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每逢过节,举国同频,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中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可促进国家民族认同、凝聚人心、激发民族意志。但不容否认的是,目前我国传统节日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节日氛围淡化的问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等众多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大多和节气有关,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生活禁忌有关,同时,浪漫的神话传奇故事、宗教、对历史人物永恒的纪念也逐渐渗入节日。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和农作物安排的需要,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的先辈们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每逢过节,举国同频,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中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可促进国家民族认同、凝聚人心、激发民族意志。但不容否认的是,目前我国传统节日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节日氛围淡化的问题。一方面,传统节日的深层文化内涵缺失,过节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有些节日俨然已经变成了“消费节”、“旅游节”。另一方面,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趋广泛,西方的一些节日也对我国传统节日在某种程度形成了影响与冲击,部分青少年只知道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却不知道中国的七夕节、清明节是哪一天,只知道圣诞老人、玫瑰花和巧克力,却不知道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究竟有什么文化内涵。对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在融入世界和吸取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提高人民素质。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德育价值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团结、凝聚、唤起民族精神力量的基石,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包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宇宙和人生的透彻认识,也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和伦理、道德,对于塑造民族品质、培育民族精神都有积极作用。
传统节日蕴涵着民族的亲和力,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诚、信、礼、义”等价值理念充分体现在传统节日的诸种表现形态之中。强调和合,追求圆满至善,传统节日成为维系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纽带。除夕、新年、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体现着人们对亲人团圆、敬老爱幼的美好愿望,体现着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手足牵挂之情,邻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对先人怀念之情,对故土家乡依恋之情。唐代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展现出一幅明月升起,光照天涯,人们彼此互相关爱、互相祈福的和谐景象,也体现了贯穿于传统节日之中的一条情感链。“来而不往非礼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这种正常的来往,互相问寒知暖,密切人伦关系,交流生活信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心灵慰藉。
传统节日蕴涵着民族的感恩情怀。在我国传统的节日中,农事节日、祭祀节日、庆贺节日、娱乐节日,都有所感恩、有所纪念。春节活动,作为庆祝丰收、展示成绩、交流信息的日子来庆祝,通过祭祖及一系列年俗活动,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感念风调雨顺,除陈布新,准备迎接新春的来临,希望尽人事以法天德,做人要像天那样刚健、胸怀博大,像地那样厚德载物。清明扫墓,体现礼敬祖先,重视孝道,寄托了对生命的敬畏,对往昔的尊重,缅怀先人的道德风范,实现先人的理想追求等。传统节日背后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的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忠臣介子推“忠”和“孝”,端午节纪念楚国屈原的忧国忧民,坚守节操,很多的节俗活动,都是倡导惩恶扬善,弘扬正义,其中又常常包含着人们对趋吉避凶、吉祥平安等方面的愿望。
二、中国传统节日的智育价值
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基本载体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现在不少人“过节”停留在节日的表面,重在让通过“玩”来感知节日的文化,忽视了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教育的功能,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重视挖掘每一个节日内在的文化,一方面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另一方面要让孩子们感受节日的精髓,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中华民族,继承我们中国优良的传统品质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是智育的无穷宝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描述了春节守岁、拜年的场景,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描绘出元宵灯彩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与星月交相辉映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重阳节的风俗习惯。“银波千顷照神州,此夕人间别是秋”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表达了在中秋节,亲朋好友相聚,望月怀远的情感和对澄澈、光明之境的追求。与节日相关的诗词歌赋、音乐美术等文艺作品数不胜数,通过传统节日的礼仪活动、文艺作品等,充分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学生不仅可以欣赏文艺作品,还可以领略其中的人文情怀,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与体会。
中国传统节日除了人文范围的智育价值外,还涵含着科技范围的智育价值。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人,发明了日晷和漏壶,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为纪念万年的功绩,当时的国君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元宵节以展示花灯、猜灯谜为主,跑马灯等花灯制作中包含很多科技元素,灯谜中更有无限的科学文化知识。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体育价值
节日需要不同的气氛来渲染,体育是传统节日热烈气氛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各民族的许多传统节日都与相应的传统体育运动紧密相连,运动的热情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街市上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重阳节提倡远游、登高,以开拓视野为目的。清明节正好是在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候,所以有清明踏青,并开展荡秋千和放风筝等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羌塘赛马节是藏北最隆重的节日,正值草原的黄金时节,数以万计的牧民骑着骏马、带着各种物产,从方圆几百里的地方聚拢来那曲,举行激动人心的跑马射箭比赛及各种马术表演。火把节是彝族最为隆重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至今已传承了2000多年,每年火把节期间,彝族同胞都会举办赛马、摔跤等比赛,并在夜晚点燃火把游行。
四、中国传统节日的美育价值
春节时有贴春联、年画、福字等年俗文化,感受传统之美。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将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年画多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如《福禄寿三星图》、《八仙过海》,窗花则多是中国传统的意喻吉祥的图案,不仅营造喜庆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借助于画中故事,将德行操守、忠孝仁义等一系列伦理道德标准潜移默化的根植人心。贴“福”字使人感受到“迎春接福”的浓厚气息。祈福盼福,是人们的共同愿望,但须知做事要符合天道,古语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祸由恶作,福由德生”,因此幸福与真诚、善良、无私为伍,它总是出现在有德行的人身边,它与虚伪、奸诈、阴险、狠毒水火不容,倡导人要修德向善,才会有福德和福报。
五、中国传统节日的劳育价值
千百年来,年俗、节庆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劳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立夏的节俗活动大都是围绕各地生产特点进行的。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腊八节熬上一锅体现农业大丰收的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混合而成的粥,让全家人吃,鼓励人们,教育小孩,要勤劳生产,才能丰衣足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传统节日文化是先辈传承下来的珍贵遗产,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是要提高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通过在重大节庆日开展节日习俗宣传等形式,引导社会成员重新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二是需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力度,通过深度挖掘出文化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需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将传统节日做为“五育”并举的载体,使传统文化的学习融入到教育的各个阶段,开设相应选修课程、校本课程,通过课堂讲解、讨论,使学生从认知和情感层面认识和体验传统节日的深层内涵,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习俗开展各种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性地将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要素融于其中,并通过社区教育等渠道,让社区居民从被动学习转成主动学习;四是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用好传统节日的教育功能,用好全家团圆的宝贵时光,用好合家欢乐的良好氛围,一方面构建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教会孩子感恩,一方面利用传统节日激发孩子运动热情和劳动热情,学会运动、劳动和审美,通过节庆诗词歌赋和楹联等培养孩子雅趣;五是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文化发展的基础在传承,关键在于创新。对文化而言,新技术不仅是文化生产的要素和载体,也形成新的文化业态,进而塑造文化新生态,开辟文化创造新语境。以端午节为例,近些年,各种创意app、H5、VR、3D等多元、时尚的传播方式方兴未艾,以年青人为主体,发起传承文化祭祀先贤的活动,用互联网的趣味性影响着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为传统文化传播打开新视窗,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络视听平台,以直播互动等方式,更加深入了解端午文化,参与到全国各地的端午民俗活动中去。在此方面,职业院校可以在专业建设层面和构建普职融通立交桥方面,为传统节日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宣传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等内容,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不断焕发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