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实践 > 典型示范 >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为学校发展催生动力

2014-03-10 09:50:48 东方网
分享到:
农业职业院校应植根于农业、农村,因为它是农业职业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动力,离开了农业、农村,我们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院领导反复强调农业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就是为“三农”服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要求科研和教学要与时俱进,适时作出调整,使学院的科研工作更贴近实际,帮助解决好农民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使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三农”,而且要不断扩大服务“三农”的面和深度。

  教育部周济部长上任伊始,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高校有三大任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这三项任务中,我主张科学研究要走在前头。我在华中科技大学当校长的时候,提出学校的发展思路是“育人为本,教学、科研、产业化协调发展”。
  为什么这么重视科研呢?因为即使是培养人才,也要有高水平。而高水平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从科研里面得到的。
  在我院升格之初,学院党委书记魏红军同志就在全院教职工大会上指出,加强学院科技工作是提升学院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
  当时很多老师就说:“高职院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上好课。科研是高校的事,更何况我们又不具备科研的条件和能力。”对搞好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缺乏信心。
  为此,学院专门召开了科技工作大会,在本次大会上,时任院长戴洪生说:“对于学院的发展来说,‘农’字不能丢,但不能一成不变,要顺应苏州地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适应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等的发展趋势,为服务好地方经济而积极探索,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魏红军书记提出了“学院应逐步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和学习技能型’转变,坚持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以科技为载体,以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为手段,加大对实验设备的投入和产学研基地建设,构建科研和实训的平台,紧密结合地方‘都市农业’圈,抓住区域经济脉搏,多方位、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进行校地、校企合作,不断探索为‘三农’服务的新措施、新方法和新领域。”、“营造学院科技氛围,形成科研共识,树立科研信心,立足现状,突出重点,夯实基础,有所为有所不为,确立科研主攻方向,推动我院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目标迈进”的“十五”科技工作总体思路。会议决定每年院级科研经费不少于50万元;每年举办一届“科技文化节”。
  之后学院聘请了南京农业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的多位教授来院开展科技工作讲座,就如何确立课题方向、如何开展调查研究、做好科研应注意的问题等,给广大师生进行了讲授,并与师生进行了交流,增强了师生对科技工作的理论认识。
  提高科研水平的三步走战略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有着优良的科研传统,在中专校时期曾在省内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97年开始就一直连续承担了省三项工程和苏州市科技局的多项科研任务,随着学校的升格,对科技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发挥优势、提升科研能力成了升格后的一件大事。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水平,培养科研工作的能力,调动师生参与科技工作的积极性,学院实施了“三步走战略”,即科研大练兵、凝炼提高和重点攻关。03年为科研大练兵,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本人原有的工作基础等,向学院提出课题申请,学院经评审后设立了88个院级课题,参与人次数达560人次。
  通过协作、咨询、辅导等手段,协助教师完成自己所申报的课题,达到了广大师生的科研积极性,增强科研意识,规范了科研行为的目标;04、05年为凝炼提高,根据大练兵的结果,组织相关专家对教师们所做的课题进行评审和总结,对学院发展意义较大、在本行业中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进一步立项,并增加经费投入,组成科研合作小组进行集体协作攻关;06年起为重点攻关,确定球宿根花卉集成栽培技术、球宿根花卉新品种选育、常绿地被植物选育、“三农”问题等一批攻关课题,努力在新品种选育、成果转化和服务农村经济方面有所突破。
  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日益高涨,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近三年来,教师公开发表论文500余篇;主编各类教材50余部;承担各类课题70多项,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教学研究成果奖26项,大大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平台建设提升科研能力
  魏红军在江苏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因而高职院校加强科研和科技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学院脱胎中专校,真正步入高校轨道的现实选择;是争创办学特色、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力措施。
  高职院校科研和科技工作定位不能也不可能类同于本科院校,应当侧重于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找准位置,有所作为。为此学院紧紧扣住“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两个中心环节。04年起,学院积极向外申请,并将学院的优势专业积极向市、省领导进行宣传,抓住机遇成功申报了苏州市园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项目,学院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项目建设,提升了学院的科研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院又向省教育厅申请了省级园艺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省生物技术应用实验基地和教育部的生物技术应用实验基地建设项目,利用三项工程、省种质资源基因库等多年科研的基础,增加设施、设备投入,三年来相继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现代化玻璃温室设施的建设和相应科研设备的更新换代;引进科技人才,10余名,绝大部分充实到科研一线。
  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为了能让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迅速得到提高,学院副院长钱剑林同志在04年5月举办的学院科技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科技与产业处作为职能部门,要千方百计、多渠道、多途径地为教师的科研活动、技能培训、进修学习等提供机会,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努力。为此科技与产业处不遗余力,全力开拓,通过“引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和专业带头人。
  例如学院从青海省农业科学院引进一位研究员,利用他原有的科研基础,带动学院的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拓展横向合作科研,为学院进一步促进与企业的合作开发,做出了榜样。再又从05年起鼓励教师组建科技小组或团队进行协作攻关,既培养了教师们的协助精神,又带动了一批人。近几年来,共有132名教师取得了双师资格,有2名教师到企业挂职协助技术开发,有6名教师进入“三三工程”人才培养队伍,有1名教师被列入“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有1名教师为“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名教师完成了国内访问学者任务,1名教师完成了国外访问学者的任务,18名教师参加了暑期高职师资培训,有多名教师参加了国内高层次的学术论坛,并在大会上作了相关的学术报告。通过不拘形式的培养途径,使学院的教师素质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为学院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地方经济服务增活力
  农业职业院校应植根于农业、农村,因为它是农业职业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动力,离开了农业、农村,我们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院领导反复强调农业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就是为“三农”服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要求科研和教学要与时俱进,适时作出调整,使学院的科研工作更贴近实际,帮助解决好农民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使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三农”,而且要不断扩大服务“三农”的面和深度。
  为此,学院积极开展基地建设,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辐射效应和成果推广,致富了一方人。同时也为学院科技工作的开展增添了无穷的活力。例如,依托国家农业部苏州培训中心、国务院扶贫办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面向“三农”,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扶贫、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技咨询、农业科技推广。
  东山果树技术推广中心将培育出的冠玉、白玉、吴玉等系列枇杷品种及其高枝嫁接技术送到田头,送到果农手上,所生产的无公害枇杷贴上国家注册商标身价倍增;园艺专业教师和园艺中心技术人员赴农村现场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达200多人次,把球宿根花卉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了太仓、昆山、无锡、宜兴、江阴和兴化、高邮等地,切实为当地农民解决了生产和施工中的实际问题,使参与合作大农户亩收入达到4000多元,五年累计帮助农民受益2600余万元。
  园艺中心承担的“省球根花卉新品种选引与快繁技术研究”项目,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鉴定认为:“项目实施以来增加产值6200余万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00余万元,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不仅为农民创造了财富,也为学院科技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后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