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中国教育报 >

黄景忠:大师引路接力培养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2017-06-27 11:37:25 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后继无人。广东省潮州市将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校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构建“3+2+2”培养机制和大师工作室培养模式,有效补上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短板。

  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后继无人。广东省潮州市将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校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构建“3+2+2”培养机制和大师工作室培养模式,有效补上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短板。

 
  非遗传承,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各有利弊
 
  在我国,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是通过传统学徒制这种“非正规教育”的传承方式。这种培养方式,强调技艺、经验的传授而忽视文化素养的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另一种传承方式则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学校教育之中,比如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上世纪50年代就设置了染织、陶瓷等专业,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06年开设了湘绣专业等。这种传承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师资队伍缺乏、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周期短等。
 
  在广东省潮州市,枫溪瓷烧制技艺、潮州木雕、潮州菜烹饪技艺等34个项目被列入了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部分文化项目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情趣和娱乐方式的变化,已淡出日常生活。有些项目则市场前景良好,但由于传统工艺技法精细、工序繁复、培养周期长,少有青年一代愿意从事。
 
  为解决非遗人才培养问题,2011年起,韩山师范学院牵头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项目“潮州市非遗专业人才‘3+2+2’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构建”,探索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校教育相融合,构建符合非遗专业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与培养模式。
 
  “3+2+2”培养体制,拉长非遗人才培养周期
 
  针对非遗专业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韩山师范学院与对口招生的中职学校合作,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贯通衔接的培养机制。中职阶段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员,培养时间为3年;高职阶段从中职学校相关专业通过自主招生选拔优秀人才,培养时间为2年;本科阶段从高职相关专业通过专插本考试选拔优秀人才,培养时间为2年。
 
  2013年,韩山师范学院与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汕头戏曲学校合作举办艺术设计(陶瓷烧制技艺)、音乐表演(潮剧、潮州音乐)等专业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试点班。其中中职阶段采用“通识文化课+非遗技能课”的课程模式,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且初步掌握某一非遗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高职阶段采用“通识文化课+专业基础理论课+非遗技能课”的课程模式,培养既具备良好文化素养、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又具有设计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2014年,韩山师范学院又在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美术学、烹饪与营养教育等相关本科专业开设非遗模块课程。
 
  “3+2+2”培养体制解决了以往非遗教育学制短的难题,建立起从初级技能到高级技能纵向延伸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大师工作室,融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为一体
 
  潮州市推行“大师工作室”这一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以技能大师为主导,将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
 
  韩山学院聘请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传承人设立大师工作室,相关二级学院指派2至3名中青年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协助指导学生,开展课程和教材建设工作。目前,学院已开设“陶瓷艺术——吴维潮大师工作室”“韩窑——谢华大师工作室”“潮州剪纸——张湘明大师工作室”“潮绣——祝书琴大师工作室”“潮菜——方树光大师工作室”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
 
  大师工作室模式与非遗传承人才的成长非常契合。潮州朱泥壶国家级传承人谢华大师称赞说:“高校+大师工作室的办学模式,接地气、重实践。工作室的学员理解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美术功底扎实,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许多学员已能独当一面,制作出的手拉壶达到业内较高水准。”
 
  对学生而言,在大师工作室,不只是专业技能的进步,还学到了大师的风范和工匠精神。“潮菜——方树光大师工作室”的一位学员说:“方老师‘做菜如做人’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厨师要用心和用功去做每一道菜,做人也是一样,要努力奋斗才能给人生交上满意答卷。”
 
  (作者黄景忠,系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教务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