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评论 >

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实践

2016-08-18 11:37:50 在线学习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备受世界关注,在前年的G20峰会上,20国集团首脑一致倡议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 从而降低青年失业率。

  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备受世界关注,在前年的G20峰会上,20国集团首脑一致倡议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 从而降低青年失业率。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企业实践是其最为重要的一环。“判断是不是现代学徒制一个简单而重要的标准,是看企业是否给学生津贴,哪怕是一块钱。”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表示。

  德国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享有与工程师不相上下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他们坚信,在生产服务一线直接创造价值的技术工人同样是国家最重要的人才。
  职业教育居然有如此魅力。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怎样的?其教师培养制度与课程体系又是如何构建的?带着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赵志群教授。
  经济社会发展得益于成功的职业教育
  记者:大家都在谈职业教育,具体来说,成功的职业教育有哪些标志?
  赵志群:成功的职业教育不仅要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让年轻人由此获得体面的工作和报酬,以及继续发展的机会。受教育方和需求方,两者缺一不可。
  年轻人从学校教育过渡到劳动市场需要迈过两个门槛,第一个是从普通学校教育到职业教育,第二个是从职业教育到就业。如果用纯学校教育模式,第一个门槛会比较低,但从学校教育直接迈到劳动市场的门槛会很高;如果采用纯企业或社会培训模式,两个门槛几乎就合成了一个, 门槛很高。 只要有一个门槛高,过渡就有可能失败,年轻人不能顺利从学校教育过渡到劳动就业,就会失业。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有效地降低了这两个门槛。
  记者:所以很多国家都学习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 因为它能大幅降低青年的失业率?
  赵志群:是的。采用双元制模式的国家还有瑞士等国,因为它让不同的学习者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 找到适合生涯发展的道路,所以这些国家的青年失业率一般都比较低。较低的青年失业率有利于社会稳定。德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在职业教育方面省了钱,将来可能会用这些钱去建监狱。这说明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和稳定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企业开展职业教育能大幅降低招聘成本。德国的企业认为,如果自己不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去劳动市场上找,不仅招聘成本很高,新员工还需要大量岗前培训,企业认同感和企业承诺也不高,最终增加了人员成本。
  记者:在职业教育相对成功的国家生活,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赵志群:服务意识好,这不仅体现在对大环境的营造上,还表现在对细节的关注上。
  记者:服务意识跟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有关系吗?
  赵志群:事实上,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和其发达水平或竞争力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OECD 国家高等学校毛入学率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全球竞争力连续排名第一的瑞士, 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几乎是最低的,仅为 30% 左右。
  记者:从 OECD 国家统计数据看,就业结构与高等教育毕业率之间是否有关系?
  赵志群:加拿大就业人口中,接受过本科教育的比例占一半,但仅有22%的人从事高技能工作。换句话说,一半以上的高校毕业生从事的是低技能的工作。美国有近40%就业人口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但从事着高技能工作只有20%多。这些反映了就业结构和教育结构之间的不匹配,即所谓的结构性失业。相反, 在德国、 瑞士等现代学徒制做得好的国家,就业结构与教育结构相对比较和谐。
  从绝对数量上看,一个国家需要最多的是那些工作在生产服务一线直接创造价值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与高学历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教育结构上,我们不能一味追求高学历,而应努力实现就业结构和教育结构之间的协调。
  记者:是不是在职业教育相对比较成功的瑞士、 德国教育结构和就业结构比较协调?
  赵志群:是的,他们的成功表现在采用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这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学徒制,即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式职业教育模式,它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学徒制不同的是,学徒不仅仅跟着师傅学习,还要在学校学习理论课和文化课。
  德国现代学徒制的重要特征及独有的教师培养体系
  记者:德国的现代学徒制有哪些重要特征?它的职业教育体系具体是怎样的 ?
  赵志群:德国的现代学徒制叫双元制,有企业和学校两个学习场所,学生在两者之间有规则地交替学习。在企业,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联系,在生产过程中学习;在学校,学生继续完成文化和理论课的学习。
  企业是最重要的教学场所。每周 5 天中,学生 3-4 天在企业学习,1-2 天在学校学习。针对不同专业,企业和学校的学习组织形式不尽相同。 如学生可以连续在企业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再连续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
  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老师,一是学校的理论课教师,二是企业的实训教师。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费也有两个来源,学校经费由政府公共经费支付,企业培训则由私营企业投入。德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校企合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这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其学生占中等教育学生总数的约80%。不同专业(在德国叫培训职业)的培训期限稍有不同,大部分是 3.5 年,少数专业较短。第二种是全日制职业学校,只针对少数职业(如护士)或在一些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地区,占比例较少。不管采用什么模式,学生在学习结束并通过结业考试后,都可拿到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中等职业教育毕业之后,如果想继续深造,学生可以接受各种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例如在工作几年后,可以参加师傅学校或技术员学校的学习, 毕业后拿到师傅职业资格证书,就具备了独立开业的资格。另外还可以到应用科技大学学习。
  记者:您谈到德国职业教育教师有两种类型,在教师培养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赵志群: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的培养途径不同,知识能力结构也不一样。
  职业学校教师在中学毕业后接受至少5年大学教育获得等同于硕士学位的国家考试证书,之后再接受教师学院的教学法实践培训,培训时间略有不同, 为一年半到两年。 可以说,职业学校教师入门时已经是半个博士了。除理论课程学习外,教师还得有至少10个月的企业实践经验。统计数据表明,德国大约 2/3 的老师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教育,即至少有3-3.5年的企业实践经验。
  要想成为实训教师,中学毕业以后要接受3.5年的职业教育,至少有1年企业实践经验后再去接受师傅学校的教育。师傅学校最短学制1年,之后还要到州立教师学院接受1年的技术教师或实训教师培训。所有这些教育完成之后才可以承担实训教师或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另外还有年龄的要求,一般是26岁以上。两种教师相互配合,成为高质量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记者:这些老师的收入高吗?
  赵志群:职业学校教师的身份是高级公务员(部分州为政府雇员),其工资与政府的高级公务员或工程师相当,例如职业学校校长相当于州副部长,几乎是最高级的公务员。
  德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专业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也非常高。只要获得了技术工人资格,大家就会非常尊敬你。
  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学会一个职业
  记者:职业教育首要的任务是什么?
  赵志群:首先是让学习者学会一个职业。普通文化教育课程很重要,但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任务,而非职业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大哲学家康德说过:“人真正的成熟是职业的成熟”。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教育同样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职业道德。做面包的人做不好面包,理头发的人理不好头发,这不能说是合格的社会公民。实际上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会背唐诗三百首。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职业工作做好,这是第一步。
  记者:在学习内容上如何保障?
  赵志群: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由国家统一开发,对职业学校和企业的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德国的《企业培训条例》即我们所理解的企业教学大纲或企业教学标准。作为国家的一个《条例》,在很大程度反映了国家的意志,违背了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学校教育内容由各州的《框架教学计划》规定,制定的基础是《企业培训条例》,规定职业学校教学的内容与时长。
  记者:除教师外,您认为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成功,还有哪些保障?
  赵志群:首先要有稳定统一的专业 (职业)名称,开放的和发展性的职业标准内涵。每个学徒所在的培训企业的培训职业名称一致,保证其培养的学徒得到全国认可。
  其次,要有通畅的职业发展途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毕业以后如果还想继续学习,可以接受师傅培训取得师傅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通过不同途径继续到应用科技大学,甚至研究型大学学习。
  第三,提供较宽的职业基础教育,并满足一系列具体岗位的要求,即所谓的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德国有十几个职业的350多个专业,每个职业领域所有专业第一年上的课完全相同,第二年按照大类上课,第三年才按照具体专业上课。这样可以保证在劳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学生可以轻松灵活地做出应对。
  第四是实习生特有的法律地位。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律机制较为健全。在学习期间,企业会与学徒(生)签订一种特殊的合同,即《培训合同》,确定有关职业教育的所有事宜,如学习期限、学习内容及其安排以及培训津贴等。
  缺乏实践土壤的职业教育无法健康发展
  记者:德国的双元制在中国也引进多年,但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什么?
  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学生只在黑板上“种庄稼”或在黑板上“开机器”,是永远学不会工作的。企业学习对成功的职业教育必不可少。我国很多同仁始终很难理解为什么德国企业愿意投入人力财力去培养技术工人。事实上,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并不一定成本巨大。有人计算过,在德国,学徒在第一学年干不了多少活,企业对学徒的投入可能是净投入;第二学年,学徒已经可以给企业干一些活并创造一些效益,虽然学徒津贴有所增加,但对企业来讲可能是不赔不赚的;第三学年,学徒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已经与正式工人差不多,但其拿到的津贴仅相当于正式工人工资的 1/3 左右,所以是“廉价劳动力”。三年算下来,大部分中小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有回报的。
  大型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总投入可能是净投入, 因为要建立独立于生产之外的培训中心、聘用专职实训教师。但如果是技术工人由于技能不过关而损坏了这些大型设备,那损失可能比培训投入高得很多。这是大型企业愿意承担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因。
  如此看来,企业、学校、行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能很好地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是因为这样做能够反映他们各自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国职业教育现在遇到的很大困难是学校一头热,愿意和企业合作,但企业没有太高热情去参与,大多数企业把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看作一种经济负担。很多大型国企限于机制等原因缺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动力。处于弱势地位的民营企业游走在生存的边缘,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是无暇顾及。
  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在实践中得到培养,缺乏真实实践土壤的职业教育,很难得到健康的发展。
  记者:与德国相比,您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欠缺的是什么?
  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学术性太强。有研究发现,按照理论知识学习时间比例计算,很多中职工科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比例都超过了清华。 很多教师也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教汽修的老师不会修汽车而只会讲发动机原理,这在中国不是个案,这样的老师怎么可能教出会修汽车的学生?
  记者:中国有比较成功的职业教育吗?
  赵志群:当然有,而且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职业院校都有成功的案例,只是从面上讲还不很普及。我看到广州的一个技师学院,竟然有一个班招了二十多个本科毕业生。这些本科毕业生为什么愿意重新回技工学校来学一技之长 ? 答案不言而喻。
  记者:国家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您认为,作为政府还应该做些什么?职业院校还应该做些什么?
  赵志群:我们需要真正关注社会的需求,以及企业的需求,并真正考虑学生真实的学习能力。
  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韩国和我们有类似的文化,过去也是所有人都追求高学历。他们发现,等大家都读了大学后还是找不到白领的工作。花了很多钱、很多时间,最终出来还是当工人,于是老百姓怨声载道。而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足够的技术工人。韩国进行了一些改革,允许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后保留学籍到企业工作, 想读大学, 随时可以回到学校。人们慢慢发现,不上大学并不意味着没有未来,到企业里发展可能有更好的未来,因此很多就不再回来上大学了。这样的分流方式很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