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示范·创新 >

高职院校如何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

2017-08-02 16:00:22 德国手工业行会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最优秀的工匠、瑞士的顶级名表都是工匠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打磨而成的。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并且专业、专注。


 
  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最优秀的工匠、瑞士的顶级名表都是工匠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打磨而成的。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并且专业、专注。
 
  德国“工匠精神”造就“隐形冠军”
 
  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向来注重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制造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质量的人才。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德国制造”代表着结实、耐用和精美,是高质量的保证。“德国制造”的成功,与德国人严谨、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分不开。而孕育德国人“工匠精神”的大环境是怎样的,是个特别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讨的问题。
 
  “双元制”培养高质量人才
 
  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向来注重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制造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质量的人才。德国机械设备制造联合会东南亚地区经理奥利弗·瓦克认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制造成功的关键因素。
 
  德国小学生小学4年毕业之后就将面临人生的一次重大“分流”。成绩优异的学生将进入文理中学,走上通往大学的道路。更多的学生则流向了通往职业教育方向的中学,这部分学生中学毕业之后或者经过职业培训后就业,或者进入高等院校——应用科学大学深造。
 
  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之下,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按照德国政府相关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这使得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学生能够顺利进入企业或者工厂,跟着有经验的技师学习第一手的应用型知识。
 
  虽然名义为“实习”,学生在企业的培训阶段实际上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师傅”传授给学徒的都是当下应用在生产第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技术,这也意味着学生们在学校的理论知识指导下,通过企业的实习和培训,取得职业认证资格后实际上就成为各个岗位上合格的技师。
 
  由于培训的学员很可能会成为企业自己生产线上的员工,德国企业在配合政府做职业培训方面通常十分认真、一丝不苟。在一次戴姆勒汽车公司组织的辛德尔芬根工厂的参观活动中,公司陪同参观的职员告诉记者说,经过戴姆勒培训、成功取得认证资格的学员在就业市场上十分受欢迎,公司往往还要想办法留住优秀的培训学员,他们是保证企业长期发展的“源头活水”。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并不等同于低学历和低收入。以应用科学大学为例,学业合格者同样可以获得硕士等高等教育学位。应用科学大学为德国输送了七成左右的工程师,这类大学也被称为德国“工程师的摇篮”。
 
  德国社会中不乏做过学徒并大有作为的实例:德国前总理施罗德14岁时做过售货员学徒;“汽车之父”戈特利布·戴姆勒中学毕业后曾在军械厂做学徒;博世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博世创业时只有20出头,做过几年学徒,没有大学学历,而博世本人因深知培养学徒的重要性,于1913年创建了学徒班。
 
  一个德国工人顶三个用
 
  在德国,工厂里的技工和工程师都是十分受人尊敬的职业。职业介绍和就业代理机构Stepstone的一份2016年德国工资报告表明,德国工程师是所有工种中收入最高的职业之一,仅排在医生和律师之后,位列第三。
 
  即使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师,其收入同全国平均工资相比也并不低。而技师只是毕业生们的一个人生起点,通过经验累积和自我提升,技师还可以提升为收入更高的“师傅”。如果技师有兴趣,还可以进入应用科学大学,取得文凭后成为工程师。
 
  德国林德液压是行业领先企业。在林德液压工作的中国员工张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在林德液压的工厂里,一个工人除了生产之外,还能同时维护设备和负责质量检查,而这三项工作在别的国家可能需要由三个不同的工人来承担,可以说一个德国工人顶三个人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下的技工素质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在德国,质量是产品生命,同时也与生产工人的职业声誉息息相关。据介绍,在德国工厂,如果一个技师出现两次以上的错误将面临巨大的职业压力。如果一个技师因为生产中出现质量问题而被解雇,他以后将很难再在行业内找到新的工作。
 
  中小企业成“工匠精神”典范
 
  德国“工匠精神”在中小企业的身上体现尤为明显。同许多国家不一样,德国向来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将其视作德国经济的支柱。在德国的商业领域,绝大部分企业为中小企业。许多并不知名的德国中小企业,经过长期耕耘成为国际市场的“隐形冠军”,成为各国企业界研究的对象。
 
  同其他国家相比,德国中小企业有着明显特点:一是许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二是中小企业普遍都拥有较长期的发展战略,而且不会因为短期的市场波动随意更改其战略;三是这些企业通常都着眼于高端“缝隙市场”,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
 
  许多德国中小企业都有着相同的成长轨迹。通常,中小企业会从一个看似不太起眼的细分市场开始“深耕”,不断积累技术优势,最终成为行业领跑者。
 
  德国“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精益求精。德国中小企业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对这些中小企业而言,掌握行业内最顶尖的技术,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是它们矢志不渝的信条。因此,许多人认为,德国的“工匠”们并不相信“物美价廉”。他们追求的是用最好的技术打造最好的产品,这些产品往往售价很高,处于行业顶端。
 
  瓦克认为,德国制造业的成功十分独特,这是因为其成功是建立在职业教育、社会和行业等一整套系统上的成功,这种完整的“生态系统”在其他国家还没有见到过。
 
  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
 
  高楚云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一块瑰宝,是推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是打造大国工匠、塑造卓越职业人才的道德基石。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必须把培育以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创新进取、德技双馨为主要内涵的工匠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不断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工匠精神培养路径,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输送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卓越职业人才,以满足国家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制造强国、创造大国对卓越职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应当从思想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制度育人等四个方面入手。
 
  深化工匠精神的思想教育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是一种深层次的思想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而必须深入到职业信仰、职业心理、职业道德品质、职业理想人格等层面。首先,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之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观有机结合,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崇尚职业技术、热爱技术岗位、敬畏职业技术技能,增强职业自信心和荣誉感;其次,要开设《大国工匠》等人文选修课,并开展心理辅导,把工匠精神内化为高职学生的心理品质。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匠心”。所谓匠心,是指工匠具有的优良心理品质,包括虚心、恒心、细心、进取心等。通过培育学生的“匠心”,使他们虚心学习、拜师学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积极进取、创新创业。最后,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各门专业课教学中,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指导学生把工匠精神内化为职业道德品质,塑造德技双馨的职业人格。
 
  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磨练
 
  读书是学习,实践应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强化实践磨练,让他们在实训、实习中磨练工匠意志,掌握职业技术技能,培育创新创业能力,养成大国工匠的行为方式。首先,要深化校企合作,让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培育工匠精神;在实习中,可以推行师徒制,让学生在拜师学艺中养成工匠行为方式。其次,要加强职业技术技能训练。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特色,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实训基地,让学生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培养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作风,养成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工作毅力。再次,要推动政产学研相结合,建设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园区,鼓励和指导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最后,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培育卓越职业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净化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环境
 
  文化的本质功能是“化人”,工匠文化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必须净化文化环境,为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首先要发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工匠文化,比如鲁班的吃苦耐劳、探索创新的历史故事等,为当代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对传统工匠文化进行现代转换,赋予工匠文化以时代内涵,比如用原沈飞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罗阳等工匠楷模的先进事迹丰富和发展工匠文化,发挥当代大国工匠楷模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再次,要创造以工匠精神为主要内涵的高职校园文化,组织高职学生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制作宣传工匠精神的校园网站或网页,设计传播工匠精神的艺术作品,为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优化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才能推动工匠精神培育常态化。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工匠精神培育的长远规划;其次,要制定和完善工匠精神培育的规章制度,从组织机构、师资力量、经费投入、协调管理等多个方面规范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使工匠精神培育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推动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再次,要构建工匠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比如,建立和完善工匠精神培育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培育工匠精神的积极性;又如,建立和完善工匠精神培育的评价体制,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确保工匠精神培育考核评价的公正性与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