环相扣,以高职院校为龙头,多为一个行业中的一所高职、若干个重点企业或研究所、若干所中职(中专或技校)组合而成。天津先后组建了“行业组构集团式”“企业集团带动式”“城市郊区结合式”“社区联合组合式”“面向农村网络式”等五种模式为主的交通教育集团,冶金职业教育集团,渤海化工集团,电子信息产业职教集团、轻工职教集团等19个职教集团。
  (二)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实训基地共建的互动模式
  天津职业院校与区域龙头企业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开展长期、深度校企合作。双方将围绕企业生产制造、维修保养、销售、售后服务等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开展全方位合作,包括:共同完成产业发展、企业发展对技术和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调研;论证、确定适应行业和产业、教育发展的专业设计与设置;基于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专业知识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的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实施;基于生产过程的实训条件建设;企业所需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在职职工继续教育与培训、职业资格鉴定以及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典型的有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与西子奥的斯电梯公司互为校外实训基地和电梯人才培养基地等案例。围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支柱产业,天津职业院校与滨海新区共建了生物技术产业、服务外包、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航空机电、海洋化工、现代物流、航海运输业、国防科技等多个滨海新区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三)教育园区共建共享合作互动模式
  海河教育园区积极践行学校集中园区、专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学生集成培养的“四集”理念,海河教育园区一期落成,院区学校软硬件的全面升级。一批高端高新的实训中心及培训基地相继落户园区。园区的规模效应得到充分显现,职业院校汇聚园区所产生的聚集效应也极大地助推了院校的特色发展,院校分别围绕滨海新区重点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新一轮的专业调整。院区院校从专业共建、公共基础课程共研、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网络共享三个层面,推进园区资源共享,推进教师互聘、学分互认、课程互选,全面提升园区 整体办学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发挥园区公共资源的效能,承担企业员工培训以及技能鉴 定等任务,年培训和鉴定能力达6万人次,有近一半面向滨海新区企业。每年社会输送毕业生近2万人,其中 40%服务于滨海新区;园区紧紧围绕提升教育质量,探索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开设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改革试验班,坚持东西联动,积极面向中西部地区拓展生源。园区院校中西部地区学生占在校总人数的43%。
  (四)产学研互融合作模式
  产学研互融合作模式是天津职业院校通过与行业企业多年合作探索出的学校与行业企业共赢的合作模式。中德学院数控专业、轻工学院模具专业与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拟在滨海新区建汽车部件生产厂,并且先建培训中心,共投资9亿欧元。将学校教学、企业生产、为企业的技术服务、技术攻关融合在一起。对方经考察已确定了合作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模具专业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意向,双方已开始按德国“双元制”模式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开发课程。这一合作项目,天津职业院校“数控 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这一品牌专业进入了国际化轨道。与企业共同成功地探索了专业人才职业化、实践教学系统化、校企合作机制化的“三化”人才培养模式。
  (五)双主体育人合作模式
  双主体育人合作模式是专业与企业集团采取的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发展的共为育人主体的合作模式。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大连机床集团达成的“双主体”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合作协议,决定校企双方依据行业技术规范及标准对人才培养过程、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考核,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行业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共建人才培养培训、课程开发、教材开发、企业数控机床的整机展示、营销、维修、售后服务于一体的教学及服务示范中心。在与大连机床集团的合作中,促成了大连机床集团在天津建立研发制造基地的重大项目,项目总投资20亿元。这一项目将带动天津机床行业的发展。该项目的引进得到了天津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也是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促使校企共同融入区域经济,提高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的有效尝试。
  (六)远程互动资源共享合作模式
  远程互动资源共享合作模式是影视动画专业与中新天津生态城动漫园共同创建的合作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的“次世代远程动漫云教学系统”项目,在动漫园的技术人员可给在学校的学生远程授课,而学生也可以远程操作动漫园的硬件设备进行实训,动漫园内的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专任教师互派,强化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中新生态城动漫园的项目同时也是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的项目。院校与中新天津生态城动漫园的合作,促成了海河教育园区与中新天津生态城动漫园这一产业园区的合作,成为教育园区与产业园区合作的先行先试基地,形成两个国家级园区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基地共享的双优势。
  (七)“职业培训包”开发应用型合作模式
  天津市将落实示范区建设方案,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好高职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试点工作,拓宽各级各类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通道。目前天津职业院校共承担 92 个 “职业培训包”的开发任务。目前天津市实施“职业培训包”开发项目已经完成成果中期验收与评估。“加工中心操作工”“、飞机铆装钳工”等项目已接受了验收方的检查评估并顺利通过验收。
  (八)赛项成果—教学资源转化的互动模式
  学校、企业专家深度合作,组建跨院校、跨企业的专项工作团队进行教学资源建设。整合赛项优质资源,将赛项设备转化为教学设备、赛项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赛项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赛项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赛项评价转化为教学评价,编写服务项目教学的教材152种,开发了基于“赛项六要素分析”的资源网络平台、“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包,制订了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有效支撑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九)技能大赛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互动
  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除应具备先进的职教理念、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带头人、紧密的校企合作基础等条件之外,当前,更需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真实“载体”“。载体”是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依托。如何探索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如何探索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关键是找到体现 工学结合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开发载体。全国大赛给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很好的载体。以它们为载体,天津职业院校牵头多家院校和行业企业人员组成“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依托高职技能大赛平台,在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教材建 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探索。
  六、展望与思考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具有展示、宣传、评价、激励、导向等多重功能,对学校、企业、社会影响广泛而深入、长久而有力。概而言之,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选拔优秀高端技能人才的重大举措,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平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高端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提供了目标与标准。将技能大赛赛项嵌入专业教学之中,对于优化专业布局和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和标准,优化师资队伍建设途径,优化实训基地建设内涵,优化中高职衔接培养方案,优化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方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推动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对推进我国职业院校与国际接轨、推动赛项开发和赛项成果转化、扩大我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造就具有国际水平高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