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名家 >

【职教先驱】中国平民教育家----晏阳初

2015-09-24 19:41:06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晏阳初,1890年10月出生,四川巴中 人,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1990年1月7日卒于美国纽约。晏阳初生于四川巴中县一个塾师之家,童年在传教士举办的西式学堂接受教育。17岁从成都高中毕业。

  人物简介:
  晏阳初,1890年10月出生,四川巴中 人,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1990年1月7日卒于美国纽约。晏阳初生于四川巴中县一个塾师之家,童年在传教士举办的西式学堂接受教育。17岁从成都高中毕业。
  1916年考入美国耶鲁大学 ,攻读政治学与经济学,获学士学位 。一战期间,这位前途无量的中国学生毫不迟疑奔赴法国,帮助华工改善其不幸处境,任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
  191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1919年入普林斯 顿大学研究院,攻历史学, 1920年,他获得普林斯顿大学 硕士学位,于同年回国后,献身平民教育事业,于1923年,成立了著名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由于意识到中国的文盲主要是在农村,1926年,平教会选定河北定县为实验区,开启了而后蔚为壮观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先河。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乡村建设的整体思路。
  1940年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后名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1944~1945年,美国锡拉丘兹等三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晏阳初大学毕业后,立志献身平民教育。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晏阳初曾试图游说蒋介石为乡村教育投入更多资源,但是遭到蒋的拒绝,在蒋介石处碰壁的晏阳初转而寻求美国的支持,最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条名为“晏阳初条款”的法案,法案规定须将“四亿二千万对华经援总额中须拨付不少于百分之五、不多于百分之十的额度,用于中国农村的建设与复兴”。
  1949年中国共产党 取得胜利,晏阳初辗转到了台湾,从此晏阳初和他的乡村教育运动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1950年离台湾赴美国。
  50年代以后,晏阳初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及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60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及该院理事会主席。晏阳初还曾在联合国 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担任顾问。
  1990年1月7日卒于美国纽约。
 
  主要理论:
 
  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民普遍存在“愚、贫、弱、私”四大病害。他提出要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连环教育的三种方式,实施四大教育,以此达到政治、经济、文化、自卫、卫生、礼俗“六大建设”。
  一.四大教育:
  (1)以文艺教育功愚,培养知识力。四人教育之中,文艺教育包括文字教育与艺术教育,它是攻“愚”的利器,目的是要发扬“脑矿”中的“知识力”。它是平民求获知识的有效工具,为他们更多地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可能。文艺教育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感受到知识和信息的力量,并将这种力量投入到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中去。
  (2)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卫生教育目的在于防病治病,培养“健康力”,是攻“弱”的良方。普及卫生知识,训练卫生习惯,用公共的力量谋公共的卫生,以提高其健康生活,使人人成为强健的国民。晏阳初主张将卫生教育与创建乡村医药卫生保健制度相结合,从个人知识和社区服务的双层面为平民的健康提供可能的帮助。
  (3)以生计教育功穷,培养生产力。生计教育和公民教育是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层面着手提高平民的生活品质的教育。生计教育要开发“生产力”,是攻“穷”、治“穷”的法宝,其目的在于“吾及科学的知识技术,改善其生计组织,以提高其经济生活”,促使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4)以公民教育功私,培养团结力。公民教育是攻“私”的利器,要轰开自私自利的壁垒,以培养人民的团结力。养成平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从根木上训练其团结力以提高其道德生活与团体生活,为生计教育而组织建立的自助社、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也被公民教育用来训练平民互助合作的品质,成为一种重要的公民教育形式。
  二.三大方式:
  为进行“四大教育”,晏阳初提出了“三大方式”,对应不同的教育方式,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1)学校式教育。学校式教育主要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通过开办各种平民学校来进行,除采用普通的讲授方法外,为了方便识字,还使用了挂图、幻灯等工具。在学校教育中,还采取了导生制的方法,通过学生传授学生,最经济、最迅速地普及教育,弥补教师不足的缺憾。
  (2)社会式教育。社会式教育以成人为主,根据成人的特点多采用讲演、戏剧、展览、电影等直观教育方法。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版发行了多种平民读物和《农民周报》;创造了“表证农家”,让更多的农民从中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从而信服并要求效仿。
  (3)家庭式教育。家庭式教育主要通过家庭会进行,用横向联系的方法把不同地位的家庭成员组织起来进行教育,如家主会、主妇会、少年会、闺女会等,目的是使“家庭社会化”,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得到相应的教育。
  三.“化农民”和“农民化”思想:
  化农民和农民化是他进行乡村建设实验的目标和途径。他认为欲化农民,我们须先农民化。为此号召知识分子们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镜,换上一副农民镜,彻底地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惟有如此,才能深切了解农民,懂得他们的需要,才能实实在在进行乡村改造。
  晏阳初汲取了儒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扬弃了孔子“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傲慢与偏见,而汲取了西方和孙中山先生关于“民有、民治、民享”的现代民主精神,不仅以基督之悲悯之心看待“苦力”之苦痛,而且以真诚的平等意识致力于开发“苦力”之潜力。正是这种对下层民众的尊重与信任,使他所从事的平民教育与社会改造事业,既超越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止于政治策略层面的局限,也超越了基督教的以怜悯为基础的救世主情感,而升华到依靠人民达成民主目标的现代性境界。
 
  主要实践经历:
 
  晏阳初是享誉世界声誉的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和教育实践家及乡村建设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除文盲,作新民”
  晏阳初认定在中国“农民是平民教育主要对象”,因此他设立乡村教育部。作了两年多严谨的采用科学方法的实地调查,经过试验与比较,晏阳初主持的平教总会于1926年选择河北定县作实验研究中心,推行平民教育,启发民智为主,以带动整个乡村建设。这批人中,不少是留学美国的博士、硕士,或国内大学的校长、教授。他们来到农村,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被誉之为“博士下乡”。
  在他主持和带动下,“博士”们把定县作为“社会实验室”,认真进行社会调查,扫除文盲,开办平民学校,推广合作组织,创建实验农场等。他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综合的农村改造方案。这就是推行“四大教育”。他根据在农村从事教育的经验,深感中国人有“愚、穷、弱、私”四大缺点。因此,要通过扫盲,在人人取得最低限度的文化程度之后,以“文艺”(包括识字,通过演说、演新剧等方式开掘“脑矿”)教育救愚,生计教育救穷,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遗憾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中断了他们的实验。晏阳初毫不气馁,又在重庆北碚创办了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继续为乡村建设培养人才。
  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尝试
  平教总会确定推行农村卫生计划,组织学员到各村展览、演讲、放电影,作预防与诊疗示范,通过卫生宣传引起农民的注意与兴趣。实行“预防重于治疗”的方针,比如针对当地肠胃病与传染病流行的主因,指导居民改善饮用水质,增加井盖与围圈,适时消毒灭菌,以减少病源。尤为难得的是,那时平教总会就在乡村推广节制生育运动,走访家庭劝告节育。1940年代末晏阳初促成并作为担纲人之一的“中国农村复兴中美联合委员会”,在四川推行的加强农村卫生机构计划,在台湾省进行的建立自来水源与防治疟疾、血吸虫病,训练县乡两级公共卫生人员等工作,都是定县实验的延续和推广。晏阳初实际上摸索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覆盖全国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办法。平教总会南迁之后,在湖南(衡山为实验县)、江西和四川等继续其开发民智与民力的事业,并在湖南训练民众与地方行政干部,在四川协助实施改革地方行政的新县制,创立全国性的乡村建设学院加紧培训人才。
  晏阳初与同仁在乡村改造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1943年,哥白尼诞生400周年之际,美国百余所大学与科研机构的代表,评选晏阳初为“全球现代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 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的援华法案,特列所谓晏阳初条款(实为农村建设条款,以其内文提及晏阳初之名故有此说;指四亿二千万对华经援总额中须拨付不少于百分之五、不多于百分之十的额度,用于中国农村的建设与复兴)。1950年之后,晏阳初以菲律宾为基地,为亚洲的泰国、日本、印度、印尼,非洲的加纳,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等国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