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大国名匠 >

【大国名匠】系列之董留寨:中国石油的“焊接总教头”

2018-06-07 10:39:04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董留寨,1962年生,1978年1月参加工作,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焊接研究培训中心技能指导教师,中共党员,电焊高级技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聘焊接技能专家,(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专家委员会技能专家组委员。


 
  董留寨,1962年生,1978年1月参加工作,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焊接研究培训中心技能指导教师,中共党员,电焊高级技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聘焊接技能专家,(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专家委员会技能专家组委员。
 
  主要事迹:
 
  相比于他自己,他的徒弟们的名字和事迹似乎更广为人知。
 
  他的徒弟裴先峰,在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夺得焊工项目银牌,实现了中国首次参赛奖牌零的突破。
 
  他的徒弟曹遂军,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工程的焊接技术指导教练,经他严格培训的焊工在“鸟巢”创下320公里钢结构焊接合格率100%的骄人成绩。
 
  他被誉为中石油的“焊接总教头”,先后培养出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个人第一名2人、第二名3人、第三名2人、全国技术能手20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技师”1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能专家16人、河南省焊接状元3人、河南省劳动模范2人……
 
  他就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焊接研究培训中心技能指导教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电焊技能专家、“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得者董留寨。
 
  勤学苦练:比赛场上初露锋芒
 
  1978年,年仅16岁的董留寨初中毕业后被招工到中国石油一建,分配至石化设备厂铆二车间电焊班,成为一名电焊工。没上过技校的他之前从未接触过任何焊接知识,看到街边的焊工一手拿面罩,一手拿焊枪焊铁栏杆的场景,他心想:“电焊不过如此么,有什么难的”。
 
  可真正拿起焊枪焊接时,董留寨却发现手不听使唤似的发抖,焊出的焊缝歪歪扭扭、高低不平,焊缝表面到处皆是气孔和夹渣。与师傅焊出的笔直、均匀的焊缝一比,他才意识到,原来不起眼的电焊其实大有学问。
 
  没过多久,师傅被调走了。当时董留寨尚不能独立干活儿,又没有师傅带,这可把他急坏了。为了能尽快将工作承担下来,白天大家干活儿时,董留寨就站在老师傅身后看他们如何焊,晚上别人休息了,他就仿照老师傅焊的样子,独自练习。
 
  在电焊的各项基本功中,最难练的要数仰焊,由于熔池倒悬在焊件上,熔化的金属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坠,使得焊缝不易成形。听说厂里一个姓丁的师傅仰焊焊得好,董留寨就去向他请教要领,然后自己摸索实践。他将厂里废弃的焊接试板收集起来,反复练习电弧长度、焊条角度、电流大小等各项操作要点。仰焊时飞溅严重,火花溅落在他的手臂上、脖子上、甚至脚背上,烫出一块一块的疤,痛得他直想扔掉焊枪,但他咬咬牙,坚持了下来。手臂高举久了极易疲劳,为了增强臂力,他每天坚持举哑铃、提重物。就这样过了三四个月,在练习了上百块试板之后,他终于能焊出漂亮的仰焊缝。
 
  苦练之下,董留寨的焊接技术突飞猛进。1980年,国家开始要求从事特种设备焊接的操作人员需考取压力容器焊工证。考取该证要比考取普通焊工证要困难得多,它代表焊工达到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凭借扎实的基本功,董留寨在全厂第一次考试中顺利通过,成为公司首批考取压力容器焊工证的焊工之一。当时,电焊班20多个人里面,只有三四个人通过了考试。这件事使董留寨受到莫大的鼓舞,也令他赢得了工友们的认可。
 
  1983年,洛阳市举办首届职工技术比赛,董留寨代表中国石油一建参加电焊工种的比赛。成绩出来后,他的实操成绩排名很靠前,但理论成绩拉分较多,最终总成绩只排在了第五名。这次比赛使董留寨意识到理论是自己的一块短板。为了弥补短板,他自费报名参加了洛阳市总工会组织的焊接技术理论培训班。培训班每月的学费是20多元,而当时董留寨的月工资只有30元左右。别人说他傻,他却觉得这钱花得很值。那段时间,董留寨白天在厂里干活,晚上到培训班上课,回家后还自学熔焊原理、焊接材料、工程力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养成了每天坚持学习的习惯,而这一坚持,就是三十几年。
 
  短板弥补后,董留寨开始渐渐在各种比赛中崭露头角。1984年,原石油工业部举办首届电焊工技术比赛,董留寨一举拿下第一名。同年,洛阳市举办第二届职工技术比赛,他获得电焊工种第一名,并被授予“河南省青工技术能手称号”。
 
  攻坚克难:成为焊接技能专家
 
  在赛场上不断取得优异成绩的董留寨,在工作中更是锐意进取、勇于攻坚克难。但凡遇到不好干、别人不愿意干的活儿,他总是主动上前。
 
  1986年的一天,厂里接到一个返修件,是一个不锈钢的颗粒料仓,接管与仓体底部之间里口角焊缝漏焊了。当时,料仓已安装好,所有环缝和纵缝也已全部焊完,人无法进入仓体内部,若要焊底部的角焊缝,似乎只能将焊道切开再焊,但如果这样做的话,不仅花费时间太长,还不一定能保证焊接质量。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厂里的领导非常着急。
 
  董留寨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焊枪的焊把加长,然后将焊枪从仓体顶部的进料口处伸入仓体内部进行焊接。
 
  仓体近2米高,这意味着焊把至少要加到1米多长。焊接时,焊件和焊条之间的电弧长度有着严格的要求,一般应约等于焊条直径,如果电弧长度高于焊条直径,容易产生气孔,低于焊条直径,则容易粘到焊件上。焊接该仓体时使用的是直径4毫米的焊条,也就是说电弧长度应保持在4毫米左右,如此近的距离,手稍微一哆嗦,就会产生焊接缺陷,正常焊接尚且不容易控制,如果将焊把加长到1米多,不仅更难操作,而且由于离得太远,焊的时候根本看不清楚,只能完全靠感觉焊,难度可想而知。
 
  所有人都认为这不可能实现,可是董留寨做到了!他仅用了2天时间就焊好了所有漏焊的角焊缝,经检验,质量全部合格。
 
  “太神了!”在场的人不禁感叹。自此以后,董留寨成了公司的“一块宝”,哪里有解决不了的难题,领导就点名叫他去。
 
  一次,有一个焊接分馏塔的任务,要求焊缝不能返修,必须一次合格。队长找到董留寨,说:“这活儿只能你干,你去把它焊了吧”。
 
  分馏塔的空间相对密闭,通风不良,焊接时塔内烟尘很大,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接到任务后,董留寨没有丝毫迟疑,一头扎进塔内干起了活儿。早上8点进去,等他干完活儿再次出来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8点了。走出塔体后,董留寨感觉浑身发热,持续低烧,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是急性锰中毒。休息了几日,待身体稍微好转后,他又回到车间,拿起焊枪,投入到工作中。
 
  2009年,董留寨被聘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电焊技能专家。工作之余,他不忘“专家”使命,先后参与了62项焊接试验和400余项焊接工艺评定;通过科技创新和改进焊接工艺,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100多万元。
 
  倾囊相授:带出一群精兵强将
 
  自1996年被调入焊接研究培训中心,董留寨从事焊接操作技能培训工作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十几年来,他每年培训电焊工上百名,为公司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的焊接技能人才,所带众多徒弟中有多人曾在各种技能竞赛中摘金夺银。
 
  谈起带徒弟的心得,董留寨告诉记者他有三条法宝:一是决不藏私,二是因材施教,三是平等交流。
 
  2011年10月5日至8日,董留寨的徒弟裴先峰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摘得焊接项目银牌,成为中国在“国际技能奥林匹克”参赛且获得奖牌的第一人,让这项已举办60余年的经典赛事首次镌刻上了中国人的姓名。
 
  2011年初,裴先峰经过层层推荐选拔入选国家集训队,先后到上海、北京参加集训。从北京集训到大赛结束的近半年时间里,董留寨一直陪同在侧。
 
  “小裴的性格非常倔,不撞南墙不回头。”谈起裴先锋的特点,董留寨告诉记者他因为“太倔”还差点错失了参赛资格。
 
  集训期间,入选国家集训队的11名选手要经过11进8、8进5、5进2三次淘汰赛,最终留下两名赴英国参加热身赛。
 
  起初,董留寨发现裴先峰的焊接方法存在很多问题,跟他讲,他却听不进去。到了5进2淘汰赛时,分三轮比赛,在第一轮比赛中,意外突然发生,裴先峰焊的压力容器三角板焊缝泄漏了,他的排名成为最后。
 
  董留寨并没责备他,反而安慰他道:“以前的事情都不要考虑了,现在离第二轮比赛还有一周的准备时间,我们把发现的问题全部列出来,一项一项解决。”
 
  在师傅的帮助下,裴先峰很快调整心态,改进焊接方法。第二轮比赛后,他的名次上升到第3,第三轮后又上升到第2,成功赴英国参加热身赛。在与另一位参加热身赛选手的较量中,裴先锋一路领先,最终获得代表中国参加世赛的资格。事后,裴先峰分析比赛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时说:“师傅的心理辅导起了很大作用。”
 
  除了搞培训、带徒弟,近些年,董留寨的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他还是“董留寨焊接技能专家工作室”的领头人。工作室主要负责焊接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它打破了以往专家“单兵作战”的格局,创新成果累累。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先后承担科技进步研发项目1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公司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
 
  “我们团队能取得这么多荣誉,和董师傅的无私是分不开的。他将他的焊接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每一个人,‘焊接总教头’这个称谓,他当之无愧。”焊陪中心副主任、工作室成员之一聂敏说。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