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研究 >

“应用型、职业院校”校长如何构建“一流”教学信息化平台

2017-05-19 14:10:06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教育部从2015年开始极力推广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同时在教学领域加大重视程度,纷纷推出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诊断与改进、华盛顿协议 悉尼协议等各类办学治理项目,希望中国的高校能够提升教学水平,接轨国际标准,院校能够进行自我教学诊断、实时动态改善。

  无法度量“课程教学”环节质量的教学质量工程,是不合格的质量工程

 
  教育部从2015年开始极力推广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同时在教学领域加大重视程度,纷纷推出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诊断与改进、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等各类办学治理项目,希望中国的高校能够提升教学水平,接轨国际标准,院校能够进行自我教学诊断、实时动态改善。在所有这些改革项目中,都强调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而影响教学质量权重较高的因子之一就是课程教学,而课程教学这个环节,在很多院校中还是个“黑匣子”,很难进行针对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基于“教与学”过程数据的分析,进行自我诊断、持续改进的动作。如果这个环节没有得到效率、质量的提升,基于教师能力的现况(教师能力的现况主要由目前教师的选拔机制决定,参考文章:教师能力提升要从教师的选拔机制发力),基本上在教学改革上取得突破,就要破解如何进行课程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提升。
 
  只有能够提升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平台,才是好的教学信息化平台
 
  在教师能力与选拔机制维持现况的情况下,广泛取得的共识是课程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提升,需要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支撑、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广泛应用。
 
  课程教学是院校办学的一个刚需的应用场景,没有优质的日常课程教学,院校办学也会失去意义。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意义在于能够为教学的组织、实施与评价提供便利性支撑,教学信息化平台的使用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如果没有为这两大类的使用主体带来便利性、易用性,无法将信息化应用覆盖渗透到刚性的使用场景,肯定无法得到使用群体(教师、学生)的长期支持与喜爱。
 
  教学的组织、实施与评价是任何一个专业都必需的应用场景,再细化到单个课程的教学场景,在目前阶段,中国应用型、职业院校(区别与清华、北大等一流研究型院校)中的大多数,目前课程教学的主要发动、策划主体还是教师,如何让教师能够很好的进行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评价,这是教学信息化平台需要考虑的非常核心的功能,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在教学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上,肯定是事倍功半。极端情况下,一线的教师可能还要抵制这些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因为这些一线教师根本没有体会与感受到教学信息化平台的价值与便利性,反而会认为教学信息化平台变相加大了工作量、约束了教学组织的自由度。
 
  好的教学信息化平台一定能够支撑课程教学的五大应用场景
 
  那我们来看看,在国内应用型、职业院校中,教师教授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评价,主要涉及五大应用场景:备课、授课、批阅、考试、学情分析(教务数据)。教学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覆盖五大应用场景,并且能够让使用者(教师、学生)体会到其价值、便利性。
 
  1.场景一:备课
 
  备课是指如何进行组织教学,包括课程教学的资源准备、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评价方法的预先设计、课时的合理设计等一系列内容。如果把备课衍生到一个更加广义的概念,就是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不仅仅是课程资源的生产制造,还包括如何面向不同的学生群体,如何应用这些课程资源,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组织能够提升师生的课堂双向参与度,使得有限的教学时间产生的知识传递最大化,同时能够设计针对特定学生能力层次进行有效的效果评价与能力检测机制。
 
  2.场景二:授课
 
  授课是教学实施的主要体现方式,就是要将备课的预案能够有效地落地执行,同时能够根据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突发情况,进行有效的灵活应变与调整。目前授课的主要场景覆盖三个部分,即:课前、课中、课后。同样的备课方案,不同教师拿去授课,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里面有教师能力的差异,产生这样的结果有很多因素,大家有共同的期望是如何确保在授课环节能够确保最差的效果值,而不是无底线的损失教学效果。
 
  3.场景三:批阅
 
  伴随着授课的进行,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有效的批阅,这个是体现日常教学效果最直接体现方式,也是对教师工作量最大的环节。在日常教学的事务中,批阅的主要方式有三种:自动阅卷(把能够实现主客观题自动阅卷的课程,尽可能的实现机器阅卷)、人工阅卷、助教阅卷。第一种批阅的方式是自动阅卷,这个是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减轻教师负担的,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是能够获得教师认可的。第二种、第三种(人工阅卷、助教阅卷)的批阅方式都是人工处理的方式,如果在这个领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的降低一些工作量,教师也是非常认可的。
 
  4.场景四:考试
 
  考试是目前中国教育体系内常用的一种阶段性质量检测机制,大部分院校的考试不会超出以下的四种应用场景:测试、考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其中广泛被采用的核心应用是日常课程教学中的测试(课前课后测试、随堂测试、阶段性测试)、阶段考试(以期末考试的应用最为频繁)。
 
  5.场景五: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目前院校中目前做的不够好的,尤其在给一线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提供动态学情分析是教学信息平台建设中的短板,如何帮助一线教师实现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动态分析教学效果、质量、自我诊断,为一线教师提升教学效果、效率提供决策依据,是目前急需加强的,也是教学信息化平台真正受到一线教学工作者欢迎的重要因素。当然,学情分析给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与分析数据,这也是在办学中刚性的需求。
 
  教学信息化平台既需要适用性、又要能满足不同专业的个性化要求
 
  上面是在说明教学信息化平台要覆盖教学组织、实施、评价的五大功能与应用场景,但是需要从第二个维度来强调教学信息化平台还需要具备广泛的适用性与个性化。我们来重点谈谈适用性、个性化。
 
  1.适用性
 
  适用性是指教学信息化平台能够覆盖与支撑大部分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众所周知,一般一个院校通常有几十个专业,这些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的方法千差万别,各有特点,但是如果细心分析,院校中的课程教学的形态主要不会超过三大类别:在电脑上进行教学的(比如软件、计算机、会计等课程资源可以进行数字化的)、不在电脑面前进行教学的(比如机电、农林、生物、化学、医学)、或者两者结合的(比如:电子通信等,即有电脑上操作的,又有在真实硬件设备上作业的)。
 
  教学信息化平台,如果能够有效的适应上述的三大类课程的不同应用场景需求,那么就实现了适用性问题,能够成为一个全校级别的应用,而不是几个专业的应用。
 
  2.个性化
 
  个性化是教学信息化平台一个非常不可或缺的特点,不同专业的教学规律有差异性,教学信息化平台必须要能够适应不同专业课程教授的自然规律,比如软件、生物、会计、机电等专业,在教学组织、实施与评价环节都有个性化的特点,教学信息化平台要能够体现出这种差异,最终能够为每个专业建立个性化的特点,并且做到有特色,能够适应这些自然规律,而不是千篇一律,想靠一款平台打天下,这是很多院校管理人员的认识误区。
 
  教学信息化平台需要在不同的二级学院能够进行个性化的适配,在一个大平台的基础上,针对特定专业进行30%-40%的特色功能建设。
 
  教学信息化平台的支撑服务重点应该在实践教学
 
  应用型、职业院校主要为产业发展培养人才,在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两大类型教学:理论授课、实践教学,这也是院校课程教学的通用性需求,目前国内院校建设的教学信息化平台主要侧重在理论教学的应用场景,而占了50%教学课时的实践教学环节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性的做法或者意见,也是目前院校非常迫切的需求。
 
  实践教学对形成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贡献巨大,只是很多国内的院校没有把这个环节应用的很好,或者干脆把这个环节委托给了培训机构去做了。随着院校办学经费的充裕、学校改革与自我办学欲望的加强,现在很多院校加大了在实践教学领域的投入,如何通过教学信息化平台将实践教学能够很好的在教学设计、实施环节应用起来,这是教学信息化平台非常重量级的应用设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
 
  如果通过信息化平台能够最终学生在每个单点技能上,项目的演练结果与技能的对应关系,经过合理的一组算法能够给学生的能力进行有效的画像,精准的描述学生的能力,这个是一个比较好的培养效果展现方式。
 
  教师是主体,教学信息化平台是工具。合理使用工具,才会有好结果
 
  “应用型、职业院校”校长成功构建“一流”教学信息化平台,最终也不可能替代一线的教学教师,教师才是教学的实施主体。要产生好的教学结果,最终还是要提升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力,教学信息化平台最终只是一个工具,只有合理、有效地用好这个工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教学信息化平台这个工具,只有让教师、学生体会到价值、便利性,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受欢迎的工具,这是每个校长在做整体设计与构建的时候,需要认真、全面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