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地方媒体 >

铸就西部职教旗舰 服务城市发展新区

2015-04-25 15:36:00 重庆日报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在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江津区白沙镇,有一所培养能工巧匠的中职名校—重庆工商学校。全体工商人经过28年的艰苦努力,坦然完成了从省重、国重到首批国家中职示范学校的三级跨越。目前,该校占地516亩,有来自云、贵、川、渝等12省市分属22个民族的在籍学生1 6万人,是重庆市办学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中职名校之一。

  在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江津区白沙镇,有一所培养能工巧匠的中职名校—重庆工商学校。全体工商人经过28年的艰苦努力,坦然完成了从省重、国重到首批国家中职示范学校的三级跨越。目前,该校占地516亩,有来自云、贵、川、渝等12省市分属22个民族的在籍学生1.6万人,是重庆市办学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中职名校之一。

  “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和动力。”校长杨宗武说。近年来,通过实施园团互动,校企融合,强化内涵,树立了享誉全国的“工商品牌”,并主动担负起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促进民生和谐的历史重任。
  展望未来,重庆工商学校这艘享誉中国西部的职教旗舰,将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为城市发展新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谱写更为雄浑壮丽的职教发展新篇章。
  苦练“内功”
  锻造“工商技工”品牌
  时间回溯到2006年,这是该校发展历程中最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该校决定将办学方略由“规模扩展”转变为“内涵发展”,确立了“做强做精”的品牌发展战略。
  事实证明,发展策略的华美转身,促进了学校超常规发展。
  打造品牌专业是该校品牌发展战略之一。该校紧跟江津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根据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和市场需求,把建筑、电子、机械类专业作为重点专业进行着力打造。
  “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我们对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等诸多元素进行科学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人才需求规格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校结合专业实际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实施“工学结合”、“订单式”、“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如今,建筑工程施工、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等专业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示范专业。
  打造品牌师资是该校品牌发展的又一战略,成为“做精做强”的利器。该校在师资建设方面有许多“率先”和“创新”之举:一是创新并践行“4599”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二是创造新重技能、重特色的“基地培训+企业实践”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三是率先实施“名师工程”,并在各专业学科中实行“首席教师”制,通过名师的引领和示范,极大地提升了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四是率先在市中职界开展“教学科研月”活动,通过多途并举,培养了一批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
  2013年,该校在重庆市人民政府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和2个三等奖。2014年,在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独立完成2项教学成果且同时获得二等奖,这在全国中职学校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有了品牌专业、品牌师资,“工商技工”在企业圈里自然形成响当当的品牌效应。据了解,该校连续6年蝉联重庆市中职技能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并在全国技能大赛中摘取7金16银21铜的斐然成绩,同时在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中,连续6年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优秀组织奖”。
  多年来,该校毕业生以其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持续受到企业的盛赞和追捧,为中国格力、长安集团、润通动力、中建八局等知名企业培养并输送了数以万计“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年输送量在4000人以上,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学生的知名企业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和就业满意率均保持在95%以上。一大批毕业生以其娴熟的技能,良好的操守,迅速成为企业的基层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工商技工”成为用人单位争相抢用的品牌技工,成为美誉西南的一张靓丽“名片”,被社会誉为培养巧匠能工的沃土。
  园团互动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2009年,是重庆工商学校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以重庆工商学校为龙头单位,以黔北、川南、滇东等西部地区中职院校为主体,以为西部地区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为己任的重庆第一、西部地区最大的跨区域、跨行业的重庆工商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
  “职业学校要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企业要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杨宗武对此颇有远见。目前,集团拥有40所职业院校,80家企业,3个科研院所,1个行业协会和1个地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校学生达6万人。
  重庆工商职教集团坚持“互动”发展理念,加强与江津工业园区企业的合作与联系,探索建立校企利益链和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从“学校与企业合作”到“学校与工业园区互动”,再到“职教集团与工业园区一体”的深化。5年时间,实现了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园团管理、校企活动、培训就业的五个“一体化”发展以及园团、区域、校际、校企、产教五大良性互动。
  “园区依托集团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展招商引资,同时又成为学生专业实训场所与就业"乐园",实现了校企合作的规模化与集约化。”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园团互动”将校企融合推向深入。该校构建起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并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计划制定、教材编写、教学效果评估等环节,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接轨。同时,该校与园区企业合作开发了20余门课程标准、18种特色教材及15门课程教学资源库,其中《建筑材料》和《制冷与空调设备安装与维修》,被教育部评为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
  据悉,重庆工商职教集团的成功经验,曾2次在教育部主持召开的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并入选由教育部主持编写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典型经验》一书。“园团融合”的集团化办学模式被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推介为全国七大模式之一,成为全国集团化办学的典范。
  社会培训
  彰显职业教育责任担当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为每个人提供出彩的机会和舞台。
  根据江津区所处城市发展新区的功能定位和主要任务,学校明确自身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找准职业教育服务城市发展新区的突破口和契合点,借鉴澳大利亚职教培训的先进经验和“定向定质”、“按需定量”的人才培养模式,自觉担负起行业人员、下岗工人、失地农民、三峡移民等各级各类培训任务。2006年以来,年培训学员均在1万人以上,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2008年,该校被中国成教协会评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通过该校的培训实现再就业到成功创业,有许多成功个例。
  阙东禹,2011年从广东回到江津,茫然无措的他在工商学校培训部接受25天的微企创业培训后,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当时打工回来身上的钱不多,想办企业也不知道从何入手。”阙东禹回忆说,“培训让我学到了一门技术,为今后的创业打下了基础。”
  现而今,阙东禹的蔬菜、富硒大米以及山羊、土鸡、黑猪等种养殖发展得风生水起,成为重庆市四大家庭农场之一,总产值达300万元。与他一起在工商学校培训部接受培训的漆联华,通过培训,从最初单一的莲藕种植,发展到现在办起了花椒合作社,全家人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同时,该校结合江津劳务输出以建筑为主的实际,远赴北京、汕头等地“送教入企”,对江津籍外出务工的建筑工实行岗前和职后的全覆盖培训。10余年来,共计培训建筑工人近6万人次。现而今,无论在北京、上海,还是广州、深圳,提起“江津建工”,绝对是一块响当当的招牌。
  文/王小寒 余麗柃
  品牌故事
  破解“工商技工”德技双馨密码
  2012年5月,三星集团电子公司车间内,刚办完入职手续的该校电子专业应届毕业生黄连彩看见角落里有一些纸屑,就急忙跑过去弯腰捡起来扔进了垃圾桶里。这一幕恰巧被三星公司的老总看见,立即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并在会上通报了这件事,授予黄连彩公司“环保卫士”称号并当场奖励她2000元。其实,遇到这样的情况换为工商学校任何一个学子都会有同样的表现,这与学校一直坚持实施以“文明礼仪”为内核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分不开。
  “我们把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常规化,青春期、节俭感恩、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化,利用课堂教学、团学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学校相关负责人说,“仪表整洁、品行端庄、文化合格、专业过硬、体魄强健、善于创新成为"工商技工"品牌的要求。”
  无独有偶。该校07级财经专业的代素洋,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平安公司,入职上海平安公司第一年,代素洋凭借出色的技能创下了非凡的业绩,获评“年度优秀个人”,年薪高达近20万元。就职于格力电器(000651,股吧)重庆公司的工商学子张小波,从一线职工干起,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技术,多次在行业技能比赛中获得金奖,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荣升为该公司制造部部长。
  像黄连彩、代素洋、张小波这样的就业明星并非个案,只是千千万万工商技工的缩影。
  亮点扫描
  移民培训就业基地 彰显『江津特色』
  早在2009年,江津区委、区政府抢抓机遇,大力整合移民、职教、就业等各类资源,采用“资源整合”的建设模式,投入资金1.2亿元,高规格、高质量建成了重庆市最大的以机电、建筑、服装专业技能培训为核心,集移民“培训-实习-就业”于一体的移民培训就业基地。江津区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成功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基础能力,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以移民培训就业基地为依托,大力开展以三峡移民为主要培训对象的各类培训。”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基地建设,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彰显出培训理念国际化、培训教材本土化、培训人才品牌化、培训鉴定一体化、培训效益多元化的鲜明特色。有评论称,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设彰显出“政府主导、政策引导、部门配合、企业参与”的“江津特色”,被国家三建委定格为三峡工程移民培训的“样板”。
  创新机制 做靓工商就业『名片』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该校把学生就业工作视为学校的生命工程,牢牢把握就业市场脉搏,不断改进和创新就业工作,创新并践行“实、质、宽、服、扶、创”六字工作法。即落实就业制度、提升就业质量、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就业服务、开展就业帮扶、鼓励自主创业。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该校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就业稳定率和满意率均在95%以上,保持着“进口旺”和“出口畅”的良性发展势头,实现了“教好一名学生、脱贫一个家庭、富裕一方百姓”的办学目标,优质的就业成为该校的一张靓丽“名片”。
  去年12月,该校作为全国中职学校中仅有的两个发言单位之一在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经验交流会作经验交流发言,教育部领导对该校在职业指导方面的创新之举给予了充分肯定,其成功经验入选《成功就业之路—百所中职学校就业工作案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