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大国名匠 >

【大国名匠】系列之王刚

2015-08-02 20:44:38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王刚,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数控加工厂王刚班班长,铣工高级技师,中航工业集团公司首席技能专家,第四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和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铣工“双冠王”,2015年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由他带领的班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王刚班模式”,在某新研型号中创造了首批全部产品“零缺陷”交付的奇迹,王刚的徒弟也相继在各个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被称为“高手团队”。

  王刚,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数控加工厂王刚班班长,铣工高级技师,中航工业集团公司首席技能专家,第四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和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铣工“双冠王”,2015年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由他带领的班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王刚班模式”,在某新研型号中创造了首批全部产品“零缺陷”交付的奇迹,王刚的徒弟也相继在各个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被称为“高手团队”。

  主要事迹:
  1999年王刚从沈飞职业技术学院到沈飞公司实习,看到老师傅手摇摇杆,几下子就铣出造型各异的零件,一下子吸引了他,他经常求着老师傅交给他简单的活儿做。8月,他以优异的实习成绩来到沈飞公司工作。
  进厂后,王刚肯干,“豁”得出去,是厂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他自觉做到“上班早来点”——不论雨雪风霜,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上班始终雷打不动;“工作多干点”——生产吃紧阶段、吃住在厂房内已是家常便饭;“平时多学点”——省吃俭用仅购买专业书籍就花了3万余元,学以致用,他累计创造了600余项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产品干好点”——一直以来,易变形的薄壁零件铣削加工是这个领域的最大难点。
  俗话说,“钳工怕钻眼,铣工怕铣扁”。易变形的薄壁零件铣削加工一直是该领域的最大难点,尤其在航空领域,零件越来越薄,大型薄壁件铣削加工更成为一种挑战。王刚为此买了2万多元的书籍资料,利用休息时间研究资料,一有时间就上铣床台试验,各种切削、镗削、绞削方式,装夹方式和走刃路线,他都试了个遍。最终解决了铣削加工中零件刚性差、变形量大,加工尺寸精度和质量难以保证的技术难题。2014年6月,公司工会组织的技能展示周上,他的铣床刨削、三向联动加工斜面、超薄零件加工等工艺让在场的70多位工友叫绝。
  从2000年开始,他开始承接“首件加工”的活儿。就是每来一批新活儿,第一件由王刚干,给工友“打样”。没有前人的经验,全靠他自己的摸索,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难题,他连续一周吃住在厂里,面包、香肠、泡面,饿了就对付一口,困了就躺在4楼的休息室睡一会儿。他常说:“铣削加工没有捷径,只能反复大量试验”。凭着这股肯钻研、吃苦的劲儿,16年来,他没出过一件废品。
  他加工的零件堪称完美,铣床铣削加工的最高精度为0.01毫米,王刚能够达到0.005毫米,他的小孔铰削技术更是绝活,能够达到0.002毫米的精度极限。
  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毕竟有限,只有带动身边的工友一起进步成长才能聚合成攻坚克难的正能量。
  2010年9月,沈飞公司第一个以员工名字命名的班组“王刚班”成立。他打定了主意,一定不辜负组织上的信任,把这支以中级工和初级工为主的队伍打造成能征善战的铁军。他不讲大道理,而是利用每天的班会,把他在生产中遇到的大大小小难题,仔细认真地讲给大家听。他还在自己微薄的收入中,花费数千元买来工友急需的技术书籍供大家学习。在某型号生产研制关键阶段,王刚带领他的年轻团队创造了全部产品“零缺陷”交付的奇迹,这在沈飞研制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班组员工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省市技术能手等各类荣誉称号的次数超过了班组总人数,并且每名员工都拥有两个以上岗位的操作技能。王刚班“点子最多”、“精度最高”、“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特色品牌效应令人折服,成了名副其实的“高手团队”。
  2011年,“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应势启动,这是沈飞公司为王刚成长成才搭建的又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工作室坚持“顾问专家领军、生产攻关同步、创新育人并举”的工作指导原则,在科研生产中,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和生产瓶颈,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由王刚创造的《薄壁结构件开口端头内型面铣削加工方法》改变了端头处立铣刀的加工轨迹,使得加工方法更为科学安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由工作室成员共同完成的《飞机复杂结构件平面轮廓数控加工距线计算法》有效解决了数控自动编程中刀具端面中心轨迹求解问题,提高数控编程效率200%,提高加工效率180%,对于智能数控加工编程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此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工作室成立以来,实现技术革新、生产攻坚、工艺改进等413项,提出合理化建议200余条,累计减少产品加工工时2万余小时,避免废品损失200余万元,节约产品材料成本400余万元,自制工装、辅助夹具、工具260余件(套),节约工装工具成本600余万元。有12项申请了国家专利,创新成果转化405项,创造经济效益1.9176亿元。
  如今,工作室成员共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辽宁省技术能手、沈阳市技术大王等市级以上荣誉40余项,培养国家、省、市各级人才129人,32人成长为专家型技能人才,工作室成了名副其实的攻坚克难的基地、人才成长的摇篮。王刚实现了他航空梦的第三个目标——带高手合力创新赛跑。
  王刚对高精度的追求,对铣削加工领域内技术发展的敏锐嗅觉,让他总是在研究“未来的技术”。让铣削加工技术走向更精、更快,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后盾。这就是王刚所追求的新目标。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