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研究 >

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自主性、规范性和生态性

2016-09-20 20:26:10 教育与职业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是指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改革下,高校自主转型发展、政府规范推进、区域产业企业积极参与共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均衡化发展的过程。

  作者简介:古翠凤(1972- ),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职业教育;王绿原(1990- ),女,河南漯河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4)

  内容提要: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是指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改革下,高校自主转型发展、政府规范推进、区域产业企业积极参与共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均衡化发展的过程。要实现我国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有必要秉持自主性、规范性和生态性三项原则。自主性是根本动力,规范性是过程保障,生态性是目标取向。以自主性为原则,推动高校改革转型和创新发展;以规范性为原则,确保政府调控合法化、校企合作系统化以及高校转型层次化;以生态性为原则,实现高校职责合理分工、资源公平分配以及区域协调发展。

  关 键 词:应用技术型大学 自主变革 规范调控 生态均衡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企业参与高校职业教育转型机制研究”(课题编号:BJA140060),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企业参与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转型研究”(项目编号:YCSW2015072)和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八桂学者专项经费资助“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厅发[2013]3号)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02-0018-05

  一、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自主性”的解释,主要指事物在处理与外界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主动性、自我主导性和自我决定性等主体性特征。将“自主性”运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主要指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在办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较高的办学主动性、办学主导性和办学决定性。这些本体特征既是社会赋予其的责任,也是高校发展必须坚持的准则。教育规范性用来调控人们的教育行为,由某种精神力量或物质力量支持的、被社会所普遍认可的,从而具有不同程度之普适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统。①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是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改革下,由政府政策引导、区域响应、行业企业参与、高校执行的系统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效应、企业的参与方式以及不同高校的执行方式等,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成功与否。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不仅仅是高校个体的变革,也关乎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因此,政府的引导、企业的参与以及高校的转型推进等,有必要在规范化的道路上,实现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过程中的规范化。所谓的“生态性”,是指系统内部的和谐性质。高等教育系统是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行为为主导,教育环境为依托,教育资源流动为命脉的一个复合生态系统。②生态系统的关联性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即整体关联性和历史发展关联性。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从已有平衡状态向新平衡状态转移。在更新其平衡状态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各高校个体的发展,也要尊重其在高等教育整体系统中的发展,以及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以生态性为原则,是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应然选择。

  自主性原则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动力源泉,为高校的主动转型和自主发展提供了主动权、主导权和决策权。规范性原则保障了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中各参与主体决策与执行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根本保障。生态性原则重在实现高等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目标取向。规范性发展以自主性发展为基础,自主性发展是在规范性制约下的自主发展。生态性是在自主性和规范性的共同基础上实现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均衡化发展,同时生态性又促进高校的自主性探索,实现其与社会大环境的和谐发展。高校在实现其生态化建设的基础上,又需要规范性的原则为指导,为其提供和谐共处的方向和途径。三项原则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贯穿于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整个过程,为实现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又好又快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自主性: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动力源泉

  稳定性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点,既包括发展的稳定性,也包含其内在结构的稳定性。③正是由于高校内部的稳定性,外部社会变化往往不能引起其内部太大的变革。政府应当利用宏观调控有秩序地放大高校在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中的自主权。高校充分享有法律赋予的,在发挥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时所享有的资格与权利,落实其在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专业、招生、教师薪酬以及内部机构等方面自主设置与调整的权利。其核心就是政府和高校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过程中能够合理分配权利和责任,政府重在发挥引导作用,高校应是主体。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以自主性发展为基本原则,可以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提供内生动力。它主要有两方面的推动作用:一是自主性发展推动高校承担了更多改革转型中的压力,并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二是自主性发展推动高校的创新发展。

  1.推动高校改革转型。高校办学自主性的提高,会使高校进一步认识到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过程中所应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承担的风险与压力。面对不发展就要淘汰的压力,高校要尽快优化升级治校体系与运行机制,从而提高办学活力,将改革的责任与压力转化为高校转型的推动力量。具体来说,有内外两方面:首先,从高校内部来看,只有办学的自主性得到提高,高校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在转型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高校的行政管理层才会强烈意识到学校决策的重要性,高校全体教职员工才会有课堂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忧患意识。这些内部办学压力会促使高校对转型有具体清晰的认识,明确其建设任务。高校通过发挥其自身所特有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目的性,运用大学独有的资源和优势,确立转型的远大目标。根据目标有计划、有意向地开展各项工作,对高校内部主动进行调整。只有高校内部积极调整和发展,主动参与转型,才有助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快速建设。其次,除了高校内部主动适应变革之外,高校还面临外部环境的压力。美国社区学院的转型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权利和社会场域的制约、机会场域的影响、劳动力需求变化等外在环境压力,促使社区学院必须要适应外在环境的要求,取得生存空间。受外在压力的驱动,高校自身为拉开与同类型高校的距离,提高学校在招生、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力,会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管理理念等方面更多关注社会需求,寻求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自发地推动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

  总之,办学主导权和决策权的提高,迫使高校进一步正视转型过程中内部办学体系与外部组织环境产生的压力。面对压力,高校通过综合考虑内外影响因素,主动做出调整和适应,促进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优质发展。

  2.推动高校创新发展。高校在创新型科研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技术转化及应用等方面均发挥关键作用。提高办学的主动性、主导性和决定性,会激发高校孕育更多的创新智慧。只有高校始终具备这种创新智慧,才能确保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具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这种创新智慧首先体现在树立办学特色上。《论语·子路》中,孔子曾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来论述君子和小人的一种品质区别。君子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能够和睦相处,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保持自己的原则和想法,从来不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小人与周围人相处的过程中缺乏独立的思考,随波逐流,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亦是如此,既要注重各高校之间的共同发展,也要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自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各高校的发展目标逐渐朝着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迈进,力图达到其发展层次的制高点。这造成了我国高等院校发展的同质化倾向严重,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以自主性为原则促进各个转型高校树立自身的办学特色,也是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应有之义。转型高校应对自身的办学实力和特色优势进行准确、细致的分析,明确其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服务的对象以及特色发展的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不断寻求适合其特色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在与同类高校的不断竞争中相互提升。其次,表现为开阔的视野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应用技术型大学要注重综合利用学校内部的资源,并加以整合、创新。这就需要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建设中拥有开阔的视野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以创新与创业教育著称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在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十分注重多学科的交融,会结合商学院、工程学院及其他院系共同开设专业课程,帮助学生学习与掌握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而言,学生过度受限于所学学科与专业,很少有机会去接触或学习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创新创造潜能的培养有一定制约。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建设中同样需要具备开阔的视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突破学校内部各学科和各专业之间的界限,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三、规范性: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过程保障

  社会诸多事务的良性发展都离不开规范。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建设过程中,从政府的政策指导到与之发展相关联的企业参与机制,再到高校转型试点推进等,都需要以规范化为指导,确保其建设过程中政府调控的合法化、高校转型推进的层次化、校企合作发展的系统化。

  1.确保政府调控的合法化。从政府和大学的关系分析,目前我国大学依旧依赖于政府而发展,政府通过行政管控来指导大学改革。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新生事物,其未来发展既是对国家政策指导下改革成果的验证,也是对地方政府和高校执行力的检验。由于转型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等特点,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目前在我国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撑和可推广的发展经验,仍处于探索阶段。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建设初期可能会遇到招生、项目、经费等各种资源和条件的限制,这些限制也恰恰是吸引各地区政府积极响应和各高校积极参与的契机。

  国务院和教育部在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应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各利益相关者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来看,国务院和教育部各项政策文件对高校转型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但是,从相应的保障制度方面来看,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由于我国高校长期受政府行政管控的影响,政府的政策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结构变化将会产生直接的效应。我国目前高校转型缺乏相应的风险保障体系;政府的政策改革也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制化轨道,存在不确定性、不规范性;本科高校自身也尚未形成实现其整体性转型的政策执行图景,缺乏完整的、可预见性的规划指导。若要确保高校转型的顺利推进,以及其推进过程中的有序化、规范化,政府应主动将高等教育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一方面通过法律体系的完善,形成高等教育改革下的问责制,使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确保高校转型的合理化、规范化;另一方面,通过相应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消除行政性机制造成的高校资源分配上的层级差异,避免部分地区或高校出于教学设施、教学项目和教学经费等各种资源的竞争,而导致转型的畸形和偏化。④

  2.确保高校转型的层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两次大调整,即1952年的院系调整和1992年的高校合并。这两次大的调整,曾引发教育界人士尤其是高校工作者的诸多争议。事实证明,不管是“理工分家”的调整,还是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的建设,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部分高等院校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遗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可称得上第三次高校改革。但是,大学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适用于行政指导下的批量变革。在推进高校转型的工作中,应吸取前两次院校调整的经验和教训,以规范化、层次化为其转型的切入点,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采用省级统筹、试点推进、示范引领的方式,由点带面实现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从本质上来讲,试点推进能够分担高校改革风险、降低政策执行阻力,有助于加快政策创新的扩散速度。但是,要规范试点推进、示范引领的高校转型方式,需要各省或者自治区将国务院和教育部的相关政策落实到实处,对高校转型的各项制度和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一方面,省级政府要协助教育部对申请试点的高校进行资格审查,优先考虑符合转型条件的高校;另一方面,要及时对试点高校进行成效的监督和评估,每年更新转型高校的评估报告,实现高校转型操作的公开、透明。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要切实负责,对转型成效较好的高校进行经验总结,定期提交成果报告,为后续高校的转型提供可参考的经验。在优质资源的配置方面,政府要切实根据地方转型高校实际情况综合规划,实现资源效用发挥的最大化。可采用具体化的规章制度,确保资源在高校试点推进过程中的合理化分配。同时,省级政府要主动承担申请试点高校的监督工作,避免部分高校为获取额外的教育资源或实现办学层次的提升,而借助转型发展获取政策红利。

  3.确保校企联合的系统化。应用技术型大学以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专业理论基础深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⑤其发展融合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企业作为社会产业变革的主要参与者,也是高等教育人才输出的直接受益者。企业参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一方面,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的需求紧密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企业的参与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的与时俱进。除此之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对于建立校企双方内在要素之间的对接关系有着直接的作用。

  但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实现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在校企合作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面向所有的企业,但培养的不是熟练技术人员、生产基层的工人,而是具有潜质的、适应社会变化的准工作人员。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水平的企业来讲,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与应用技术型大学联合培养人才。因此,建立校企合作准入制度,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求为基点,对不同类型企业进行筛选,以挑选出有代表性、有条件、有特色的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与有合作意向的其他企业,以及社会中大众企业进行相应的联合实习培养,建立“特”对“多”的发展模式,确保人才从输入到输出过程的系统化和有序化。具体如下图所示。

  
“特”对“多”校企合作发展示意图

  图中企业A、企业B、企业C等分别代表不同特点和优势的企业,如信息型企业、生产型企业、研发型企业等。企业1、企业2、企业n等均代表社会中的大众企业,负责高校人才的接收和岗前实习工作。通过企业准入机制的建设,筛选不同行业领域特色的企业进行合作,联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共同实现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合作企业也负责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实践部分的实习实训,入职前的实习主要由社会中的大众企业负责。

  四、生态性: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目标取向

  国内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生态化应以生态学理念为指导,借助生态学原理和复杂性的科学基本规律,通过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使高等教育发展跟自然和社会发展相协调。⑥具体到应用技术型大学,其建设的生态性应体现在三个层面:从社会人才需求的层面来讲,其建设要注重人才培养职责合理分工;从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的层面来讲,其建设要注重高校资源公平分配;从高校发展需求的层面来讲,其建设要注重高校与其所属区域外部组织之间的相互协调。这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必须坚持的准则,也是其要实现的目标。

  1.实现职责合理分工。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要找准其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实现应用技术型大学与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之间、转型高校之间人才培养职责的合理分工。此外,还应注意转型高校内部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性。

  首先,应用技术型大学与高等职业专科学校虽然同处于高等教育系统之中,但这两种办学类型却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方面有着较大差异:前者的办学层次定位为应用技术型的本科教育,致力于理论素养与实践技术能力兼备的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如果在高等教育重构中,不能有效解决两者之间的不同,合理分配各自的职责,很容易造成人才培养过程中资源的浪费。由于专业所对应的工作特点不同、不同专业其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之间需求不同以及不同专业之间需求培养年限不同,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发展中要对其所设专业与高等职业专科学院所设专业进行对比分析。两类高校之间都应做到有的放矢,合理进行人才培养职责的分工。其次,应用技术型大学要注重其内部各高校的职责分工。转型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基础和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适当考虑区域内其他同类型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进行专业开发与调整。最后,转型高校内部各要素也要根据改革所需,实现内部师资结构、绩效标准、教学质量考评等方面的动态平衡发展。转型高校欲实现本科及以上学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在原有师资的基础上引进一批相应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以建设一个更为全面、科学的师资队伍。而这批外来力量的介入,必定打乱高校内部原有教师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建设中应该明确各种教师类型的职责,以促进改革的平稳、顺利、快速进行。

  2.实现资源公平分配。民国时期,当时的国立大学在全国呈“扁平化结构分布格局”,数量虽然不多,但各个省份都有至少一所的分布格局。⑦反观我国当前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地区分布,基本呈现“金字塔式的结构分布格局”。如北京、天津、湖北等地依次处于金字塔的底部,教育部直属高校较多;有些地区只有一所或几乎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分布极不均衡。这种分布格局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公平化分配,也造成了我国人力资源结构的失衡。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预示着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的重新组合。随着2014年有关应用技术型大学各项政策的颁布,各高校纷纷申请试点转型。这就需要有关负责部门在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中,以生态性为指导原则,合理分配各种资源和机会,确保各类资源分配的均衡化。各专家学者在对申请试点转型高校进行审批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不同地区试点转型高校的数量进行分析,以确保各省区都有申请试点的机会,以及各省区转型高校数量上呈现均衡化的趋势。同时,在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要注重不同省区之间的需求,使各个省区都有获得优质资源的机会,实现优质资源的公平化分配。除此之外,省级政府和地区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优质资源调控和规划中,也要注重同一类型高校在不同区域之间教学资源的公平分配。

  3.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美国著名教育家、社会科学家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Arthur Cremin)认为,“在规划区域教育体系建构与发展中,应该把各种教育机构与结构置于彼此的联系中,与维持它们并受它们影响的更广泛的社会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审视”。⑧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其与各教育培训机构、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等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综合审视分析,以求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深入探讨该地区高等教育与该区域经济社会、人文特色、产业特色等外部组织的内在关联性和作用机制,以求和谐发展。

  高校与区域产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各类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高校集中了该地区前沿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辐射地区的职责。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要将其拥有的优势与该地区的外部组织相互融合,实现互利共生、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建设之初,进行两个层面的调研。一个层面是国家产业结构的现状、调整与改革、发展的需求、学生就业问题需求、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等;另一个层面是地区产业结构的特色、现状、改革、发展需求以及区域人文特色等。要将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定位和外部组织之间的合作建立在可靠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将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与该区域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打造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引领地方区域产业的升级。同时,应用技术型大学也可将地区的特色文化和优势产业,融入其学科建设中,强化其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领域性。

  五、总结

  高等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的任务。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处于改革的初期阶段,各方面的制度建设、理论建设、经验成果等都处于不断完善和创新时期。我国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采用何种方式、建立什么样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等,都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应用技术型大学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地区等之间共同维护和建设,确保其建设过程中的规范化、发展过程中的自主化和生态化。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构下的产物,其出现也预示着重新建构我国高等教育的内部系统。我国高等教育既独立于政府,又依赖于政府而发展。在各类高校重新分类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各类专家和学者不断探索。

  注释:

  ①李江源。教育规范:自由发展的中介[J].社会科学战线,2005(2):222.

  ②贺祖斌。论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1.

  ③李宝斌,刘春花。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校转型发展之辩[J].大学教育科学,2014(6):37.

  ④林友荣。转型不是高校自导自演的“独角戏”[N].中国教育报,2015-06-19.

  ⑤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8.

  ⑥彭福扬,邱跃华。生态化理念与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4):15.

  ⑦李木洲,刘海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的设立与分布[J].高等教育研究,2014(4):82.

  ⑧Lawrence Arthur Cremin.Public Education[M].New York:Basic Books press,1976:36.

  参考文献:

  [1]宣勇。论中国大学的主体性重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8)。

  [2]鲍硕来,诸园。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美国社区学院转型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5(6)。

  [3]张应强。从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江苏高教,2014(6)。

  [4]姚荣。行政管控与自主变革:我国本科高校转型的制度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