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研究 >

论艺友制对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2016-03-01 11:07:38 鲁彬之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编者按:艺友制是什么? 艺是艺术,也可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艺友制的根本方法是教学做合一。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先行先知的在做上教,后行后知的在做上学。大家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真正的艺友制,惟独艺友制才是彻底的教学做合一。在此连载鲁彬之关于艺友制的两篇文章,希望对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有所借鉴。

  摘要:艺友制是陶行知对传统的艺徒制进行的创造性运用,强调“以朋友之道教人艺术或手艺”,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有效地弥补了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憾,在当时成为了一种周期短、成效好的培养新模式,对当今高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颇有启发。

  一、“艺友制”的由来和内涵
  艺友制是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的特色之一。中国官方的师范教育肇始于清末。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盛宣怀经奏准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内设师范院为其他各院培养师资。1902年,京师大学堂内设师范馆,培养中学师资。从此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后,师范教育自成系统,分成优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陶行知认为,中国前清师范教育办理失策,以至于师范学校与附属学校隔阂,附属学校与实际生活隔阂。之所以产生这些隔阂,“是因为我们的师范教育或是从主观的头脑中空想出来的,或是间接从外国运输进来的,不是从自己的亲切经验里长上来的”,这种师范教育如果不加以根本改造,“直接可以造成不死不活的教师,间接可以造成不死不活的国民”,“有生活力的国民是要靠着有生活力的教师培养的,有生活力的教师又是要靠着有生活力的师范学校训练的”。
  1926年12月,陶行知发表了《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他认为,“中国今日教育最急切的问题,是旧师范教育如何改造,新师范教育如何建设。”,陶行知先生从当时师范教育的特点出发,指出其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由于当时的师范教育将理论学习与教育实习人为分隔,犹如以大书呆子教小书呆子,致使大多数受过师范训练的人,办不出一个可以令人佩服的学校;二是通过观察发现各种行业采用艺徒制培养学徒,普遍比较有实效性,如木匠、裁缝、漆匠采用艺徒制所教授的徒弟,技艺水平普遍较高。当然陶先生也敏锐地觉察到,艺徒制虽有效力也有缺点,即师傅一般不肯轻传秘诀,否则就可能“饱了徒弟,饿死师傅”,白白浪费徒弟许多光阴。受此启发,再对艺徒制进行了创造性地吸收和改造,并将之运用到师范教育,取名为“艺友制”。
  陶行知先生在《艺友制师范教育 答客问——关于南京六校招收艺友之解释》一文中给予了明确的解答:“艺是艺术,也可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在当时,这种“艺友制的师范教育”主要用来培养了一批乡村幼儿教师。该办法大致过程是:第一步为参观;第二步为参与;第三步为实习。即以乡村幼稚园为基地,由有经验的老师带二三个妇女作徒弟,按做上教、做上学的道理,徒弟跟随师傅学习幼稚园的各项教学做活动, 并辅以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管理幼儿的技能、技巧。大约经过一年半至两年的时间便可以独立工作,担任乡村幼稚老师。
  二、艺友制的理论基础
  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教育思想,产生于中国教育现代化初期师资极度匮乏之时,是对传统师范教育观念的一种根本性推翻,是一种本土化的中国师范教育改革探索,它有自身的理论基础。
  (一)“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1927年,他在《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一文中明确指出,“先行先知的在做上教,后行后知的在做上学。大家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真正的艺友制,惟独艺友制才是彻底的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在批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旧教育的过程中概括的一个教育命题,其涵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其二,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一个活动对事来说是做;对己来说是学;对人来说是教。其三,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做事,对师范生来说,是教学生做先生。无论那方面,“做”便成了“学”的中心,也就成了“教”的中心。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教育,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教学做合一”。
  (二)“追求教育平等”的思想
  陶行知的艺友制教育,针对传统艺徒制师范教育的弊端而提出,他之所以反对艺徒制,主要因为这种方法不平等。不平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艺徒下之工匠待艺徒几如奴仆,至不平等。二、工匠所有秘诀、心得对艺徒不愿轻传,故使艺徒自摸黑路,精神、时间,皆不经济。三、一切动作,偏重劳力而少用心,太无进步。艺友制则不然:教者、学者既是朋友,便须以平等相待,以至诚相见,尤须共同在劳力上劳心,以谋事业之进步。”
  陶行知对教育平等有自己的主张。艺友制教育,“是用朋友之道来训练同志学做教师或别种艺术”,在《共和精义》一文中,他表达了自己对平等的看法:“天之生人,智愚、贤不肖不齐,实为无可韪之事实。平等主义亦不截长补短,以强起齐。在政治上、生计上、教育上,立平等之机会,俾各人得以自然发展其能力而为群用,平等主义所主张者此耳。”当时有人反对不平等,“但是打不平等的人,往往要把大家的头一齐压得一样平,变成齐头的平等”,他所强调的等不是这种属于“假平等”的平头式的平等,而是起点意义上的平等。“真平等是要大家的立脚点平等,你的脚站在什么地方,我的脚亦站在什么地方”,“在立脚点谋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是陶行知对社会平等或教育平等的独到诠释。
  三、艺友制对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模式的启示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教师(师傅)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倾向进行有针对的教育和培养。教师(师傅)和学生同处于一个问题和情境下,可以在第一时间和空间里对学生做出指导和建议。这种及时的沟通和反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习者不再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任务和项目的主动完成者。
  艺友制和现代学徒制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都强调教师(师傅)与学生(徒弟)在同一情境下 共同完成任务,实现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关系的平等性,通过师生间的关系以及体验实现职业素养教育。“教学做合一”以及教育平等思想是两者共同的理论基础。基于理论基础的相似性,两者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借鉴艺友制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能够为现代学徒制的构建提供参考。
  (一)培养目标设置实施双标准
  艺友制既注重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又注重学生合作能力及民主平等思想的培养,对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具有借鉴价值。艺友制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教学基本技能的学习,教给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必备的知识技能,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艺友制还十分重视学生合作交往能力以及民主平等意识的培养,倡导建立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交往开展教学。正如陶行知所指出的:“与学生共生活,日久便成为学生的朋友;与校工共同生活,日久便成为校工的朋友。大家由相亲而达到相知相爱,自然可以造成和乐的境界”,营造出民主平等的校园人际关系。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具有鲜明的双重特色。一方面,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不能忽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之一;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职业性是其特色,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不可缺的因素。因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兼顾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在培养目标设置上实施双标准。
  (二)实践课程设置注重实效性
  将实习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艺友制的特点之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它倡导组织学生去校外参观(教育见习),学习他校办学之长。此外,艺友制的整个培养周期虽只有一年半到两年,但学生修业结束后半年到一年间也被作为考核时期纳入培养过程,学校派教员实地考察学生教学实践情况,并酌情发给证书,这无形中延长了校外实习期,增加了实习时间。现代学徒制强调教师与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开展教学,实践课程的实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这一点与艺友制有共同之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部分组合最为普遍,其中实践课存在着课时偏少、内容不够深入等问题。参考艺友制实践经验,在现代学徒制下,应开设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短期见习与长期实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通过灵活化的课程实施途径,确保实践课程时间。
  (三)培养方法坚持“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干,那些高谈阔论、妄自尊大的都不是真教师。他鼓励凡学校有一技之长的人便可招收艺友,大家“共学共教共做”,以此来解决办学中教师紧缺的因难。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是艺友制实施的重要方法,只有遵循“教学做合一”,才是真正的艺友制。这同时也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所在。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也应坚持“教学做合一”,构建起“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的循环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将理论与实践对接,以实现“共教共学共做”。此外,还应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攀。从 “艺友制”到 “现代学徒制”———陶行知艺友制教育思想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J].现代教育研究,2013(4)。
  [2]陈建华。论陶行知的“艺友制教育”及其启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4)。
  [3]徐廷福。王益聪。陶行知“艺友制”师范教育模式及其当代价值[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9)。
(作者 张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