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大国名匠 >

【大国名匠】系列之于庆峰:锋芒初露显身手

2017-10-19 15:54:24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于庆峰,男,汉族,1981年出生,中共党员,一机集团四分公司410车间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获得第十三届全国技术能手。


 
  于庆峰,男,汉族,1981年出生,中共党员,一机集团四分公司410车间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获得第十三届全国技术能手。
 
  主要事迹:
 
  参加工作十年,他坚守岗位乐于钻研,多次为公司解决技术难题,攻关窄口项目。先后提出合理化建议87条项,开发先进操作法20余项,其中80%已纳入正式工艺,自制工装夹具60余套,举办技术讲座26期300多学时,推广个人先进操作法2项,降本增效1100余万元。
 
  2004年,刚刚毕业踏进一机集团四分公司大门的于庆峰,便赶上了全国数控大赛内蒙古赛区的末班车,他毫不犹豫的报了名。血气方刚的他是想借此机会检验大学的学识深度。一个刚刚踏出学校大门的毛头小伙就敢趟自治区大赛的水深?面对师傅们的质疑,于庆峰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证明自己!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水平,于庆峰白天对试件进行分解、加工练习。晚上他一边跟着师傅干活,一边找设备一遍遍的熟悉加工的过程。短短的两个星期备战中,他几乎每天将休息时间压缩到只有四个小时,原本消瘦的身体显得更加单薄。在于庆峰的辛勤努力下,他按要求提前高标准完成试件,一举夺得自治区第二名。
 
  比赛为他获得了荣誉,也清醒的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底牌”还远远不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边干边学,根据自己的岗位特点,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学习了《UG数控编程、建模》、《MASTCAM》等现代化数控加工的专业理论书籍。功夫不负有心人,刻苦的学习使他成为了公司最早能够编制数控加工中心高难度复杂程序的一线操作者。 2005年,于庆峰终于有了一试身手的机会。
 
  某科研试制产品由于盲孔加工工艺要求高,常规加工很难保证尺寸,废品率居高不下。面对这个“拦路虎”,于庆峰主动申请了加工任务。他从工艺和零件结构入手,利用所学的三维建模分析零件加工的过程,运用宏程序进行编程加工。最后得出了一组合理的切削参数,成功保证了产品的合格率。于庆峰还对原有刀具使用方案进行改进,利用改磨刀具配合使用,大大降低了刀具成本,每年为公司节约加工费用10万余元。
 
  勤磨砺,显锋芒。车间的师傅们这才知道,平时看似“木讷”的小于,原来不简单。这件事让于庆峰在众多的年轻人中脱颖而出。但是此时的他,已经有了更高的追求。孜孜不倦的学习实践,让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短短的几年里突飞猛进。先后多次在包头市、自治区、国家以及国际比赛等各级别的技术赛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技术能手、高级技师、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兵器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包头市劳动模范……随之而来的种种荣誉,没有阻挡于庆峰的脚步。他知道,生产线上才是自己施展本领最好的舞台。
 
  2006年,为提升军品传动产品成产能力,一机集团四分公司引进了多台高精度数控加工设备,筹建新型数控生产线。一台台先进的数控设备、一本本还待验证的加工方案,最大的障碍是技能人员短缺,加工经验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薄弱……面对这种情况,一向少言寡语的于庆峰第一个站了出来,开启了第一台高性能数控加工中心。
 
  夜深了,安静的厂房传来阵阵刀具高速切削的旋转声。于庆峰一眼不眨的盯着加工的零件,刀具每切削一下他的心就跟着紧张一次,每一道工序他都要反复测量好几遍。随着加工箱体最后一组孔系的顺利完成,于庆峰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疲惫的眼神里透出了丝丝喜悦。在一周的加工时间里,每天工作12小时,他的辛勤付出换来了新生产线上首件高精度传动箱加工的完美成功。
 
  该传动箱体是某产品的核心部件。因箱体为组合件加工,零件形状复杂,技术条件要求高,没有可借鉴的成熟加工经验,这是于庆峰面临的最大考验。他发现完整的加工程序,需要输入6万多个节点,他便将在数控技能大赛上所学到的编程技巧结合多日来摸索出的加工程序,利用数控计算公式生成各种子程序,再用宏程序的格式将各子程序连环套用实现加工。经过技术部门的论证,通过了加工方案。此项技术的突破,为公司该类零件加工积累了宝贵的加工经验。于庆峰独创的“连环套用程序”加工方法,也在公司内得到了推广。
 
  2013年3月,公司成立了“于庆峰数控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负责人,针对公司数控操作受编程人员的人为影响,造成产品无谓报废和返工的现状,提出了“单件小批量生产数控加工—在线传输DNC加工实施方案”的攻关课题。
 
  该课题在于庆峰所在的车间为试点,组织专家团队对各类典型、关键的数控程序进行集体整理、编制、修改和提炼。将编写完成的程序上传至数控机床联网服务器,形成通用标准的数控加工程序及技术文件,通过DNC数控联网在线传输系统将定型的数控程序传输至现场所需的每一台数控机床,实现资源共享和标准化作业。DNC在线传输技术的应用,可将加工前的准备时间由过去的2小时缩短为0.5小时,编程时间由从前的4小时缩短为0小时,产品的一次加工合格率由过去的90%提高至98%以上,数控机床利用率由过去的33%提高为65%,仅此一项每年降低成本180余万元。
 
  几年来,他和他的工作室团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先后完成了13项创新项目,其中的“无痕铣削操作法”和“基于零件特征快速定位操作法”围绕数控加工展开数控宏程序编程优势进行技能创新,在兵器集团和一机集团第五届创新大赛中分获二三等奖。
 
  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于庆峰在完成自己研究课题的同时,也竭力投身公司的青年成才培养计划。“作为劳模要发挥榜样作用,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要带动跟多的同志一起奋发向上。形成合力攻难关,共同为公司发展贡献力量。”这是他在2010年劳模座谈会上的发言,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作为410车间数控班的班组长,面对2014、2015年生产任务比往年多两倍的生产形势,激发广大青年学技术、比技能、提效率、攻难关、抢任务、保节点。于庆峰鼓励青年职工以岗位为平台,以机台为赛场,以任务和难关为试题,以节点为成绩。带领大家为集团公司全年任务顺利完成冲锋陷阵。结合公司高新数字加工技术的应用,对青年进行数字化加工终端使用、程序传输、三维工艺识别等知识的培训,使公司的数字化加工技术优势在任务繁多的情况下得以体现。
 
  近三年,于庆峰签订并完成师徒协议14份,授课课时300余小时。为公司技能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至2014连续两年于庆峰所带的多名徒弟都在自治区技能大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2015年初,自治区总工会和包头市工会对“于庆峰技能大师工作室”分别授予了“于庆峰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包头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
 
  多年来,在于庆峰的倾心培养下,一批技能人才走上了公司的各个关键生产岗位,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输送了“新能量”。他多次帮助各车间调试机床参数,改进加工程序提高产能。在于庆峰看来,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为公司发展做出贡献,是他这十年来获得的最好“奖杯”。取得成绩的同时,他也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数控加工转型节奏不断提速,国际数控发展形势日新月异,他相信,在自治区“8337”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在一机集团不断发展前进的征途中,还有着更多的挑战和机会等着他。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