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实践 > 探索创新 >

国外现代学徒制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6-11-29 11:40:55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汤霓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最早形态。随着传统学徒制的瓦解和学校职业教育的兴起,“现代学徒制”成为了当代世界学徒制改革的重要标签。

  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最早形态。随着传统学徒制的瓦解和学校职业教育的兴起,“现代学徒制”成为了当代世界学徒制改革的重要标签。国外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丰富。本文拟从政府、企业、学徒三个视角对国外现代学徒制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以期为我国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现代学徒制研究的政府视角
 
  在不同国家的现代学徒制体系中,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都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政府对整个体系的推动或监管。从国外研究成果来看,基于政府视角的现代学徒制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政府职责的探讨。以下从质量规范、培训补贴、信息公开、信贷约束四个方面梳理关于现代学徒制中政府职责的主要观点。
 
  (一)质量规范
 
  政府通常在培训质量的规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缺乏明确的培训标准,学徒将会面临培训质量的不确定性,企业则有可能通过提供劣质的培训从而培养廉价劳动力。有英国学者认为,关于学徒制培训长度的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决定了劳动力培训的深度。挪威学者约翰森则对关于企业集体行动的规范进行了关注,他指出,强大的监管机构(如国家机关或产业委员会)可以帮助减轻企业对“搭便车”行为的担心。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西莫格鲁和皮施克则认为,确保劳动力流动过程中技能的可迁移性和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同样重要,这样可以使企业拥有足够多的信息评价潜在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二)培训补贴
 
  法国的税收体系被英国的政策决策者认为是同时实现提供培训补贴和推行集体行动的一种手段,以促使企业提供一般性培训。英国经济学家史蒂文斯研究发现,基于企业利润的培训征税可以同时实现上述目标,然而基于工资额的培训征税会降低信贷难度但并不会减少外部“挖墙脚”的情况。在一份关于英国和法国税收政策比较分析的报告中,研究者指出培训税可以大幅增加企业在培训方面的支出,虽然这些支出所带来的收益并没有被平均分配。
 
  (三)信息公开
 
  有学者指出,解决学徒制培训风险顾虑的方法之一是提高学徒制培训结果的透明度,或者说让青年人能看见他们在这个系统中的当前和未来目标。德国学者莱曼认为,德国学徒制体系是一个高度透明化的范例,教育、学徒制培训和就业紧密结合,这种结合传递了清晰的未来就业市场的用人要求。相反,加拿大的学徒体系中教育和就业的联系就松散很多,尤其是提供学徒制信息方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徒的招聘。
 
  (四)信贷约束
 
  正如对教育的所有投资一样,政府可通过弥补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信贷市场缺陷,鼓励更多的劳动力参与学徒制培训。由于人力资本不同于可用作抵押品的其他资本形式,因此学徒很可能面临信贷约束。学徒可能无法负担培训的费用,包括课堂和工具的支出,特别是对于有家庭的年长学徒来说更是如此。这种情况在加拿大真实存在,学徒通常无法像普通大学或社区学院的学生一样具备学生贷款的资质。英国经济学家史蒂文斯指出,如果政府可以提供或保证低息贷款,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徒的信贷约束压力。然而,有研究指出,政府提供这种信贷支持的困难在于经过学徒制培训的学徒可能会面临未来无法获得足够收入的风险。即使学徒获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这种投资回报也会因为技能需求的不稳定性而无法确定。在一些就业不稳定的产业部门,可能发现个人的风险厌恶①是个人申请学徒制培训贷款的重要障碍。政府通过直接对学徒制培训项目进行补贴这种方式,将这种风险转移到政府身上,可以缓解这一问题。
 
  二、现代学徒制研究的企业视角
 
  现代学徒制通常被视为能有效嵌入就业的教育形式,而企业的意愿通常是发展和制约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条件。从国外研究成果来看,基于企业视角的现代学徒制研究多数集中于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动机的研究。以下从微观经济学和集体行动理论两个层面梳理关于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动机的主要观点。
 
  (一)微观经济学层面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贝克尔经典的人力资本和培训市场配置理论从微观经济学视角开启了企业参与培训的研究。贝克尔假定劳动力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将技能区分为适用于所有企业的一般技能与只适用于个别企业的特殊技能。基于这样的界定,贝克尔认为,一个有效的培训市场应当是企业承担特殊技能培训的费用,而个体支付一般技能培训的费用。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个体可以通过一般技能培训而获得收益,而企业则不愿为一般技能培训进行投资。这是因为一旦工人离开培训企业,该企业会损失所有的培训投资。
 
  根据贝克尔的模型,学徒制培训属于一般性培训。很多研究也证明,学徒制培训成本非常高,企业投入培训所获得的回报却往往无法抵消时间和金钱成本。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又该如何解释企业提供以学徒制为代表的一般性人力资本培训呢?大量关于培训的文献对贝克尔的理论提出了挑战。研究指出,贝克尔的模型预测企业不会支付一般性培训,是基于非常苛刻的前提条件的。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西莫格鲁和皮施克认为,对于企业持续提供学徒制培训的解释则取决于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企业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买方垄断势力,从而将工资设定低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作为补偿培训成本的一种手段。因此,学徒制培训则依赖于压缩的工资结构②,其人力资本的回报要低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中。
 
  研究者们关于企业买方垄断势力的认识不一,从而为企业投入一般技能培训提供了大量的可能性解释。例如,阿西莫格鲁和皮施克还对“逆向选择”进行了关注。他们认为,学徒的能力和接受培训的程度都是不一样的,然而这条信息对于培训企业是可知的,对于“挖墙脚”的企业而言是未知的。当一个企业基于效率原则而采取裁员措施时,从培训受益更多的高效率劳动者则无法同时离开企业并向企业发出他们“高效率”的信号。如此一来,他们将被限制在压缩的工资结构中。其他研究者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如有研究者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如果潜在的雇主无法评价学徒通过培训所积累的人力资本,则企业将能够将学徒工资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贝克尔的模型在受到质疑的同时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然而其关于一般技能与特殊技能的界定受到了来自另一个观点的挑战,即大多数技能是基于特定产业的而不是基于特定企业的。英国经济学家史蒂文斯基于可迁移技能的概念开发了一个模型,该模型适用于一个集群的企业而不是简单地适用于所有或一个企业,这样也就能将基于不同技能供需的学徒和企业进行区分。与完全竞争市场类似,对可迁移技能“挖墙脚”的存在会使得企业对一般技能的投资不足。另外,为了限制员工的流动并限制其他企业从中获得收益,企业会倾向于投资可迁移性较低的技能培训。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的培训会面临市场失灵,因为可迁移技能对于培训企业和个体的收益要低于包括其他企业的总社会收益。
 
  (二)集体行动理论层面
 
  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思路有助于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动机,而集体行动理论的分析思路则有助于解释不同产业和国家中现代学徒制的不同形态。挪威学者约翰森认为,可迁移培训应该被视为集体的或非纯粹的公共物品,由于雇员的流动性,这种培训具备竞争性且是非排他的。如此一来,外部的“挖墙脚”则带来了问题,即企业可从投资培训和投资可迁移培训合作中获得利益,但仍然会面临 “搭便车”的风险。约翰森还指出,市场解决企业的培训作用是有限的,如果运行良好可以解决短期的技能短缺问题,但企业却没有动机解决长期的技能不足问题。他认为,就雇主而言,少数的企业和强大的监管机构(如国家机关或产业委员会)对于集体行动的实现是必要的。英国经济学家史蒂文斯的研究与约翰森的研究相吻合,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史蒂文斯指出,更少数量的企业形成了更大的买方垄断势力,因此也就有更大的动力去投资培训。换句话说,企业较高的劳动力集中度将有利于降低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并降低不完善的可能性。然而,买方垄断势力似乎无法解释各国不同形态的学徒制。事实上,欧洲大陆现代学徒制的成功制度上根植于强大的企业社团和工会组织(如在德国),或者是更大程度上的国家干预(如在法国)。
 
  上述研究中,史蒂文斯和约翰森还从产业的角度解释了不同的学徒制形态,他们认为,聚集程度高的产业更有可能对员工培训进行投资。约翰森还指出,少数垄断行业却并非如此,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在产品市场中竞争,培训被认为是一种形成差异化的战略手段。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学徒制在一些新兴服务产业中普及速度较慢,比如保险业和银行业,同时也反映出支持一般培训的集体行动与在“新经济”中寻找商机的企业可能存在一定的冲突。
 
  三、现代学徒制研究的学徒视角
 
  国外大量关于“从学校到工作”的文献探讨了学徒制对个体或学徒的经济、教育、就业以及培训的影响。从国外研究成果来看,基于学徒视角的现代学徒制研究多数集中于对学徒个体利益的探讨。以下从就业、选择意愿两个方面梳理关于现代学徒制中学徒利益的主要观点。
 
  (一)就业
 
  在过去20年中,工业化国家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青年就业问题。研究者们指出,日益加剧的就业技能偏向可能算是一个解释,即生产技术越来越倾向于高技能劳动力而非低技能劳动力。然而,为什么在英国、法国和美国出现了急剧恶化的青年劳动力就业市场,而在德国、日本和荷兰,这一情况却没这么糟糕。英国学者莱恩认为,一个国家的“从学校到工作”的机构可以解释这一不同,后者的国家体系更有利于发展职业教育以及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得青年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更为通畅。也有研究表明,职业教育与高收入只是有选择性的相关,而职业教育与低失业率则是高度相关。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较低的注册率也反映了学生对普通教育的偏好,以及高等教育的回报率。莱恩还指出,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现代学徒制在欧洲许多案例中都体现了同样的特征。现代学徒制与青年人早期劳动力市场的优秀表现紧密相关,但是更多地体现在就业上而非报酬上。
 
  (二)选择意愿
 
  相比于大学教育,学徒制培训通常只能带来较低的回报和职业流动性。那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青年个体会加大对学徒制培训的投入呢?英国社会学家克劳奇指出,普通教育通常能为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提供高的声望和流动性,为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群却只能带来更少的技能和提高。个体成功的不确定性通常会造成两难选择,然而不同选择所附带的价值却仍然会使得个体倾向于选择普通教育。还有英国学者指出,除去个人天资,只占有有限的社会资本会使得个体倾向于选择学徒制而不是大学教育,这是因为学徒制培训能使工资得到增长。研究者们从学徒视角审视现代学徒制的另一个问题,即是学徒制培训的风险可能会高于更一般的培训或普通教育。学徒学习特殊技能所获得的终身收入,相比于学习通用技能而言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尤其是在不确定的技术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将有可能破坏特殊技能的市场性。这一现实也将成为影响学徒参与学徒制培训决策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上述国外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政府职责、企业动机、学徒利益等方面展开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围绕“现代学徒制”,既包含了对宏观政策和微观个体等方面的研究,又体现了对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探讨。视角和方法上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视角,理论研究具有深度,实践研究呈现多元化。目前,“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已成为了研究热点。然而,相较于国外,我国的研究成果略显“单薄”。一方面体现在实践研究过于表面化;另一方面体现在理论研究缺乏创新,主要依赖于西方理论。而国外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在内容和方法上为国内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更能在研究领域上给予启发。
 
  注释:
 
  ① 风险厌恶:指的是一个人在承受风险情况下的其偏好的特征。例如,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情愿在一项投资上接受一个较低的预期回报率,因为这一回报率具有更高的可测性,则为风险厌恶者。
 
  ② 压缩的工资结构:指收入随培训的增长而提高,但是低于个体生产力提高的幅度;在更高的技能水平上,生产力与收入的差距更大。
 
  (本文摘编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现代学徒制专刊,2016年第3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单位: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