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评论 >

韩玉:中高职德育课如何衔接更有实效

2016-03-30 14:58:28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迫切需要加强中高职衔接。中高职衔接模式很多,无论哪种模式的衔接,都要按照中、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需要,开展课程衔接体系建设。

  
山东寿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师生为“我是光荣职教生”主题活动排练歌舞。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迫切需要加强中高职衔接。中高职衔接模式很多,无论哪种模式的衔接,都要按照中、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需要,开展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德育课程内容的衔接是完整的课程衔接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德育的职业性和务实性特点,决定了德育课程内容衔接主要是职业道德教育部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既是中高职德育学科课程体系衔接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那么,现行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衔接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又有何应对之策呢?
  问题1
  课程衔接视角下课程内容选择有违课程编制的连贯性原则
  课程编制的连贯性原则是指从多种观点看,该课程所具有的精确性和精密性的程度,包括序列性、连贯性、综合性、均衡性、准确性和长期效果六个维度。用这“六个维度”评价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的接续情况:
  一是“连贯性”和“序列性”欠缺。中高职德育目标所包含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但目前中高职的目标构成中认知类、情感类课程目标的描述多,技能类、应用类的少,且高职目标中的内容关涉职业道德教育的描述少,与大学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目标层次性、类型性体现不明显,不能有效反映职业教育目的、德育目的的总要求。
  二是“综合性”和“准确性”方面的问题。从课程内容构成上看,高职阶段增加了“公德”和“私德”部分内容。这正如把小学德育重点放在职业道德教育上一样,课程编制有违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三是“均衡性”缺失。从道德教育内容的学时看,按照中职德育大纲的规定,中职德育总共138学时,其中“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学时为32-36学时,而“职业道德”(包括“礼仪”部分)为13学时,约占总学时的9%,高职的“职业道德”所占的学时比例更少,现有学时比例数难以呈现职业道德极其丰富的内涵。而从德育课程教材文本上看,虽然列举了“爱岗敬业”“诚信”的德目,但对职业纪律、责任和作风等“职业道德”的范畴缺乏深入、系统的诠释,直接影响到德育课程功能的发挥。
  四是“长期效果”的弱化。课程内容编制上的问题直接弱化了学科课程的实施效果,以学科课程为主渠道对职校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难以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中高职德育课程处于尴尬境地。
  问题2:
  按“学问逻辑”序化课程内容导致道德能力教育缺位
  德育学科课程在目标上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其学与教有别于知识、技能的学与教。这就要求各个教育阶段课程内容要有纵向上的接续,课程内容的组织是螺旋上升式,在目标构成上应侧重“技能”和“应用”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序化课程内容。而对比现行中高职德育课程教材的“章次”可以看出,课程内容的组织按照道德的层次性特点由低至高直线式顺序展开,有利于课程内容的纵向衔接。但从每个教育阶段中德育课程单元内容的序化看,主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学问逻辑”而不是“生活逻辑”展开,这种逻辑顺序无法关照学生的道德经验和道德冲突,影响个体的道德内化和道德能力的形成,消弱了德育课程对学生道德实践的影响力,能力的层次性在课程衔接中也难以体现。
  对策1:
  准确定位各个德育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从社会用人标准及学习者职业发展要求出发,以职业教育学历标准、国家职业标准、行业用人标准和不同德育阶段学生的道德认知特点为依据,从课程衔接视角准确定位每个学段的学科课程目标,以便体现课程的教育性与职业性的双重特性。
  在德育初级阶段,应发挥感性思维和经验思维能力,以“规则”的认知为基础,引导和激发个体的道德敏感性,使之了解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形成基本的规范意识和道德品质;在德育的中级阶段,应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使之学会运用“原则”调节职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理解道德“原则”,将道德原理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培育道德主体的道德能力和道德自律精神;在德育的高级阶段,应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目标。发展辩证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学会将抽象的道德知识与具体的道德事实结合,增长道德智慧,提升精神境界,促进职业道德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的高度统一。服务于德育目的、目标的达成而选择和组织德育内容,能够促进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紧密衔接。
  对策2:
  增强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囊括性
  遵循职业道德的特点以及社会职业化要求,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编制应有连贯性和囊括性,课程内容应包括公共职业道德教育和有专业、岗位针对性的专业伦理教育。从课程内容衔接角度看,高年级的职业道德教育侧重点是专业伦理教育。由于职业道德在形式上,特别是行为准则的表达方式方面,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和多样,客观上要求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应贴近个体未来职业生活实际,以增强其道德实践能力。
  同时,要从职业教育特点以及未来学生职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重点“德目”,并按照螺旋上升式序化课程内容结构,以促进德育目标的达成,彰显职业学校德育务实性特点。此外,加强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不但要促进课程内容衔接,还要以“技能”目标和“应用”目标为导向,促进认知性德育和活动性德育的有机结合,以多种方法促进课程体系衔接才能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对策3:
  在现有国家课程体系下分专业开发专业伦理教育课程
  当前,我国的德育课程是国家课程,在现有条件下开发专业伦理教育课程,需要国家、学校和教师三方合力推进。从国家层面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积极探索专业伦理理论,以及德育课程开发技术,为不同层面的德育课程开发实践决策提供理论基础。此外,国家还应尽快完善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制度和评价标准,大力推动职业院校深化德育课程改革,促进课程体系衔接建设。
  从学校层面看,应优化德育工作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德育课改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企业调查了解行业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和问题。而从教师层面来看,应尽快掌握专业伦理教育理论,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以及对教材的整合处置能力,有效地进行德育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快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彰显职业教育中学科德育育人本色。
(作者韩玉 系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