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评论 >

发展职业教育,两眼只盯着技能大赛哪能行

2016-12-06 13:28:20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近期,2016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落下帷幕。许多在比赛中获得佳绩的职业院校普天盖地宣传自己在大赛中夺得几金几银几铜,实现了什么样的突破,填补了几项空白,团体总分名列几何,等等。

  近期,2016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落下帷幕。许多在比赛中获得佳绩的职业院校普天盖地宣传自己在大赛中夺得几金几银几铜,实现了什么样的突破,填补了几项空白,团体总分名列几何,等等。

 
  与炙热的只有极少数学生参加的技能大赛相比,95%以上职业院校学生参加的职业教育学习和技能训练就冷清许多。不可否认,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展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等确有帮助,但两眼只盯着技能大赛,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极少数的参赛选手身上,这就是本末倒置了。
 
  让我十分痛心的是,这一现象在职业院校普遍存在。据调查得知,几乎所有参加全市、全省或全国技能大赛的职业院校都会为了夺得奖牌乃至金牌进行为期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备赛”。“备赛”期间,辅导教师几乎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几个参赛选手身上,学校也会为选手投入大量的训练材料和资金。其他学生技能训练只能放缓,或者暂时中断。
 
  我曾经到某地的一所职业院校采访。该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告诉我,学校为了能够培养出一个在全省技能大赛或全国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的选手,仅强化技能训练的耗材就不下15万元。对此,我感到疑虑:一所职业院校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花巨资换取一枚金牌,值得吗?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绝不是花几十万元打造几个技能比赛的冠军,而是着眼于就业,着眼于民生,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更多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延伸阅读
 
  技能竞赛获奖不应是职校和职校生成功的标签
 
  近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顾问刘景忠撰文,披露了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在开展的“资助成才,励志成功”活动中,把技能大赛获奖或开办网店作为典型事迹,作为学生成功的标志的做法,指出这种做法是将学生的“励志成功”典型事迹简单化地处理,学生是“被标签化”了。这种做法不仅在导向上存在令人质疑之处,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有失公允。其实,学生成功“被标签化”比较普遍,为时已久。如今,职校生在各级技能竞赛,特别是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奖似乎成为学校和学生成功的标签,就如同高考升学率获得省内第一、普高生考上了北大清华。
 
  正因为技能大赛获奖成为学校和学生成功的标签,所以,每年的技能大赛白热化愈演愈烈,各地对参加省赛,特别是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获奖的选手纷纷予以重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院校的考核评估,在技能竞赛获奖这一块加大了前所未有的权重,甚至和遵纪守法率一样,成为一票否决的硬指标。因而,原先已经有地方竞赛的,组织就更加周密,秋季一开学,就筹划新的一学年的技能竞赛,奖励措施也紧紧跟上。没有组织过地方竞赛的,也开始迎头赶上。参加各级技能竞赛,特别是全国技能竞赛的成绩,本身就是职业学校值得夸耀的闪光点。加大权重的考核已经使职业院校不敢有丝毫懈怠,而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各学校纷纷把技能备赛放在首位,甚至当作了职业院校的一切,因而出现了技能备赛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的现象。因为要组织学生参加某一级(县级、市级、省级)的技能竞赛,而让他们不再上课,其中包括必修的思想政治课、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为他们提供特殊环境和特殊条件, 开小灶,发补贴,全天候地进行某一项目的技能训练,使他们成了脱离学校常规管理与正常教育活动的特殊小群体。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学生的某一项目的技能是够好,甚至很强,能够在技能竞赛中得奖牌,能够获得高级工,甚至技师证书,还有不菲的奖金;另一方面,参赛学生今后的发展是要受到很大影响的。从他学的专业来说,他的专业知识结构是畸形的。一个专业并不是只要在一个项目上很强,虽然他靠这个能够找到份好的工作,但是,他的发展就会局限在很小的空间里。对学生本身而言,其生活道路不是越走越窄吗?
 
  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初始就业时不逊色于普通高校毕业生,但大量案例显示,职业院校毕业生后续发展低于普通高校毕业生,岗位的迁移能力和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都相对较弱。究其原因,实际上是由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薄弱造成的。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因为本身的文化基础就比较薄弱,又受所学专业限制,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方面低于普通高校学生,岗位的迁移能力和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都相对较弱。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既越来越细,又越来越融合,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而且逐渐进入工业机器人时代(到2025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到180万台),对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人一生已经不可能只从事一种职业,因而不是只掌握一种技能就行了。要掌握新技能,就要继续学习;要继续学习,掌握新技能,就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作基础。而在饭碗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走上社会的中职学校毕业生,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并没有学好,连中职学校所提出的“够用”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所以,在社会和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后,他们要新学习一门技术,肯定是难上加难,最终还是失业,丢掉饭碗,成为新的就业的难点,从而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众多难题。这些后果已经初显端倪。
 
  职业教育不只是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而且要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的一种方式。受教育者不仅仅是被开发的对象和增加社会财富的资源,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心和目标。职业教育既要着眼于学生的就业,同时也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业发展、职业发展和生涯发展。职业技能相当于一个人的硬件,职业素养就相当于一个人的软件。“硬件”与“软件”共同决定一个人的市场竞争力。一个人的可培养性决定于他的职业素养。除教授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育德,加强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降低和缓解他们的职业道德风险,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也不仅是用人单位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风尚提高的问题。
 
  提高质量是“十三五”期间教育的主题词,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我们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职校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教育拒绝标签化,用任何具体的标签来证明学生成功的做法都是反教育的。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学生成长为他自己。为职校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就是不能将技能竞赛获奖当作职业院校成功和学生成功的标签,不能将技能竞赛备赛绑架正常教育教学;既要过硬地抓好技能竞赛,又要过硬地抓好思想政治课、文化课、专业理论课教学。对技能竞赛备赛走火入魔白热化、绑架正常教育教学的现象和当下职业教育领域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另外,高校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的各类比赛也在变身为学生加分保研亮履历的“名利场”,同样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作者:冯胜清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