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示范·创新 >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职业教育

2014-05-08 16:49:39 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责任编辑:贾少军
分享到:
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还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与城镇化所需产业发展不适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性不强,培养培训模式单一,在职人员受训机会较少。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指出,今后应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整合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强化企业开展农民工岗位技能培训责任,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鼓励高等学校、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进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农民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并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职业教育是新型城镇化的智力支撑
 
  近年来,尽管我国城镇化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移居城镇居民不能合理分享城镇化成果、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我国新移居城镇居民的市民化程度严重滞后,制约了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只有让新移居城镇居民在职业能力上适应城镇化、在职业技能上推动城镇化,在就业上找到出路、在创业上找到门路,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
 
  民建四川省副主委、四川现代教育集团董事长苏华认为,职业教育在大幅提高新移居城镇居民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为城镇长期稳定、有序、健康发展注入内在活力,发挥关键性作用。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宋正富认为,新型城镇化是 “人的城镇化”,教育是最具人文情怀的事业,对实现城镇化建设的终极性目标——人口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持续的促进作用。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基础、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的发展联系最密切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储著源更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化过程中的职业教育问题。他说: “城镇化的实质是人的 ‘城镇化’,包括人的生活、观念、职业素养等都要实现城镇化。因此,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必将起到核心作用,通过对农村人口,特别是对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能力强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城镇化教育,改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观念,培养其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这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让农村劳动力 “进得来” “留得住” “有尊严”
 
  宋正富认为,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让农民工 “进得来” “留得住” “有尊严”的过程。
 
  第一, “进得来”。要让农村劳动力“进得来”,一方面要扩大城镇的容纳度,增强城镇的承载力、吸纳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生产部门之后必将发生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要与其他生产要素实现更好结合,就必须获得能在城镇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要使农村劳动力 “进得来”,技能培训不能缺位。通过开展不同规格、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培训,让农村劳动力能拥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就业、择业与创业的能力,使农村劳动力有信心、有底气进城务工或创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搭建的学校教育平台更能为新生代农村劳动力打开另一扇改变命运的窗口。
 
  第二, “留得住”。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劳动力 “候鸟式”“两栖式”的迁移,就不仅要让农村劳动力就得了业,还要生得了根,由此才能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
 
  伴随着国家一系列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出台,利好的外部环境加上强烈的内在驱动将更有利于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在城镇。职业教育设置的专业与市场需求匹配度高,提供的技能培养、培训能为转移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增添就业资本,使他们在城镇里 “留得住”,并逐步有发展。
 
  第三, “有尊严”。新型城镇化从以“物”为本的藩篱中挣脱出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尊重社会每一个个体,保证每一个人的尊严。
 
  职业教育可以让农村劳动力提高技术能力、积累经济基础,在保证基本生存的基础上还怀有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期盼,并能有理性、有尊严地作出话语表达,使他们有尊严地参与生产劳动,共享发展成果。
 
  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
 
  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还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与城镇化所需产业发展不适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性不强,培养培训模式单一,在职人员受训机会较少。
 
  苏华建议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让职业教育在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把发展职业教育同本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在职业学校布局上,强调绝大多数县 (市、区)都应该办好一所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新增教育投入着力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通过职业院校合理布局,实现农民就地培训、就地转移、就地创业、就地致富,为本地经济发展作贡献。
 
  第二,要把发展职业教育同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能力结合起来。一是通过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打造适应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二是职业学校要强化大类专业的通用性技术课程,适当增加社会人文课程,努力使受教育者成为 “复合型”劳动者和创业者;三是创新办学模式,形成以短期培训为主的办学方针,有步骤地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使农村职业教育成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要把发展职业教育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一是促进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改革,增强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的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二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改革,促进中高职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三是深化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四是改革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重点、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第四,要把发展职业教育同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受城市公民公共服务的突破结合起来。一是尽快组织 《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探索制定 《终身学习法》;二是制定一视同仁的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三是加大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条件保障能力,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