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记忆系列之老焗匠

2018-02-08 13:53:28
分享到:
  •   杨光军摄于山东省阳信县
     
      焗匠艺人是将已经破碎或者有裂缝的器物,通过打锔子等工序,对器物进行修复,使其能够重新使用。
     
      以前,人们的缸与碗破了都舍不得扔,找焗匠艺人修补后再使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修补器物的人逐渐减少,焗匠们生意也越来越少,焗匠艺人大多由修补民用普通器物转向修复历史文物与高档瓷器。他们那悠扬动听的吆喝声,依旧能唤起人们对儿时的回忆。
  • 焗匠艺人是将已经破碎或者有裂缝的器物,通过打锔子等工序,对器物进行修复,使其能够重新使用。
  • 农闲时节,焗匠艺人依旧载着他的工具箱走街串巷,为有需要的人们修补器物。
  • 边走边吆喝:焗缸焗盆哩~
  • 街坊四邻会把需要修补的器物放到艺人家里,待修好后再取,艺人仔细打量着一个裂成三块的大盆,琢磨着如何修补更合适。
  • 把三块破损的碎片对在一起,还原盆的原型。
  • 用摽子把绳拧紧,石笔在裂痕处画上打锔钉的地方和钻眼的准确位置。
  • 打磨碎片边缘使之平滑。
  • 把锔钉放在裂纹两侧对称的小孔里,用铁锤凿平锔钉。
  • 在钉头部分和裂痕处抹上腻子,经打磨后,观察缝隙是否平整,修补好的盆三五天就可以使用了。
  • 杨光军,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滨州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核心能力分会副会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院校培训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护理职教联盟理事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全国发改系统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工作之余致力于区域民俗文化研究,在撰写文学作品的同时,利用节假日深入乡村寻找并拍摄了大量题材各异的民俗图片,其中陆续拍摄黄河边小脚老太太一百二十余人,剪纸,葫芦烙画,铝锅修补匠,钉马蹄掌,老磨坊,烙煎饼,手工织布,草编等几十种民间艺人几十余人,为黄河三角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摄影作品多次在全国发改委系统摄影大赛及省市级大赛中获奖,在纽约摄影学院摄影大赛获奖并作为案例收入教程,部分作品被市县民俗博物馆收藏。 获奖作品有:《老锡匠》《最后的磨坊》《甜》《金色的希望》《羡慕》《老姐俩》《奶奶的岗位》《祖孙乐》《奶奶和他的老纺车》《老钴炉子匠》《香不过母亲摊的煎饼》,著有《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适应性调查研究》等专著,个人文集《行思境界》、合著文集《集约发展的城市化》双获滨州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等。
  • MVE现代职教网出品
更多>>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