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大国名匠 >

【大国名匠】系列之芦巨才

2015-06-29 21:21:11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芦巨才,原兰州通用机器厂退休高级工人技师。1989年全国劳模。先后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十大杰出工人”。

  芦巨才,原兰州通用机器厂退休高级工人技师。1989年全国劳模。先后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十大杰出工人”。

  主要事迹
  1958年,年仅16岁的芦巨才响应党的号召,从家乡陕西来到兰州一家企业当工人,这一扎根就是51年。在芦巨才眼里,工厂就是他的家,因此每天早上上班,他都提前半小时进车间,琢磨今天的活该用什么刀才能提高功效,保证质量。50多年来,他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年年超额完成任务,先后完成大小革新180项,分别提高功效1-20倍,用13年完成了28年零7个月的工作任务,提前11年跨入二十一世纪,被大家誉为“跑在时间前面的人”和“刀具大王”。
  车间里有一台不起眼的车床,由于内在动力不够,转不动钢胚,进厂后曾被闲置了20多年。后来,芦师傅把改进的旋风铣头安装到车床上,并对马达进行了革新,车床才重新“上岗”。“过去,这台车床做一个矩齿扣要8个小时,我研究出来的这种旋风铣扣刀,只要2个小时就能干完。”说着,芦师傅就把“老罗”车床开动起来,旋风铣扣刀瞄准一个一吨重的大钢胚开始打扣眼,钢丝一圈一圈拧着花子滚到车床边,一个多小时后,一个漂亮的矩齿扣完成。卸下铣扣刀的同时,从钢胚中掏下一节圆柱型的钢棒。然后,换了把不同尺寸的铣扣刀开始做第二个矩齿扣……原本方方正正的钢胚就这样变成了石油压裂泵的核心部件。“据说,美国的石油压裂泵质量最好,但我们厂的这种压裂泵偏偏打进了美国市场。”谈起产品,芦师傅的自豪溢于言表。
  另一台车床上,徒弟魏永成正在用芦师傅改革的掏料刀制作零件。没改革前的钻头只能先打5个眼后,再把钢材一点一点掏出来,费时不说,还浪费了材料,“现在可不一样了,师傅设计的掏料刀,不仅把原来6分钟的生产时间缩短到2分钟,而且掏出来2公斤钢材还能生产小的零部件。”
  吸引芦巨才走上“革新迷”道路源于多年前的一件事。当时,车间安排了十套军工产品空气阀零件加工任务,工期要求很紧。为此,他就一边反复思考怎样干得快,一边求教老师傅,及时改革刀具,结果只用了7天时间就完成了按常规需要1个月时间才能干完的活。这件事给他带了很大启发:当一名好工人不但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要具备巧干的本领。
  此后,“要节约时间、要节省原材料……”这些话就经常挂在芦师傅嘴上。生产钢材零部件,普通的打眼钻头造价在4000元左右,不仅没法节省原材料,而且还是一次性的。他坐不住了,降低损耗、提高功效,关键在刀具,“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经过芦师傅反复研究测试,刀刃锁定了一种硬质合金,这种刀头价廉物美,只要20元钱就可以加工300多个零件,更换时直接焊接刀头就可以。芦巨才研发设计的这种掏料刀,原来只能掏500毫米长的孔,经过几次创新改进现在可以掏1.2米的深孔,这种掏料刀1993年获甘肃省技术革新一、二等奖,并被收集编入“甘肃省职工技术革新集锦”和“全国机电工业技工绝技荟萃”。2003年经过再次改进创新,又在近吨重的零件上使用成功。
  他革新的刀具不仅受到国内同行的称赞,也为中国工人争了光。1986年兰通厂引进了西德一台大型加工中心,由西德技工帮助试切,结果很不顺利,这位外国专家将中国产刀具扔在地上,用脚使劲的踩了踩,十分傲慢的说“你们的刀具太次,不如去卖掉”。情急之中,厂领导把选择刀具的任务交给了芦师傅,他到现场仔细查看试切的材料和刀具,经分析原因后,他挑选了几把革新刀具,让这位专家再试,结果非常成功。这个专家十分惊讶的竖起了大拇指:“中国还是有好刀具的”。在送这位专家回国的会上,他对芦师傅说“以后无论在哪里,我会永远记住你—朋友”。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