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院校动态 >

“职教·你最美”|我们从事的是最有价值的职业——专访驰援武汉归来的天津医专2007届毕业生郭珺

2020-04-07 15:15:51 通讯员 孙永丹 责任编辑:小米
分享到:
我感恩自己生在中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特别庆幸。疫情发生的时候,所有人都响应国家的倡导。

  为展示防疫前线职教人的风采,挖掘抗疫中感人事迹,彰显大无畏的牺牲奉献精神。欢迎英雄抗疫凯旋回家,MVE网特策划了“职教·你最美”人物访谈栏目,我们将邀请在这场“人民战争”中“逆势而上”的英雄人物接受我们的专访,讲述抗疫一线难忘的经历和感人故事。他们或是职业院校的优秀校友,或是职教战线上的可爱师生,或是在疫区的院校直接以全校之力投入抗疫战斗。也希望广大职业院校同仁提供新闻线索,推荐人物接受访谈,或直接给我们投稿。今天,系列专访开篇人物为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优秀毕业生、天津市援鄂医疗二队泰达医院团队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郭珺,请她来谈一下援鄂期间的一些难忘经历及感受。以下是采访实录:

  MVE网:听闻您归来的消息,您母校的师生们都非常激动,他们都说春暖花开了,您也终于回来了。欢迎您,郭珺。
 
  郭珺:感谢母校师生的关心和关怀,有了大家的支持鼓劲,我更不能让大家失望了。我现在很好,大家放心。
 
  MVE网:这次回来,您女儿是不是特别高兴。当时您告诉她划14个√妈妈就回来了。最后孩子划了多少个?
 
  郭珺:是呢,孩子特别高兴,一直不停的“妈妈妈妈”的喊,她说,“妈妈你知道吗?我划了64个√,您终于回来了。”孩子还给我画了一张画,背了一首小散文诗录给我看。


郭珺女儿给妈妈朗诵的小诗
 
  MVE网:真暖心。您现在的角色又要转换了,可能要好好弥补孩子一下了。能和我们一起回顾和总结一下整个抗疫过程中您的职责和分工吗?
 
  郭珺:主要是治疗和护理工作。当然,和在天津这边工作不同的是,在武汉我们还要做卫生员、维修员等工作。无论在任何条件下,我们都尽量在第一时间回应病人的需求。因为没有家属陪护,因为经常是感染就是一家子,所以病人的大事小情都是我们来管。小便盆满了我们去倒;厕所堵了我们来维修,因为没有维修工人;活动不方便的老人腿脚不利索,衣服我们给洗,我们给换;瓷砖掉了,空调不转了,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都要解决。刚过去的时候条件确实比较艰苦,电线都是我们自己拉。但是我们也没有经验啊,电线都搭在地上,来回走、来回推车导致电线来回碾压,非常不安全。后来有个夜班,我们这些护士一起,两个凳子摞在一起,我们踩着用透明胶把电线一点点粘在房顶子上,总算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物资紧缺的时候,主要是太烧脑了,想找个透明胶带都很困难。有时候穿了一天的防护服,来回蹭,防护服和护目镜之间会出现缝隙,有脸部暴露的可能,我们就用医用粘膏给粘上。
 
  有一次下大雪,当时病房走廊的窗户还没有装齐,雪花一层层的飘进来。病人要来回进出, 一旦滑倒就会特别危险,我们想了个主意,用纸盒子、纸夹子做替代品,把窗户给糊上了。
 
  MVE网:谈一谈您最难忘的经历或感人的故事好吗?
 
  郭珺:到了武汉机场,真的让我震惊。到机场之后,真的感觉机场被摁了暂停键,黑着灯,死一样的宁静,就留了一点小通道,一点点的光亮。那种感受,在灾难面前,人类真的很渺小。
 

最感动的一句话
 
  初到武汉,不知道面临的疫情是什么情况,武汉的病人是什么状态,我们确实很紧张。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泰达医院的领队王一旻说的一句话;“大家放心,一旦有一个人被留在武汉被隔离,我一定陪你到最后。”
 
  那一句话就给我们大家吃了定心丸。
 
最心安的场景
 
  我们第七组第一天进红区,所有人都特别紧张。物资不全,人也是生疏的,病人状态也不好,很多病人在外面等待住院很煎熬,情绪很激动,而且不断有需要抢救的病人,那一刻,我们真的有点懵。为了缓解我们的压力,我们七组的医生组长——天津胸科医院的李波老师带领所有医生,无论我们去哪儿,都会跟在我们身后,去帮我们回答病人的问题,疏导病人,抵挡个别病人的负面情绪和行为。我们第一天接触的60个病人中有56个都需要换氧气瓶。他们也一直帮我们干,这本来不是他们分内的工作,但是为了减轻我们的负担,他们都主动的帮忙,这种协同作战的感觉让我们觉得很安心。无论如何,也是身在异乡,缺乏后方的支援,战友之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默契让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心里就很有底气了。
 
最让我们心安的人
 
  不用思考,这个人就是我们七组的感控员——天津宁河医院的任达老师。从我们去到武汉第一天,我们连续作战32天,期间一天都没有休息,我们的感控员任达老师每天都和我们同进同出。他永远都是陪我最后一个走出红区的人。
 
  任老师特别负责任,无论我们进红区之前,把自己穿戴成什么样子,他都是最后一个把关的,觉得松动的地方都会给我们再紧一紧,觉得可能存在哪怕一丁点儿风险的地方都会再帮我们整理一下,每次都会反复重新看一遍,要确保我们的安全。每次任老师帮我们整理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特别踏实。我们在红区里面遇到任何问题,就会毫不犹豫的大喊,“任达老师!”那种感觉就是,只要他在,我们就觉得很心安,心里也不会觉得害怕。
 
最难忘的一天
 
  有一天凌晨四点,突然停电了。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等几秒钟就会来电了。因为平时在天津这边,医院几十年就不会停电,即使突然了什么特殊情况,也会很快来电。但是我们等了一会儿,突然意识到,这是武汉疫区,这是刚刚建立起来的收治点,这个时候找人维修都不太可能。所以我们很快行动起来,我的这些组员们比我反应都快,立刻就掏出手机来,该穿隔离衣、穿防护服一切如常,一点儿也没有耽误时间。我们翻遍了抽屉终于找到了手电,但是这么多岗位都需要照明,设备完全不够。我的组员——泰达医院血液净化科的张娜把所有的照明设备都留给我们,自己一个人在漆黑的楼道,仅仅依靠外面路灯一点点微弱的光,负责消杀工作整整干了四个小时。
 
  其他的这些组员们也都配合的特别默契,怕手电筒没电,应急灯不知道能用多长时间,所以所有工作都在抢时间做。正赶上那个班的治疗特别多,有50多个病人的医嘱需要核对,转天好几百次的用药、我们的大脑飞速的旋转,有人会小声默念“液体、采集的标本、早晨六点的空腹血、病人的生命体征、心率、 血压、血氧、早晨的订餐、凌晨的消杀” ……,我之前还特别担心组员们可能会精神崩溃,我随时准备要去做安抚工作,但是她们都很冷静,没有退缩,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
 
最能战斗的队伍
 
  从到武汉的那一天开始,我们连续工作32天没有休息。(后来云南和贵州来了以后才原地休整了几天又投入工作)。到了后期,大家都很疲惫,尤其是个别队友出现了体温的波动,也有一个阶段的恐惧期,所幸没有大碍。我的很多队员后来都犯了腰椎颈椎的问题,但是也都咬牙坚持,一天都没休息。有的队员干了两个小时腰都直不起来了,就是靠精神和意志在坚持,后来被其他队友强迫拖出去了。有个队员说,“真是很神奇,只要穿上这一身白衣,看到病人,什么都忘记了。”我们这个组的队员,大部分是我们天津泰达医院的,三中心医院的有3个,干活的时候都是抢着干,我经常都要拦着点儿她们,要不然一不注意又去干活了。等到后来我们才知道,其实好多队员在出发去武汉之前,把后事都交代了,医嘱都写好了,就揣在口袋里,做好随时倒下的准备了。大家都没有考虑过荣誉,想的都是去堵抢眼的。国家需要我,病人需要我,我就要去。
 
在抗疫过程中的最大感受
 
  我感恩自己生在中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特别庆幸。疫情发生的时候,所有人都响应国家的倡导。国家一个号召,说不出门就不出,一是为自己,二是为他人。中国这么庞大的人口数量,疫情能这么快得到控制,真是奇迹。尤其进入武汉之后,感受更深。为什么说武汉是个英雄之城,这次我深有体会。我们去武汉支援,接触到了很多武汉人,有通勤、司机、提供生活照护的酒店的人等。为了全国,他们说不出门就不出门,说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很多次,他们经过自己的家,但从来没有进去过。我们吃到的饭,享受到的物资条件,他们根本不可能,但是他们对我们只有感激,只有关怀和帮助,从来没有比较。有时候我们也会把吃的留给他们,我觉得他们特别不容易。这期间,和他们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最深沉的热爱是我的职业
 
  其实,疫情过后,更加觉得,除了生死,没有什么可纠结的。在武汉的时候,有的病人希望我们帮忙联系家属,但是让人难过的是一家人都联系不上了,这可能意味着他们全都被感染了。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成为他们的家人,才能让他们有活下去的勇气。我们不仅是救助他们的医护人员,也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当我们穿上这一身白衣,就平添了一种莫名的勇气。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愿意牺牲我一个,去挽救一群人。当时其实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往前冲。只要有价值,能为别人去牺牲,我们都愿意。
 
  我在护理岗位干了13年,一直都干急诊,见惯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更加明白活着的意义,也懂得为别人而死的价值。去武汉之前,我也做好了回不来的打算。这次回来之后,我也还来得及梳理情绪,但看宣传片纪录片的时候,每次都哭,因为一点一滴都是自己的回忆,自己的心路历程。看到武汉一天天更好了,心里特别高兴和安慰。我的队员说,“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还会去武汉。现在我都恨不得要去支援意大利。”当我们去付出的时候,武汉人的感恩和理解,他们对我们付出的认可,都让我们充满力量。针对当前医患关系的问题,我想说,这次的疫情也许能还我们一个应有的地位吧!其实我们没有你们想的那么坏。当我们入了这一行,毕业之前、入职之后都要宣誓的。在那种庄严的情况下庄重的宣誓,真的一辈子都不会违背自己的誓言。每次遇到宣誓的场合,都会想要流泪,内心就是想做点什么,为他人的健康做点什么,希望我们是守护他们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授帽仪式上,我们手捧蜡烛,护理前辈亲手给我们戴上燕帽。那个时候,内心就告诉自己,我永远都不能违背誓言。
 
最想对母校和学弟学妹说的话
 
  天津医专是我的母校,是我一辈子要感恩的地方。这里不仅让我们有了一份终身的事业,也让我的灵魂得以升华和洗礼。能成为天津医专的学生,让我很感恩和知足。
 
  我想给学弟学妹们一个小小的建议,如果未来想在护理事业上做出一番事业,对得起这身白衣,就一定要给自己找一个榜样,找到一个能触动到自己的人。当年,我是踩着本科线来的医专。当时路过学校招生咨询的桌子,本来我都走过去了,但是当时的系主任杨新月教授叫住了我,她说,“我觉得你特别有一个做护士的素质,我希望你能报读我们学校。”她还给了我一个招生简历,那一刻我好像突然有了信心,原来这世界上还有这样职业,可以为别人做这么多事,一下子就明确了方向。当时杨教授给我们上护理学导论,她优雅的姿态往讲台上一站,我们惊呼,原来护士是这样的,我们觉得差的好远,我们都要努力成为她的样子。
 
  我还有一个特别想感谢的人,就是教我们护理学基础的刘桂珍老师,她是给我们一辈子饭碗的人。她教给我们打针输液、静脉穿刺、铺床等最基础的本领,她的操作手法特别规范,是接近于极限的技术能力。虽然我在全国的比赛中也获得奖,但直到今天,我觉得还是没有办法超越她。后来,进入到医院,我们护理部主任、护士长都言传身教指导我们怎么去做一名好的护士。只要你一直用心去体会前辈,总能找到她们身上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你就会在工作和事业中不断的提高。
 
  我曾经在母校组织的优秀毕业生导师会上发过言,都是这些年最深的体会。当我竭尽全力,把病人从死亡线拉回来的时候,当我看到他们重新睁开了眼睛,获得了新生,我就会无比的欣慰、无悔、无怨。我觉得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加让人敬畏,当你挽救生命的时候,你会觉得特别自豪,这是职业带给你的价值感。也许我们挣得不多,但是我们价值很高。

 
我们可能昨天接触非典,
 
今天接触新冠,
 
明天又不知道是别的什么。
 
我们每天都在生死边缘徘徊,
 
我们也不断和死神抢夺,
 
我们见证最多的人间悲喜,生离死别,
 
我们每天都在忍受肉体的考验和精神的折磨,
 
但是我们充实、满足、内心充满力量,
 
因为我们从事的,
 
是挽救生命的最有价值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