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方言:多头利好中,高职要有危机感  

2020-11-09 12:28:17 学知报
分享到: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很好。各省生均拨款渐次达标、双高建设逐步落实、本科试点已经推动、民办高职升本也有先例、与独立学院合并升本也已听见足音……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很好。各省生均拨款渐次达标、双高建设逐步落实、本科试点已经推动、民办高职升本也有先例、与独立学院合并升本也已听见足音……
 
  应该说,最近几年的时间里,曾经困扰高职院校至深的几大问题:办学经费、质量认定、规格定位、升本诉求……都开始有了眉目,有的还非常明确地得到上上下下的大力支持。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推动提升全国1400余所高职院校发展的重大的全国性政策,已经也正在有条不紊地逐次铺展开来。
 
  这是高职院校的多头利好,是职教界尤其是高职院校期盼已久的政策红利和政策松动。在这样的多头利好中,我们也已经看见高职院校的的确确展示出了一股斗志、一种气氛:要借势而上,把中国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阶段办好,要证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色和优势;要为高职院校正名,高职院校的办学有特色也有优势,育人有特点也有前途。这无疑使多年来压在高职院校心中的一种情绪得以释放所带来的新气象。这种新气象,给院校和外界都带来一种院校发展欣欣向荣的新格局、院校中人喜气洋洋的新气质、院校面貌一日千里的新感觉。
 
  这种新气象,是珍贵的。支撑这种新气象的内因外因是宝贵而需要持续地维护支撑的。
 
  同时,在这样的新气象、新格局、新气质、新感觉中,有必要提一个醒,给诸多职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越是这样的多头利好中,高职院校越要清醒,要意识到这种新气象新格局新气质新感觉的背后,是一种新压力。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省各市各区域对于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殷殷期盼——高质量高效率地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提供越来越充分的人才保障,这也是高职院校必须也必将越来越明显要承担的重大使命。
 
  同时,还有一个新压力,用一个形象的比方就是:高职院校的发展其实面临一个“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的严峻态势。
 
  “前有追兵”,是指全国各地的地方本科院校。这些本科院校早在2014年时就曾经面临“转向应用型”的选择。当时的设计是全国600余所地方本科院校改变之前同质化程度很高的“学科化办学”“学术化办学”,转向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院校转变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曾经,这个选择窗口让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积极改革试探转型之路,而另一部分院校却没有作出实质性的改变。但是,社会人才需求、经济产业形势带来的对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挤压这些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空间。或者说是压力正从外部转向内部,成为这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毕竟,我国急需大量高质量的面向产业、行业、企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所以,转向应用型、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这将是所有地方本科院校越来越清醒也越来越主动的选择。如果说之前的转型还是更多停留在“上层呼吁——院校表态”层面,那么现在就更多地是“上层要求——院校主动——积极落实”层面了。可以想见,这必然地要挤压高职院校之前赖以成家成名的社会资源、产业资源、教育资源、人力资源。而本科院校的“本”字,就把这追兵摆放在“前”了。其学历优势和社会认可度,无疑会对所有高职院校产生普遍压力。
 
  “后有堵截”,是指国内各省各市各县普遍存在的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从学历层次来讲,这些隶属于人社系统的学校,没有学历的背书,不是教育部主管的高中学校、大专学校。但是,一直以来,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因为其与具有同样隶属关系的企业的距离近、合作多、接口紧,技工院校仍然是我国技能技术人才培养的重镇,而以技工院校师生为主体的中国参赛队员在多次的大型国际技能赛事中赢得佳绩,技工院校在迅速地建立自己在相关领域的自信心和被信任度、被信赖感。而这种发展,将从技能技术层面对高职院校形成实在感很强的挤压。
 
  所以,在真实的多头利好的形势下,在渐趋真实的“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的压力下,高职院校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危机感——利好是基于国家需要,是基于人才成长的诉求,而不是天然地就属于某一类某几个院校的;而只有在多头利好中,不被利好形势冲昏头脑,不被经费、升本牵扯耗散了办学的底气和精力,坚持高职院校办学初衷始终不渝,从产业、行业、企业、区域发展的真实需求,从学校发展的真实短板着手,做好教育改革、教学改进,做到育人育才的真实进步,高职院校才能够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从来没有天生的教育家,也从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结构布局。有为才有位,这是发展的真理,也是喜气洋洋时候的警示。希望我们的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中,在高压力下,保持危机意识,保持改革进步的心态,保持冲锋不断的勇气,在持续的发展中,在质量的提升中,在办学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国家需要的过程中,真正为高职院校正名,真正证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无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