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中国教育报 >

与雄安教育同频共振

——亲历者日记

2018-04-24 09:34:59 中国教育报 张文峰
分享到:
与雄安校区对接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援助办学到底援助什么?


  精彩的课堂。 赵文梅 摄
  专注的学生。 赵文梅 摄

  3月19日

  一起做事
  与雄安校区对接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援助办学到底援助什么?

  援助绝不是单方的输出,只有激发内在需求,双方有效互动,才能彼此激活,使帮扶精准落到实处。因此,一开始,我们的定位就是:一起做事。

  第一步行动是“同课异构”。“同课异构”能清楚识别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理解与处理,由此衍生的研讨和碰撞才能够充分。作为学校,要做的就是及时提供同伴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活教师的研究思维,提供积极的课堂反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生态。我们设计让两个校区的老师一起备课,一起上课,在共同做事的过程中找到各自生长点。

  今天上午的三、四节课,由万柳校区的李兵、张海龙、盛莉、刘春祺和雄安校区的王小文、吴雪雁、周栩戎、巢华老师分别上体育、科学、音乐、语文学科的研究课。

  我听的是六年级的语文课——《跨越百年的美丽》。巢华老师上课注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通过抓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人物品质,让学生们学得很扎实。刘春祺老师的课则以制作“科学家档案”为学习目的,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去探究和思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非常有帮助。刘老师的课上得行云流水,孩子们的小手举得如小丛林般踊跃。我对旁边的谭莉老师说,看到这么多小手举着,多有成就感。在中关村三小北京校区,啥时见过这么壮观的场面?80多人啊!

  下午,语文、音乐、体育、科学老师们一起参加了以“互动、引领、感悟、蜕变”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成果分享会。刘春祺老师为大家作了《名著片段教学的三步九招》专题讲座,张海龙老师为大家作了《教材还是你的唯一吗》的专题分享。

  今天的课相信老师们都会有太多的感受。

  3月21日

  老师们的心得

  “同课异构”之后,一些新闻媒体想要上课老师们的感想。几位老师很快就有了回应。刘春祺发
来了一大长篇文字,看得我连声叫好。

  下面摘录的是部分老师的心得。

  刘春祺:

  3月13日一大早,我接到任务:周一要到雄安校区进行“同课异构”,题目是六年级下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之后还要给老师们作一期讲座。

  我一下子紧张起来,这课怎么备?那里的孩子怎么样?基本训练到位吗?公开场合敢说话吗?阅读量够大吗?我的教学设计能被孩子们接受吗?我的课该给雄安的同行们带去哪些新的理念呢?要不要把教学难度降低?这一连串的问题一直纠缠着我。到底该怎么办?经过反复思考,我最终决定,带着我们最新的教学设计进课堂,让那里的老师和孩子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使他们尽快融入到我们的教研节奏和氛围中。

  为了以不变应万变,备课时我设计了两个版本的课件,如果学生学习有难度,我就用字体颜色变换多的版本,用于提示学生,降低难度。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我就用另一个版本。另外,我还查找了一些资料提前传过去,方便孩子们提前阅读。一切准备就绪,我才塌下心来。

  3月19日早晨6点30分,我们一行11人从北京出发,经过高速的奔波和大雾封路的煎熬,终于在上午10点10分赶到雄安校区。顾不上喝一口水,喘一口气,我在班主任郭老师的陪同下爬上三楼。走进教室,我被眼前的一幕瞬间惊呆了:82名六年级学生,把原就不大的教室挤得满满的,使我一进门,就不得不直接走上讲台。放下书包,我举目望去,映入眼底的是期待,是崇敬,是尊重,是欢迎的目光!“孩子们好!”“老师好!”一句问候,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简单交流之后,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终于归位,原来我的担心都是多余的。于是我当即决定,用原始课件上课。

  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一同畅游在文本之中,一次又一次被科学家的故事和精神所深深感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无障碍的交流与分享,获得了听课老师和专家的肯定。

  课下,雄安区教委专管小学的主任握着我的手说:“您的课让我们的老师脑洞大开,也让我们的学生受益终身。”

  雄安校区给我留下了印象深刻的三个小故事。

  故事一:一个男生课前递给我一张纸,上面是他在霍金去世后写的一首纪念小诗,他强烈要求要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我仔细看了看,写得不错,但是与我课上指导的写法有出入,怎么办?生硬拒绝肯定不行,那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怎么办?对呀,可以激励他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对小诗进行重新编写。孩子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果然课上按要求写出了精彩的内容,并成功展示,获得了阵阵掌声。

  故事二:一个女生上课发言非常精彩,我激动地说:“你的发言太棒了,老师真想拥抱你,可惜,桌椅太密集,老师过不去,这个拥抱我们下课再来!”但是,下课之后,由于我在忙着整理学具,孩子们被老师带走了。出教室的一瞬间,有记者追到了孩子身边问:“刘老师还欠你一个拥抱怎么办?”孩子机智地回答说:“刘老师在课堂上已经用目光拥抱我了!”多么可爱的孩子啊,那么会包容人。

  故事三:课下,记者随机采访一些孩子:“你们觉得这节课上得怎么样?你们对老师的印象怎
么样?”孩子的回答是:“课太棒了!刘老师太好了!感觉不像是刚刚认识,她就像教了我们六年的老师,我们之间没有陌生感,没有距离,我们好喜欢这个老师!”我想,这样的评价是对我一周来辛苦努力最大的褒奖。

  中午匆匆吃过午饭,仍然顾不上喝一口水就直奔会场,此时,这里几乎座无虚席,不仅有本校老师,更有十里八乡远道而来的同行,大家都静静地等着我的到来。

  说实话,一周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准备教案,关于讲座就是把自己之前的一个小的科研成果配上一段课堂实录分享给大家,没想到雄安教育局的赵局长也来到会场,他们对此次活动的重视程度令我惊讶,更令我感动!

  会场上,所有老师都静静地听,认真地记,默默地想,没有一个人低头看手机,那种对知识的渴求、对讲座者的尊重令我感动。

  短短的一天活动结束了,但带给我的感动和震撼是久久挥之不去的。雄安的孩子淳朴善良、包容豁达、勤奋乐学;雄安的老师敬业勤勉、善学乐思。他们目前欠缺的就是“打开”“引领”和“拓展”。我想,随着两校区教研工作的不断推进,雄安校区会大踏步前进。我确信!

  盛莉:

  第一次见到那么多孩子一起上一节音乐课,从教室前面一直码到最后面的合唱台上。对于雄安校区的孩子来说,他们也是第一次走进音乐教室上课,第一次在上课时听到“合唱”“前奏”“间奏”“乐句”这么多和音乐有关的名词。和北京的一年级小朋友一样,他们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同样顽皮,同样对感兴趣的事情会配合得非常好,也会瞬间没了兴趣。如果说差别,就是因为对于音乐的重视程度不同,孩子们对于音乐的敏锐程度稍差。尤其在演唱的音准方面,还需要加强。另外,因为大班教学,他们发言的积极性和表现力也不如北京孩子,但孩子们都有一双求知的眼睛,他们那种对于知识的渴望,在北京孩子的眼中很难看到。

  课下和老师们交流,他们都说:“为什么同样一节课,我们的关注点不同呢?我们也是按照教案上的要求来准备一节课,没想到您会给出那么多的音乐知识。”其实,我们之所以备课不同,是因为我是从音乐以及学生的能力出发,来找一首歌曲中的重难点,而不是单纯只完成教材规定的重难点。在我的这节课上,学生们的参与热情高,因为老师设计的活动是从低到高,根据他们掌握的情况一点一点加入,既让他们能掌握,又让他们总有新鲜感,所以直到下课,孩子们还没唱够、没跳够,也不再有刚开始上课时的拘谨和羞涩。每一项活动都是跟音乐有关系,他们在课上尝试了合唱,体验了弱起拍,感受了四四拍节拍;了解了怎样划分乐句、正确的演唱呼吸方法以及怎样轻声高位地演唱。孩子们在不经意间学到了很多音乐知识,当然这些还需要老师在今后的音乐课上反复强调。

  希望我再见到这些小朋友时,他们已不再是偶尔才来一次音乐教室,希望音乐教室中的钢琴是调过的,更希望孩子们敢于在音乐课上表现自己。

  张海龙:

  作为科学老师,第一次来到中关村三小雄安校区,站在讲台上,我的心怦怦直跳,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我站在了国家千年大计的这片热土上,紧张的是我怕自己做得不够好,不能给雄安校区的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成长。

  一节科学课下来,我释然了。我看到了雄安校区孩子们眼神中对知识的渴望和尊重。我上了一节四年级的《多样的天气》课。课上,小组合作讨论,设计自己喜欢的天气符号,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动起手来。在小组汇报设计时,每个小组的发言人都对自己的设计充满自信,积极发表看法和设计理念,其他小组的孩子还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我发现,这里的孩子天生就是设计师和思想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就在学生们活跃得不亦乐乎时,下课铃声响了。

  短短一天的接触,就使我爱上了这里。我喜欢这里的孩子,喜欢雄安。
 
  (作者系北京中关村三小雄安校区执行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