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大国名匠 >

【大国名匠】系列之王俊生

2015-10-11 20:54:51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王俊生,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型钢厂车间主任、高级工程师。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

  王俊生,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型钢厂车间主任、高级工程师。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
  主要事迹:
  1997年,作为莱钢利用外资改扩建的重点工程项目,中型H型钢项目正式上马,整体设备和工艺技术由日本新日铁公司引进,这对于莱钢,甚至山东冶金行业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时年26岁的王俊生有幸参与到项目筹备、建设和调试工作中,这让他激动异常,他暗暗发誓:“不管付出多大努力,一定要把项目干好,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他与项目组成员恶补日语短板,快速翻译日方提供的资料,夜以继日研究图纸。开始日本专家不以为然,一段时间后,王俊生凭借掌握的扎实知识接连指出了图纸上关键错误,让日方专家惊讶不已:“真没想到你们进步这么大!”
  1998年3月,中型H型钢生产线进入冷调热试的关键时期。调试设备、工艺备件准备、操作手册制定等等,项目组工作千头万绪,加班到深夜已成常态。下班时,工地澡堂早就停止供热水,王俊生就匆匆冲个凉水澡了事。直到11月9日,山东冶金史上第一支H型钢在莱钢诞生,王俊生的凉水澡才告一段落。
  中型H型钢投产后,不负众望,各项生产运行、产品质量指标等迅速达到较高的水平。有人曾骄傲地说,这不是轧机,简直就是“印钞机”。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企业开始研究如何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利用现有装备提升产能。
  2003年,已成为型钢厂技术科副科长的王俊生,成为提产能工作的主要成员。提产能意味着从原料到最后的成品工序都要做出大的改变,过去成熟的经验和生产数据都要被打破。为了建立起高效协调的“新秩序”,王俊生靠在现场,掐着秒表计算每个工序的运行时间,以精确到秒的数据资料为依据,研究制定提升方案,先后参与实施了改坯型、减少BD轧机道次、火焰机代替热锯切割轧件等10余项改造,原设计50万吨的产能当年提升至86万吨,到2005年突破110万吨。负责该线设计与建设的新日铁专家通山义美得知这一消息后,惊讶地说:“中国人了不起,莱钢人了不起!
  2004年,鉴于持续向好的钢铁市场形势,莱钢再次扩大规模,作出上马大型H型钢生产线决策,并要求“大干快上”,尽快投产达效。
  王俊生再次挑起重担,负责生产准备。当了解到这条线整体设备和工艺采用德国西马克·梅尔公司的技术后,王俊生禁不住的担心:这是一条与中型线截然不同的热轧工艺生产线,一切要从零开始,而最大的难题就是时间。
  按计划,他必须在一个月时间内,使自己和职工掌握这条生产线的理论知识,而当时德方提供的资料全都是英文版,新分来的职工素质参差不齐。怎么办?他一咬牙:“就是拼掉10斤肉,也要把培训资料拿出来。”他晚上翻译整理英文技术资料,消化掌握编制成教案,白天再给职工讲授,每天连轴转,饿了吃口方便面,困了趴在桌子上打个盹。经过30多个日夜,他和同事先后翻译了20余万字技术资料,编制了3本培训材料,一个多月时间,王俊生瘦了20斤。
  2005年11月9日,大型H型钢生产线一次试车成功,全线以全自动换辊13分钟39秒的速度创造了当时世界同行换辊速度新纪录,有着40多年轧钢经验的德国专家,也佩服地竖起大拇指。
  大型H型钢生产线迅速投产达效,莱钢因此进入千万吨钢企行列。但是快速投产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其中,被称为H型钢行业5大顽疾的“产品偏心、刮丝、腹板波纹、飞边压入、氧化铁皮压入”等集中出现,负责后期设备调试的德方专家也只能耸耸肩,表示没有好的办法。
  已成为大型轧钢车间主任的王俊生不服气,成立攻关组,下决心啃下这些“硬骨头”。他靠在生产现场,逐个生产工序、产品规格仔细观察生产过程,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甚至与轧机“零距离接触”,钻进轧机内部,站在1000多摄氏度的轧件旁,冒着高温和几乎令人窒息的粉尘,观察轧制状态。热浪烤得他面部脱皮、工作服变焦,但他只要能多坚持一分钟就绝不离开轧机。
  经过一次次的观察、研讨,各类质量顽疾产生的原因逐渐被查清,制定出各种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固化成规范的操作制度,产品质量持续向好。
  2012年,钢铁市场环境再次发生变化,各种产品均出现结构性过剩,调整产品、工艺结构成为钢铁企业的共识。此时,王俊生被调到中型轧钢车间任主任,而此时的中型线已风光不再,面临转型的巨大压力。
  迫于市场压力,型钢厂提出了差异化经营思路,不仅要求原设计只能生产普碳型钢的中型线生产品种钢,而且还要求过去各项行业领先的先进指标不能降。这看似强人所难,但王俊生清楚,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要转型,还要快速完成,不然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这又是一场新的挑战。初期,因设备先天设计能力不具备、工序能力得不到保证、调整轧制工艺等原因,全线的产能、指标大幅下滑,月月完不成考核任务,职工劳动量增加、收入下降,意见大,牢骚多。
  面对种种困难,王俊生顶住压力,在积极给职工做工作,坚定信心的同时,和职工靠在现场研究问题、解决困难。在型钢关键团队的支持帮助下,他们不断克服各种生产障碍,逐步掌握了品种钢生产技术。2014年底,品种钢比例由不足10%提升到15%,全线再次恢复“全速轧制”。
  亚马尔项目建在北极圈内,对钢材质量要求苛刻,项目建设方全球“海选”建设钢材。通过努力,莱芜分公司争取到一个“候补”机会,其中,H型钢的生产任务交给了王俊生负责的中型线。
  面对批量小、规格多、质量标准高等诸多苛刻要求,王俊生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订单,而是全球H型钢企业产品的比拼和较量。他借助“运营转型、精益管理”活动,带领职工与炼钢厂、技术中心等单位沟通交流,做好上下道工序的组织衔接。同时,组织产品研发小组围绕工艺、技术以及各项规程制定展开攻关研讨,全面推行精益管理,逐一解决技术难题。截至目前,该线已经累计开发生产相关产品规格15个。亚马尔项目有关部门鉴定后认为,产品甚至好于新日铁等世界知名钢企。
  多年来,王俊生组织开发新产品90余个,个人申报国家专利2项,发表专业论文14篇,获得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以及山东省十佳创新职工、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