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研究 >

不能用应试教育思维办职业教育

2016-12-19 12:13:13 德国手工业行会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大家知道,中国在过去30多年,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过去这30多年经济的辉煌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我们中国庞大的、低廉的劳动力。过去35年,劳力资本应该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

  大家知道,中国在过去30多年,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过去这30多年经济的辉煌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我们中国庞大的、低廉的劳动力。过去35年,劳力资本应该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

 
  但是,大家感觉到最近三、五年,中国的经济开始下滑,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的人口的红利逐渐消失。为什么?因为经过30多年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老龄化开始出现,同时我们的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尤其是最近五年时间。所以很多的企业竞争力降低了,我们的产品成本优势没有了,大量的产业转移到了东南亚去了,甚至其他非洲国家。换句话说,我们的人口红利消失了。
 
  那么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中国怎么办?我们经济能不能继续持续发展?大家现在已经感受到了最近几年经济的下滑给各行各业带来的阵痛。这种阵痛,我认为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个经济转型的时期,还没有完全过去。我的判断可能还需要五年时间。
 
  换句话说,我们过去的五年,是经济转型的阵痛期,是第一个阶段,我们的十三五规划是经济转型的第二个阶段。我把这个十年看做40年前的美国。40年前,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也处于经济的转型期。美国有一个“经济滞胀”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上世纪80年代初。
 
  那个十年也是美国的经济转型期,大量的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中国现在也面临了这样一个时期。
 
  我们未来经济转型怎么转?有没有可能保持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经济的发展,我们如何避免走日本的经济转型的过去二十年、三十年的“滞胀”的时期,这就是考验我们政府的智慧,也是考验我们经济学家、企业家的智慧和能力。我认为,未来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如果要保持持续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要创造人才红利。
 
  什么是人才红利?或者如何创造人才红利?所谓人才红利,就是我们要快速的、大力的提高我们庞大劳动人口的综合素质,同时我们要培养一大批高技能的、训练有素的人才,这就要依靠职业教育。
 
  我2012年提出来中国政府应当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来抓。我们也很荣幸地看到2014年,中央政府正式把职业教育列为国家的战略来推动。所以这几年,我们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投入和推动是史无前例的,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是史无前例的。
 
  刚才我提到,未来的五年是转型升级的五年。如何推动转型升级?一个重要的战略就是供给侧改革。必须要通过供给侧改革的途径来帮助产业的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又很大程度依赖于职业教育。为什么说供给侧改革依赖职业教育呢?实际上供给侧改革一个重要的资源的重组就是人力资源,也就是说我们大量的宝贵的劳动人口在一些传统的产业在作无用功,或者产出的东西没有人要。
 
  如何把宝贵的这一批人力资源通过再培训进行职业转型?通过职业教育使他成为优质的、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转移到新兴的一些产业或者现代服务业?所以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在供给侧改革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二,我们大量的供给侧改革所形成的新兴的一些产业,又需要大量的训练有素的高技能人才。中央政府在今年3月份宣布,在未来几年国家要投入1000亿的资金推动供给侧改革引起的职业转移的这么一个伟大工程。
 
  那问题来了,我们这1000亿怎么用好?也就是我今天提出一个观点,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的培训,它的理念、它的方法、它的手段是不符合职业培养的特点,很大程度还是用应试教育的思维在做职业培训,如果这种现象继续持续下去,我们这1000亿的投入可能是事倍功半。现在大量的职业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式的,上课、考试。当然有一些地方不错的,像深圳也有一些实训。但是很多是做做样子,这是我担忧的地方。
 
  我们如何能够真正把这1000亿的资金用好,有助于成千上万由供给侧引起的职业培训,一定要培训、就业、实训一体化模型,执行好的话,我们这1000亿花出去,可能就会做到事半功倍。所以我今天也提出一个观点供给侧改革所引起的职业培训,一定要走知识点的培训和实训、实习、就业一体化,而不是简单的单一的在教室里面上课、考试,给你一个证书,这样一个职业培训的效果是不好的。
 
  我讲一个故事,今年3月份新疆某一个地方,有500万的培训经费,希望国泰安来做,他说你派一些老师来就可以,上课、发证书就可以了。我不敢接,我说虽然你给我500万,我也可能做好,但是是没有良心的,效果一定是不好的,一定要培训、实训、实习、就业相结合。最后对方也认可我们这个理念,现在要打造整个的体系。所以,供给侧改革我这里有一个观点,跟职业教育关联度非常大,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就重点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几点看法。
 
  大家都会有一个纠结和纳闷,这几年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也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感觉没有根本性的解决问题,虽然资金多了,但好像还是干不好。
 
  我们要分析一下,职业教育现在纠结的是什么?我总结起来五个点。
 
  第一点,我们职业教育的院长、校长等等,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办学校还是办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理念,我们的校长每天大部分的时间还是跟在教育局局长的范围走。所以我有一个理念,高职、中职的校长一定要懂经济、懂产业,要大部分时间跟着发改委、科技局、各种产业协会。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的知道里当地的产业未来怎么发展。
 
  职业教育一定是要为当地的产业服务,你的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而且要前瞻三年、五年。我这个地方未来五年经济结构会怎么样?产业转型会怎么样?未来五年需要哪些岗位、哪些人才?所以我们的专业设置,每年要变。但是,据我了解现在可能不一样,我们高职、中职可能好几年、甚至十到二十年不变。这是清华大学的思维,因为他们培养的学生将来是经济学家、是科学家、是白领,他们可以不懂,但是高职、中职的专业设置要紧紧的围绕当地的产业结构变化,要非常的敏锐,而且每年我认为要变。
 
  所以这是第一个问题,高职、中职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的产业发展脱节。
 
  第二个问题,我们的教学方法、理念、工具还是应试教育的思维。我有一个观点不一定正确,我认为高职、中职当时从国有企业剥离出来,可能一半正确,一半不一定对。因为我们教育部门的思维还是办清华、北大,很多还是应试教育的思维,但是职业教育不能用应试教育的思维,为什么?因为我们高职、中职的孩子,他们比较好动,上课时间太长的话他们可能不习惯,所以职业教育一定是互动的,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我比喻一下,上课是主菜,实训是点心,实习是宵夜。要改变过来。我们职业教育知识点的学习是早餐,实训是中餐,实习是晚餐。职业教育要把实训变成第一课堂,要改变应试教育对职业教育的一些不良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职业教育的方法、理念、思维要做转变。但是我非常高兴的看到,教育部在最近五年十年反复强调“教学做”一体化,这个非常正确。
 
  第三个问题,就是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我们要营造一种社会氛围,让孩子上高职、中职是光荣的、是体面的,而不是给人感觉矮人一等。但是最近我们看到一个积极的现象,高职、中职的孩子毕业之后,这几年工资待遇直线上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目前挫伤孩子积极性的,第一,社会的氛围还不够好,总觉得考试上大学无奈才去上高职、中职,第二是应试教育给他们带来痛苦的感觉。如果我们把应试教育很好的优化、改变,用互动式的、体验式的、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我认为会有更多的孩子喜欢上职业教育。
 
  第四点,老师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虽然这几年国家投入几百亿、上千亿的资金改善我们教育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毛主席的一句话非常好,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不是武器,而是人。如果老师的积极性不能充分的调动起来,我们投入再多的资金、再好的设备,也是事倍功半。
 
  怎么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呢?第一,还是社会氛围,让老师如何更加的爱职业教育,喜爱自己这个行业。第二点就是激励机制。我们的激励机制现在还不够科学,我们高职、中职的老师还是属于吃“大锅饭”。如果制订一个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激励机制,能够打破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这是考验我们高职、中职的一个关键点。不能教多教少一个样,教好教坏差不多。有的学校现在上课一个小时只有50元钱,有的老师宁愿不要这50元钱。
 
  这是第四个制约我们职业教育发展教育的问题。
 
  第五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校企合作效果不佳。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当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教育部提出的产教融合非常正确,包括现代学徒制。现在是如何落实产教融合?现在产业跟学校是两层皮,如果有一种非常好的机制把企业和学校的利益点放在一起的话,产教融合会给校企合作会带来非常好的、正面的推动作用。
 
  另外,制约现代学徒制成功的另外一个要素就是,学徒制很大的程度取决于老师、师傅如何,问题是我们企业里面的师傅本身也不过硬,那带出来的徒弟是不是合格呢?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对企业师傅的选拔和本身的培训,好的师傅、严谨的师傅才能带出好的徒弟。要让企业高度重视对师傅进行培训。
 
  对企业要有硬性要求。企业有责任,每年要带多少学生、带多少徒弟。所以校企合作也是制约我们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五个障碍。
 
  最后,我有一个理想,我希望中国的职业教育将成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这个软实力配合“一带一路”的战略能够帮助非洲培养很多的人才,为“一带一路”的战略项目提供高素质的足够的技能人才。同时,如果我们为非洲、为中亚为东南亚提供了几百万、上千万的技能人才,我相信我们国家在全世界人民心目中大国地位的提升很有帮助。我们国家的高铁,包括像华为这样的企业作为国家的硬实力,我们能不能把职业教育作为我们国家软实力的输出,并且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播,通过职业教育带到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