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 > 教学改革 >

储朝晖:向非专业方式改进教育说“不”

2016-06-30 16:15:12 第三方评价会员村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人类教育活动有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教育在当今社会又是基本民生,如同穿衣吃饭涉及到每一个人,所以社会公众对教育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在公众对教育发表的各种意见中,一部分属于权利表达,一部分直接触及深层的教育问题,还有一些揭示了长期被蒙蔽的教育原理。

  人类教育活动有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教育在当今社会又是基本民生,如同穿衣吃饭涉及到每一个人,所以社会公众对教育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在公众对教育发表的各种意见中,一部分属于权利表达,一部分直接触及深层的教育问题,还有一些揭示了长期被蒙蔽的教育原理。
  但是,民间未必都是高手,教育行业之外的发声者也未必都是高手。在当下多种话语并存的教育变革时代,一种历史上少有的现象是非专业的教育声音有时超出了客观、理性、专业的声音。作为专职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兼听的态度,开阔的视野,更为重要和根本的是需要具备专业理性,以专业的方式把教育办得更好。
  教育的专业性遇到非专业化挑战
  如今,教育的专业性在社会上受到了挑战。这一方面与教育内部的教育观、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的进一步开放、网络的快速发展让更多人看到教育的问题,也有更多人能够参与到意见的表达中来。
  进入“十三五”,“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词。但是,长期以来,教育领域使用的比较多的反倒是行政话语,教育的专业规则、专业程序、专业机制未能有效建立。所以,当非专业意见铺天盖地的时候,教育严重缺乏有解释力的专业话语,遇到了非专业化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有:
  首先一些教育改革“似进实退”。像一些地方盲目追求学校设备的高档化,却对教师舍不得投入,或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某种教学模式。诸多以改革名义推行的措施,其实是把师生当成道具,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反而被忽视。类似的事件并不少。究其原因。是能够启动教育改革的往往是那些有一定行政权力却缺乏专业素养的人和机构,规范决策程序,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和专业性组织的作用是重要的化解之道。
  其次,由于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判断能力,导致教育界雾霾漫天飞,影响着整个教育的专业水准。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心灵鸡汤”,比如一味只强调快乐的“快乐教育”,不注重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感恩教育”,不加分析辨别地推广“传统文化教育”,不择手段追求升学“北清率”。这些“心灵鸡汤”大多数比较煽情,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是教育里“穿着糖衣的慢性毒药”。
  化解教育雾霾的关键在于每个人提高明辨意识。为了明辨,这里对“心灵鸡汤”做个界定,它的主要特征一是认为自己所说的是普遍适合的,没有明确界定的概念、对象、问题、时间、人物、事件;二是缺乏逻辑,经不起实证和推敲,尽管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一下很快就能识破其迷雾,但不少人不会使用科学方法去分析,从而导致自己一迷到底;三是意念先于事实,或者只有意念,没有事实;四是其意图是想敷衍、麻痹,而不是求真正解决问题。在心灵雾霾的笼罩下,教育就不能改进。
  再次是肤浅流行。长期以来,由于许多人未能受到完整、系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过于肤浅的东西流行,或者不少十分专业的东西以肤浅的方式流行。比如说“翻转课堂”“蒙台梭利教育”,原本是专业的、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可是在中国不少人不问三七二十一就搬来用,似乎一夜之间就普及了。仔细一考察,绝大多数文不对题,丢失了原本的精神。我自己做了三十多年陶行知研究,经常遇到一些人以陶行知的名义讲违背陶行知基本精神的东西,我听后常常无地自容。我还曾遇到一些学校说做了多少项课题,似乎已经是很专业了,深入一了解,那些课题仅仅用来装门面、应付检查的,其实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最后是不断蔓延的倦怠。三十多年连续的实地调查使我切身感受到,当下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比较普遍的问题。造成这种倦怠的主要原因是当下的教育管理和评价机制。简单地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淡薄,遇事自己做不了主,育人的责任和权限不明确,成天充斥着被动的忙碌,再加上其他的社会压力。所以很多看起来很好的改革打了水漂,落实不下去。当下,急需教师的减负和释放。
  用专业的方式改进教育
  从历史看,做一件事的方式、方法常常决定着这件事的未来发展方向乃至兴衰。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长期从事教育或与教育相关的人,没有甄别教育优劣的能力,也分辨不出哪儿是教育前进的方向,以讹传讹而不自知;此外,由于分科研究,不少人仅仅从某个专业的方向研究教育,窥一孔而不知全局,比如搞心理学的仅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教育,做经济的仅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教育,这样做有必要,但仅以这种方式研究教育还不够,所以十多年前我提出要用集成人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就是把所有研究人的学问集成到一起研究教育的某个问题,才能有效地去解决这个问题。
  时下还有一种形式化的学术很流行,看起来所写的论文或报告都很专业,所要求的要素都齐全,发表在公认的核心期刊上,但仔细看下来,整个研究不包含尚未解决的真实问题,而是在堆砌文献,复述前人所说,这其实仅是专业外表的“伪专业”。
  2014年我曾经向大家推荐了一个自己长期摸索的教育改进方法,即“想象+实证”,简略表述其基本原理为:想象是教育的发动机,是动力源、思想源、营养源;实证是教育的控制器,是教育的免疫系统、保健系统,清除教育机体内的陈腐、病毒成分需要靠实证,将这两者有效结合运用就既能创新,又能除旧,消除教育内部的教条、病毒。
  我想,这是一种专业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解决当下教育诸多实际问题,但要提醒大家的是,专业的方法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它需要依据教学双方的现状、需求、资源、目标等各方面因素确定具体如何操作,具有极强的个性化特征,整体上看它是兼容多样性的。但是保证专业的教育改进还是需要一些基本的要素,主要包括:
  人员具有专业素养,这是当下制约教育专业改进的重要因素。有人甚至说教师是教育改进的最大阻力。但这种阻力的根子不在教师个体身上,而在不够专业合理的教师培养、选聘、管理、评价、退出机制上。一方面,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难以引进;另一方面,即使有专业素养的教师,也会在若干给年后消磨锐气,直至倦怠,难以脱颖而出,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当下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是行政人员塑造的,专业的改进依然困难重重,在这种框架里教育质量提高的域限相对较小。所以,国家提出的“管办评”分离实在是教育实现改进的一大前提条件。
  程序要符合专业规范,教育改革程序的随意性司空见惯,缺乏专业人员参与、缺乏充分的论证、缺乏多方意见的充分表达、缺乏从过去到未来的连贯性、缺乏逻辑等,这些都是不少自称“教育改革”常见的非专业性特征。曾经有一所学校自称改革学制,还发动一些媒体去报道它的改革经验。一位记者问我这种改革是否有新意,我只好告诉那位记者:请这位校长搞清楚什么是学制,一所学校能否改变学制。
  教育改进内容应该是专业的。现在传播的信息量很大,但只有经过专业筛选的内容才能进入教育教学环节。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筛选环节不够专业。比如社会上流行“成功学”,于是有些中小学便向学生开设“领导力课程”;某所大学开出一门叫作“恋爱学”的课,引来媒体报道,记者采访时,我表示这种方式和所学内容都不规范,建议要谨慎。不料后来看到该报道,记者把我所说的话仅引用一句,大量使用另一位肯定这种教学的话,客观上造成了对肤浅、不够专业的教学的鼓励。
  改进方式也应该是专业的。现在常见的非专业方式包括:翻烧饼,一种方式有问题就完全推倒重来,进行颠覆性改变,而不是分析后的改进;运动式,采用搞运动的方式,一呼百应,容不得别人自主选择和独立思考,似乎谁不愿参加进来谁就落后,就需要谴责;样板式,当年“学大寨”的模式深入人心,现在教育上“学大寨”仍很流行,一所学校在某方面做得有特点,教育行政部门、媒体、社会各方面都以各种方式逼迫其他学校跟着学,参观、学习、会议不断,并不断复制。这几种典型的非专业教育改进方式,忽视了任何一种教育存在都是特定条件下的个性化存在,相对于每个教育主体,需要自主改进,需要独立思考,需要有效,需要有自己的认知、理解、实践、创新,最后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改进。
  教育改进者的特质
  为了推进教育改进,参与教育改进的人需要有一些特质。其中最普遍的就是爱和理想,因为对学生的爱而不愿让难以令人满意的教育耽误了学生的成长发展;教育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无论你是否说出来,胸怀理想就会有无穷的动力。爱和理想是教育改进用之不竭的动力,由于它是不断生成的,使得教育改进者能够连续不断的冲破各种阻力,超越各种隔阂,摆脱各方面的利益纠葛,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有了理想还要有思想。多年来我一直认为缺思想是中国教育以及整个社会各种问题存在的总因。思想是一些教育行为的“盐”,没有它,再好的办法都未必发生良好的效果,参与教育改进的每个成员都要学会思想,还要敢思想,能思想,运用思想去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玄学思辨,并在解决问题中丰富发展思想,绝不要因循。
  有了理想还要有专业理性。专业理性不是从功利出发的理性,不只是具有工具理性,而是经受过专业素养养成的本体油然而生的理性。这种理性才能有助于我们与所研究的教育问题、教育对象处在共生的状态下,趋于良性。教师有了专业理性,才能提升知识、技能教育的有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生活品质,为学生健全发展提供养料。只有有了专业理性,才能逐渐明了教育的是非,知道教育改进该朝向哪个方向;才能驱散教育的雾霾,免于肤浅。
  有了理想还要敢于寻求改变。据我了解,教育行业太多的人不想改变,不少人从事教育工作时间越长胆子越小,越不想改变,这些决定着教育改进的阻力远远超出改进者的想象。但是,教育不改进,便无法应对明天的挑战,所以我们要增加改变的胆量和能力,探寻改变的规律,找到有效改进的方式方法,要改变外部世界,也要改变自己。教育所面对的改变对象是十分复杂的,所以我提倡不急不息,竭尽全力,慢慢改变,不要停步不前。
  有了理想还要有开阔的心胸。陶行知一面提倡爱满天下,另一面追求创造理想社会,由此可见其心胸开阔。我们的教育改进当然对周围的人有益,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有益,但不应止步于此,我多次跟幼儿教师做的一个讲座,标题就是“做人类健全发展的催生娘娘”,我们的教育改进要着眼于人类健全发展,着眼于人类的幸福,要把人类共同的理想当作我们的理想。因此我们要包容,能容纳不同人的不同观点,还要经受得起不同人的不同议论,要学会用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
(作者储朝晖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全国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联谊会主席)
  本文发表于《人民教育》2016年第9期
(本文由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吴灵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