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教产合作 > 产教融合 >

破解产教融合难题 扣住利益多赢这个“命脉”

2016-09-28 15:27:17 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动下,经济要素的优化重组必将引发产业的调整和业态的变化,许多原来生成而且有效的产业链生态系统必然面临改良或重组。

  长期以来,产教融合始终是老大难问题, 如何破解?
  供给侧结构思维无疑具有指导意义
  扣住利益多赢这个“命脉”
  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动下,经济要素的优化重组必将引发产业的调整和业态的变化,许多原来生成而且有效的产业链生态系统必然面临改良或重组。
  受此联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社会与人才的关系看,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第一要素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思想观念转变和职业技能提升,通过人才培养助力改革是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二是从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看,专业链与产业链融通是最根本的取向,协同育人与企业利益保障的共赢机制,要依照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新思维来思考,教育理念更新、专业调整、课程优化等系列问题必须应对。
  可见,供给侧结构改革对职业教育影响的聚焦,以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为纽带,涉及产与教的深层次融合问题。在职业教育领域中,产教融合既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更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产教融合始终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破解?供给侧结构思维无疑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用供给侧结构思维做好产教融合的加法与减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依此转换思维,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也同样要做好加法和减法。
  首先是体制层面,协同育人、利益双赢的瓶颈要减少,长效合作的机制要增强;产教主体分离、合作形神不一的现象要减少,优势互补的效益机制要增强。
  其次是功能层面,“产”的经济最大化取向要调整,协同育人的责任和教育担当的能力要增强;同样,职业院校“教”的封闭性、单一性现象要减少,服务“产”的意识和能力要加强。
  再从资源优化整合层面分析,职业院校要应对社会产业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尤其是在目前产业跨界融合、复合技能分量增大的趋势下,职业院校面向单一的“老”专业要逐步减少,对接和适应新兴产业的新专业要增加;说教式课程要减少,而学做一体化课程比例要增加。
  用供给侧结构思维指导产教融合的学与做
  协同育人与产教融合是目标与方法的对应,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按照供给侧结构思维进行要素分析,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融合是生产与教学的高度统一,在学生主体的视角下,则是生产性学习与学习性生产的内在统一。在学校、企业、学生的三维关联中,合作利益的多赢必须处理好产与教的特定性、学与做的定向性、经济效益与教育效益的不均等性等问题。在目前的工学结合实践里,普遍存在着产教分离、学做不一的现象,问题就出在主体间关系的不融通。
  以协同育人为目标,学生作为产教的主体,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学习,与专业、与课程有密切的关系。如综合性实践,学生最主要的需求关注是在专业指导下的职业体验式学习,包含着专业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认知、准职业人的角色认同、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等。据此,作为“产”方的供给,为学生匹配相应的专业岗位、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指导制订学习计划等,按学生需求定制所学,学生学习的诉求在实践性教学中才能得到保障,学习的能动性才会充分体现。
  同理,产教融合中的“做”,实质仍然是学,但在学习的形态方式和内容以及要求上,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许多不同。首先是在真实的生产中学,是动手与动脑、专业理论与技术技能的有机统一,重在技能的训练和生产经验的积累;其次做中学的主要成果是“产品”,企业担负着主要的学习过程监控和管理责任,评价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也侧重于工作的态度和产品的质量。
  用供给侧结构思维建构产教融合的体制与机制
  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深层次问题必然聚集于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关系上,育人与用人也交织着资本投入和利益分配,责权利如何制衡,体制机制的构建更显重要。
  从利益关系考查,产教融合也是利益驱动的行为,“产”方的生存法则离不开经济效益,而“教”方立校视社会效益为根本,两者相融就是效益生态共生共享的基础。
  现实中,产教融合的生态环境问题还不少,如协同育人,“产”方的主动参与和投入、责任担当明显不够,重产轻教,产教融合多停留于形式化、本本化;对于“教”方,唯教学计划而计划、为完成计划而组织“产”环节的也不少,产教与专业不对口,产学与课程无关系,等等。这种形合神离的产教融合之效果可想而知。
  要从根子上解决好产教融合,必须扣住利益多赢的“命脉”,对当前的相关体制进行调整。产教融合是多主体合作,尽管主体间利益取向不同,但“利益”的杠杆仍在。政府作为政策制定和经费支配的主体,推动和调控产教运行,要充分发挥其领导、协调、组织和服务的职能,充分考虑“产”方在协同育人中付出的平台建设投入和“学产”中增加的能耗成本,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支持要切实到位。“产”方则要增加“教”的投入,如产教一体的实践平台建设,技术指导师傅的教育能力提升等,改善产教与产学的条件,确保协同育人的质量。“教”方要强化服务理念,以服务学生的职业成长和服务社会的经济建设及发展为产教融合的行动基点,在专业核心能力定位与专业核心课程配置中,在产教融合的计划和安排上,充分考虑“产”的利益需求,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计划,为合力的生成创造良好条件。
  科学而完善的监控与评估,是产教融合质量保障的利器,不可缺失。分析当下产教融合存在的乱象成因,与此不无关系。从多主体联姻、利益多赢的实际出发,政府的主导职能,也体现在规则制定与效益评估上,在给政策、给资金的同时,责权利的清单也要明晰,过程监控和结果测评并重,对产和教的责任考核要具体。“教”方作为育人的主体,产教与产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要将专业方向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作为核心要素。“产”方是协同育人的主力,要树立不唯“产”包容“教”的管理理念,建立以职业态度、能力水平、生产质量为核心指标的考核体系。“政产教”三方良性互动,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才可能形成。
  总之,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素思维,对推进和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大有裨益,经济思维与教育思维的许多逻辑、方法可以相互借鉴,这正是职业教育社会化进程中更值得关注和思考的。
  (作者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