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 > 论文在线 >

段威 李真 王利明: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研究

2020-01-13 09:20:00
分享到:
编者按:近期获悉,山东省要建设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教育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如何才能更好的打造职教创新发展高地?本网特向知名职教专家杜德昌、李华教授约稿,请他们谈一谈看法。他们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要促进其健康发展,推进其高水平发展,就需要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准体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需要完善的高水平的教学标准体系。本文聚焦山东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分析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完善职业院校教学标准体系建设,确保山东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建设。以下发布全文,为飨各位读者朋友,以后将陆续发布约稿。

  作者简介
 
  段  威(1964-),男,硕士,正高级讲师,山东烟台人,山东省烟台市职业教育研究室,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李  真(1980-),女,硕士,讲师,山东临沂人,山东省烟台市职业教育研究室,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王利明(1972-),男,学士,高级讲师,山东烟台人,山东省烟台市职业教育研究室,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构建现代职教体系,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优化教育结构,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被首次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等职业教育是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基础
 
  首先,中等职业教育优化了劳动力年龄结构。实践表明,18—24岁是处在人生职业生涯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黄金阶段的年轻劳动力,在提供足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前提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活力,与该国劳动力结构中年轻劳动力的比例成正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年至2017年的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5%,人均GDP达到9480美元,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发展到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在这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累计为社会培养毕业生近1.5亿人。
 
  其次,中等职业教育优化了劳动力层级结构。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人才可分为初、中和高级3个层级。有学者认为,不同的劳动力层级结构中三种人才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劳动-资源”经济的劳动力结构,呈“金字塔型”,其顶部最小,中间次之,底部最大,需要大量没有接受或仅经过初步的职业教育或培训的非技术、非技能型的初级劳动者;从“劳动-资源”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是第一次工业化,其劳动力结构呈“葱头型”,金字塔的底部开始萎缩,中间层次扩大,接受过职业教育或培训的技术技能型的中级劳动者增加;而从“技术-资本”密集型向“知识-人才”密集型转变是第二次工业化,此时劳动力结构呈“橄榄型”,即“葱头型”结构的底部进一步萎缩,顶部适度增加,但中间层次继续扩大,对中级劳动者的需求依然旺盛。从三次工业化的变革历程看,由“金字塔型”到“葱头型”,再到“橄榄型”,中间层次一直在不断扩大中,说明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对中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确保中等职业教育适度规模,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是欧洲工业发达国家一以贯之的国家战略。
 
  世界经合组织(OECD)最新发布的《2016年教育一览》指出,其成员国25—64岁的劳动力中,高校毕业者为35%,高中毕业者为45%,初中及初中以下者约24%。按照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初级、中级、高级劳动力层级结构的比例大致为5∶4∶1。而占据总劳动力40%的中级人才,主要来自高中阶段或相当于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内外的数据表明,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肩负着中级人才的培养,还承担着提升初级人才技能水平的重任。
 
  (二)中等职业教育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和社会稳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保就业、惠民生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创造更大人才红利,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产、服务和“三农”联系最直接、最广泛、最紧密,担负着为一二三次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
 
  首先,中等职业教育能有效促进就业。据统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农村学生占90%左右,农村学生中贫困家庭比例接近11%。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生产、技术、服务、管理一线培养技术工人,能帮助弱势人群获得一技之长并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让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其次,中等职业学校是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习总书记讲,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全国中职学校通过加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管理、开展一对一结对帮助学习、建立扶贫重点班、建立虚拟贫困生班等方式,对贫困学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培养工作,帮助残疾学生、孤儿、少数民族学生、农村特困家庭学生、贫困地区学生等有效学习。
 
  再次,中职学校发挥贴近农业、农村、农民的便利条件,利用专业、师资、教学条件、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实现就业创业脱贫。
 
  (三)中等职业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
 
  经济社会是渐进式发展的,任何一个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产业的发展也有先有后,技术技能的进步也存在级差,中等职业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性选择,是教育公平性的切实体现。
 
  首先,世界经济论坛权威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榜单的分析,在2012—2016年,连续进入世界经济论坛其全球竞争力榜单前10名的国家有瑞士、芬兰、瑞典、荷兰,这4个国家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均值高达63.55%。在主要发达工业化国家中,德国是唯一一个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没倒下”的国家,其秘密武器就是德国职业教育。我国目前处在工业2.0、3.0、4.0并存的时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只能加固,不可动摇。
 
  其次,多元智能理论显示,每个人的智力结构是不同的,有的人适合搞学术研究,有的人适合动手操作,大多数人更适应动作技能的学习和基于感性认识的理论学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成才和发展的路径是不同的。我国每年有1000多万初中毕业生,操作能力强的学生选择到职业学校就读,教育部制定的中职专业目录有19大类,367个专业方向可供学生选择,充分体现了“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帮助个体发挥潜能,服务学生能力发展。
 
  二、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可行性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有坚实的政策支撑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 2019年,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备忘录,再次要求“坚持高中阶段职普比例‘大体相当’不动摇,建立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将职普比列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指标。”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第二部分“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中强调:“优化教育结构,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符合人力资源配置的需求
 
  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正在由工业3.0迈向工业4.0,2012年,德国和瑞士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分别为48.3%和65.2%,OCED国家平均为45.7%,欧盟21国平均为52.7%。OECD最新发布的《2016年教育一览》指出,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已完成第二次工业化并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国家中,中等层次的技术工人、初中级的管理人员,在劳动力结构中所占的份额依然接近50%。欧洲职业教育中心(CEDEFOP)2008发布的关于欧盟25国1996—2020年劳动力层级结构的预测报告指出,2020年欧盟25国,初级劳动者占19%,中级劳动者占50%,高级劳动者占31%,中级的比例依然高达一半。
 
  我国大多数制造业处于工业2.0迈向3.0的发展阶段,与工业4.0并存,需要的中级劳动者比例会更高。从目前我国劳动力总体素质来看,我国技能型人才总体数量不足。从技能型人才供求关系来看,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2017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就业需求情况是: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433.7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354.2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22。从供求对比来看,各技术等级和职称的岗位空缺和求职人数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因此,从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以培养中级技能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不能削弱,否则会影响我国整个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三)中等职业教育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
 
  山东省教育厅等11部门《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提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系统规划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扎实推进包括技工院校学历教育在内的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本科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衔接,推动中职、高职、职业教育本科、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中职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其吸引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2019年起,中职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职业教育,转变为选择职业教育,我省真正搭建起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
 
  三、进一步巩固中职教育“基础教育”的地位
 
  (一)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
 
  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推广烟台市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程、其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文化育人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五位一体”课程德育体系的经验做法,建设课程之间横向贯通、学段之间纵向衔接的德育一体化课程,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承载、立体渗透、多元评价”的德育模式。强化思想政治课示范引领地位,发挥思想政治课关键课程作用;挖掘其他公共基础课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教学中;运用专业技能课在传承工匠精神、弘扬劳模精神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工作要求,寓德于教;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学校文化、企业文化相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劳动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形成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落实职普比“大体相当”
 
  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职业教育政策,坚持高中阶段职普比例“大体相当”不动摇,把普及高中段教育增量部分全部用于中职教育,建立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将职普比列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指标,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地位。
 
  东部发达地区对中等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大,而西部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数量多,普及高中段教育压力大,发挥全省中职学籍管理平台的作用,鼓励东西部合作办学、联合招生,异地生源计入当地招生人数,作为当地职普比数据。
 
  (三)提升中职学校内涵建设水平
 
  山东省共有402所中职,其中国家示范校65所,省级示范性及优质特色校范校107所,省级规范化学校65所,全省中职学校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春季高考制度,从专业调整、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基地建设和“1+X”证书制度实施等方面加强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思考》
 
  2.姜大源《再议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问题》
 
  3.李玉静《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内涵与价值》
 
  4.李玉静 岳金凤 房巍 刘海《夯实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
 
  5.李玉静《中职教育应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中坚力量》
 
  6.李玉静《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背景下的中职教育发展策略》
 
  7.李玉静《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和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