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中国教育报 >

韦伟松:“组合拳”打开民族职教德育新局面

2017-04-11 10:25:23 《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同样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落脚点,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而言,德育更显重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同样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落脚点,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而言,德育更显重要。少数民族学生肩负着建设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促进祖国边疆巩固和团结的特殊重任。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广西现代职业学院和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所在的河池市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90%以上是当地农村家庭子女,他们长期受本民族文化影响,正直、朴实、刚毅,但也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力不强的现象。一方面,由于河池地处偏远山区,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接触少,不少学生身上存在着安于现状、我行我素、盲目接受外界新事物等不利于自身学习和发展的缺点;另一方面,不少学生是在留守或单亲家庭中长大的,这种家庭环境使得他们呈现出自私任性、为所欲为、缺乏自立能力等突出问题。因此,学校经过充分调研,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学生思想特点,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德育工作“组合拳”。
 
  创新德育新机制,“三心四爱五育人”
 
  首先,培育“三心”,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力。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相对落后,走入城市后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自卑的心理。针对大量学生情感的缺失和不自信的现象,学校通过开展主题班会、道德讲堂、感恩教育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良心”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知;通过下大力气做好新生入学教育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学校和自己,增强适应性,树立自信心;充分利用河池作为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这一独特优势,通过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责任心。
 
  其次,提升“四爱”,增强学生情感意识。由于受多年风俗习惯的影响,有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导致他们的集体观念比较淡薄。另外,由于长时间生活在农村,不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都比较欠缺。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学校把提升“四爱”作为德育抓手,通过敬畏生命、爱惜身体、注重形象等方面的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爱自己”的意识;通过理解父母、学会感恩、知道孝顺等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爱家庭”的意识;通过爱护公物和环境、维护学校声誉,“我为学校添光彩”等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爱学校”的意识;通过提高公民意识,增强爱国情感等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爱国家”的意识。
 
  再其次,落实“五育人”,打造美丽校园。为进一步整合学校各种育人资源,形成“人人是德育工作者,事事为育人服务”的良好氛围,学校全面扎实推进“五育人”新举措,通过定期在学生中开展“满意度测评”活动推进教书育人工作不断深入,通过“制度落实年”使管理育人工作得到有效落实,通过以抓工作落实、为师生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一线工作法”使服务育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通过特色校园建设使环境育人更好发挥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文化育人更有成效。
 
  创新载体建设,全面激发德育工作活力
 
  首先,创新德育课程教学,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德育课堂一直以来都是德育工作的主战场,为提高德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德育课堂活力,学校实施了“德育课程活动化”教学改革,要求德育课老师不断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倾听学生的心声,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有针对性的德育课校本教材。同时,德育课的课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家长也可走入德育课堂,共同分享孩子的成长历程。教学改革实施后,这些从大山中走出来的孩子感到很吃惊,他们发现,课堂上没有了空洞的说教、无休止的讲评和高高在上的老师,于是,他们开始尝试开口讨论、用心地参与活动,学会了在体验中明白是非对错。
 
  其次,加强班集体建设,利用好班级这一德育主阵地。班级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为抓好班集体建设,学校把班集体创设成学生的另一个“家”,通过打造这个“家”的环境条件、成员关系、整体氛围、管理秩序等影响和教育学生。经过探索与实践,学校形成了针对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学生特点、有自己特色的周日班会课、主题班会课和班级评比制度:为加强班级管理,学校规定每周的星期日晚上两节课由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召开班会课;通过主题班会设计说课大赛,收集整理形成了“分年级系列化主题班会课”资源包,规定每周星期三晚上两节课为主题班会课,并根据不同年级的班级把主题班会课的内容编制成课程表,班主任根据课程表利用主题班会资源包的课件,有计划地召开主题班会;建立以导向性评价为核心的“星级班级”评比制度,班级工作重点从安全工作、学习表现、卫生保洁、爱护公物、文明礼仪等五方面进行考评。
 
  再其次,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提升活动育人实效。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能力欠缺,加上初中阶段学校条件限制,第二课堂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导致很多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认识不到位、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给学校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此,学校在保证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打造了升旗仪式、晨读等典型活动,带动全校第二课堂活动的蓬勃开展,给了这些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学生一个展示其爱好、特长的机会,帮助他们培养了自尊、自信、自强的优秀人格品质。
 
  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德育特色品牌
 
  首先,建立传承民族文化基地。河池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从德育的视角看,这些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德育资源。为此,学校建立了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形成与传承表演艺术、传统工艺、制作技艺相适应的教学过程,为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同时,开展文化传播,发掘和保存民族文化艺术与民间工艺原始资料实物,打造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学生社团,面向社会开展民族文化知识讲座、民族特色技艺展示等活动,充分发挥基地传播民族文化的辐射作用。
 
  其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河池市有着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学校利用桂西北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在编写《体育与健康》校本教材时,注意融入地方传统体育项目,单独设立“地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章,将打陀螺、竹竿舞、板鞋竞速、高杆绣球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的内容编入教材内,让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校园内全面铺开,使在校学生都了解和掌握几项传统体育项目。
 
  再其次,实施“321”工程,形成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新样本”。少数民族习惯于在歌舞和手工艺品中尽情表露本民族的情感。学校在利用民族文化进行德育方面做了新的尝试,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321”工程,即要求每个学生学唱3首广西少数民族歌曲,学跳2支少数民族舞蹈,选学1项民族工艺,激发学生学习本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也使德育工作的开展变得生动有趣,不仅加强了实践环节的修养,也使理性的思想道德认识在活动的过程中转化为良好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从而打造出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新样本”。

(作者韦伟松,系广西现代职业学院院长,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