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媒体职教 > 中国教育报 >

王寿斌:全面拓展技能教育的丰富内涵

2020-11-14 16:25:51
分享到:
要合理看待学历和能力关系,增加文化中的技能含量,要认识到没有技能寸步难行,使具有技能成为做人的“标配”。

        一年一度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再启大幕。日前,2020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开幕式在山东省潍坊市举行。在今年的启动仪式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要通过大赛,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未来定向。要合理看待学历和能力关系,增加文化中的技能含量,要认识到没有技能寸步难行,使具有技能成为做人的“标配”。
 
    这要求我们深刻理解技能教育与做人的关系。一是技能教育非常重要,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标配”,缺则寸步难行,有则如虎添翼;二是职业教育要眼里有人、心中有学生,要重视“做人”的培养,职业教育不光瞄准就业,更要服务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
 
    强化技能训练既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职责使命,也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过去,“技能”的内涵往往被有意无意地狭隘化,成为区别于文化教育、专业教育和素养教育之外的就业能力。这种片面的认知,不仅带偏了技能教育,而且也令职业教育偏离育人的初衷与使命。因此,必须深化对“技能”的认知,通过对“技能”内涵的拓展来引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要厘清技能与知识的关系。在职教领域,“技能”通常以“专业”来修饰,而“知识”则以“文化”来修饰。在一些职教人的认知中,知识教育不是职业教育的任务,而是普通教育的专属。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构建“1+X”证书制度,其中的“1”指的就是职业院校毕业生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中职毕业生达到高中文化水平,高职毕业生达到大专文化水平。实践证明,文化水平的欠缺,不仅会影响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而且也会降低他们职业成长的“天花板”,成为职场竞争力的软肋。
 
    其次要厘清技能与素养的关系。众所周知,面试是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上职场的必经环节。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企业招聘的不是只会干活的机器,而首先是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合格员工。许多企业人才招聘专员表示,仅从应聘者的走路姿势、言谈举止、对话交流,就能判断其内在素养的高低。素养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外显,不仅包括政治品行、道德品质、外表形象,更包括文化素养、业务素养甚至身心素养,许多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职场任职需求、终身发展乃至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显而易见,素养已成为与技能同等重要的一项面向职场的“泛技能”,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
 
    再其次要厘清技能与技术的关系。技能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问题。通常情况下,职业教育所指的技能是技与能的结合,而技术则专指操作性技术。显然,技能涵盖了技术。从人才培养定位的角度看,中职教育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而高职教育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将更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健康发展。然而,在现实中,中职教育存在定位不准、区分度较低的情况,一些中职学校一味求“高”,越位强化学生研发能力培养,结果标立了“小众”个案,却忽略了大众需求。相反,一些高职院校却因懈怠了“能”的培养而沦为中职教育的替代,降低了应有的高度和质量。正是这种“才不对板”现象的客观存在,使得部分职教毕业生在应聘的路上被阻,在职场发展的路上受限。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技术是技能形成的前提,而技能的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技术的发展。
 
    在许多传统职业迭代加速的大背景下,我们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并全面拓展技能教育的丰富内涵,就是要对职业教育作出战略性调整,由培养人的操作技能,向培养人的发展能力转变,促进人人出彩、人人成才,这是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