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院校动态 >

职教战“疫”|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挖掘身边的榜样人物,更接地气的英语思政

2020-04-17 14:47:43 责任编辑:艾英
分享到:
“同学们可以加入我们的团队,尝试参加志愿者工作,你也会收获一份内心的温暖。”

编者按:职教强国 关乎你我!当下正值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非常时期,国家、民族、社会和人民大众正在经受着历史考验,这个时候,职业教育要勇于担当,不负使命,为我国打胜这场疫情阻击战做出应有的贡献。自疫情爆发以来,各职业院校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以崇高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利用专业优势和精湛的技术技能,纷纷行动起来,加入到抗击病毒的战斗中来。
 
  经过全国上下一心,团结奋战,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这春暖花开之际,建议摄影爱好者们,拿起相机或手机,将镜头里的美好定格。通过摄影作品展示职教人眼中的美好,职业院校的美景,反映抗击疫情的人物、事件和场景,为抗疫声援!为复学热身!为抗疫定格!为职教传情!分享更多的好图片,传播更多的正能量!题材不限、主题不限、内容不限、形式不限,请附原始图片,以简短文字介绍作品名称,拍摄时间、地点、主题和心得体会,标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请在标题注明《职拍“疫”下》摄影作品字样。期待更多职业院校投稿:mvenews@163.com 。

 
  MVE网浙江讯 (通讯员 戴喆)“同学们可以加入我们的团队,尝试参加志愿者工作,你也会收获一份内心的温暖。”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学院2019级土木工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2班班长,盛泽韬同学,在课程直播间现身说法分享自己在疫情期间“十八岁的防疫志愿者故事”,同班同学回应热烈。


  图为盛泽韬同学在线分享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从“关注传授知识”向“关注培养掌握知识、能力的人”转变,将疫情引发的“危机”转变为针对高职学生针对性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整理重构包含疫情防护知识教育、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在内的系统性思政教育内容,摆脱粗浅的单纯性疫情休息传达,与本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从而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大力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全面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不断坚定爱国力行的使命责任。
  优化三教一体模式,突出德育培养特色

  立德树人,同样是疫情期间高职《大学英语》在线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面对疫情,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英语》课程团队全体教师积极应对挑战,及时优化进行中的“三教一体混合式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对比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立足课程公共基础课定位,基于本校实际和学生实情,突出德育培养特色,构建积极融合思政教育的“直播+平台+实践”的“三教一体”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运用模式开展教学,通过教学完善模式。从整体上完成针对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课程设计调整和优化,从根本上保证和突出培养学生公民素养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停。


  图为基于课程融合思政的教学实施
 
  借助疫情教育契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全国医疗战“疫”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展现出的中国方案、中国速度和中国意志,以及不断涌现的无数冲锋一线、救死扶伤的逆行背影,都为《大学英语》协同思政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在保证课程知识和技能教学不停的同时,课程团队继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切实将这些素材作为推进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和生动教材,确保《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此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英语学科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培养社会所需、社会认同的高职人才。


  图为多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

  挖掘学生榜样人物,增强教育引领作用

  相对于高深的理论说教和存在距离感的榜样示范,00后高职学生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教师运用更多的教育智慧,进行更多的教学探索。课程团队教师充分挖掘学生身边榜样人物的疫情防控事迹,通过分享交流发挥模范引领作用,有效整合、自然融合思政元素,着重落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培养认同意识入手,转变教育方法,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投身践行、养成习惯、深入骨髓,不断传承,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邀请“市百名交通治堵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者”盛泽韬同学结合课程Hobby(业余爱好)的单元主题,连线分享了自己十八岁寒假期间参与防控志愿者工作的点滴,以及自2016年始2100多个小时的志愿者工作经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图为盛泽韬同学分享“十八岁的防疫志愿者故事”

  疫情期间的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英语》课程团队全体教师,将继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主动承担并有效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责,协同推进学科课程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