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聚焦 >

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地位

2014-04-02 17:22:38 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责任编辑:贾少军
分享到:
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普遍不把技能型人才视为人才。 “重普教、轻职教”, “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二是现行各项制度和导向存在一定偏颇。职业院校学生录取在同等院校的最末批次;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政策规定,专科 (高职)毕业生工作一年才能报考国家二级职业资格,而对本科生没有这种要求。三是职业教育是 “断头教育”,因为学生从技校、中职、高职毕业后,就进入工作岗位,很难再获得深造机会。

   某卫生学校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新学期上课的时候,请同学介绍选择到卫校读书的原因和目的。一位女同学心情沉重地介绍了她选择到卫校读书的原因:“我的中考成绩离高中分数线差5分。命运真是给我开了个玩笑。当接到卫校护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我茫然了,不知道自己的前途究竟在哪里?听别人说中等职业学校一般是成绩差的学生才去读。”这件事反映了当前中职生的普遍心态,这归根结底源于职业教育地位不高。
 
  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普遍不把技能型人才视为人才。 “重普教、轻职教”, “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二是现行各项制度和导向存在一定偏颇。职业院校学生录取在同等院校的最末批次;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政策规定,专科 (高职)毕业生工作一年才能报考国家二级职业资格,而对本科生没有这种要求。三是职业教育是 “断头教育”,因为学生从技校、中职、高职毕业后,就进入工作岗位,很难再获得深造机会。根据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近年来中职生的毕业流向中,40%-50%就业,30%进入高职、本科等更高层次的学校。就业的学生基本专业对口,而30%选择深造的学生大部分放弃了原专业,因为高职和本科没有与他们原专业匹配的专业。这些都使职业院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自卑感。这些传统观念和不尽合理的制度,限制和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国家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直接的教育,是相对薄弱的一种教育。只有职业教育的改革到位了、举措落实了、目标实现了,我国整体教育的战略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中国职业教育》杂志主编姜大源曾说: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被低估了。这种低估表现在,职业教育承载着满足社会需求的重任,是培养为社会直接创造价值的高素质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教育,但我们忽略了职业教育另外一个承载满足个性需求的重任,是另外一种类型的青少年成才教育。职业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培养钱学森,但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是这些教育所无法取代的。中职、高职生也是人才。他们不可能发表相对论,不会发表二进制,但是他们可以烹制世界上最好吃的饭菜,可以缝制世界上最好看的晚礼服。这些人才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培养不出来的。”
 
  其实,中等职业教育曾经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 “文革”前的1965年,一个是1998年。1998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26万人,在校生规模146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中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规模比例为6∶4,职业教育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高峰。也正是从这一年,因为大学开始连续扩招,录取率在6年时间里翻了5倍。普通高中教育迅速升温,中等职教出现严重滑坡。现在必须改变这种局面了。
 
  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出现了 “招工难”,各地劳动力缺口达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高级技工尤为稀缺。据统计,浙江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现有职工1300多万人,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仅有300万人,其中中级工占30%,高级工以上仅有10%,缺技工已日渐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制约 “瓶颈”。只有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培养出一大批高级技工,才能给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劳动力基础。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