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大国名匠 >

【大国名匠】系列之王康健:工作的岗位就是创新的舞台

2019-03-14 15:23:44 责任编辑:艾盈
分享到:
王康健,男,1956年4月出生,宝钢股份冷轧厂轧钢高级技师,技能专家。2004年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8年获“中华技能大奖”;2008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获国家创业发明奖特等奖和国家“当代发明家”称号。


  王康健,男,1956年4月出生,宝钢股份冷轧厂轧钢高级技师,技能专家。2004年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8年获“中华技能大奖”;2008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获国家创业发明奖特等奖和国家“当代发明家”称号。
 
  主要事迹:
 
  中国酸轧连线机组第一任主操工
 
  1979年,23岁的王康健报名参加宝钢建设。王康健肯动脑筋爱钻研,1987年被选派到德国学习冷连轧机第一岗——轧机主操工。“当时宝钢有很多大学生,而我只是冷轧厂的一线操作工人,可见领导对我的信任”,王康健现在回忆起来,这样说。为了让他在德国能好好学习,宝钢还送他到上海外国语学院和华东师大学习德语16个月。王康健没有辜负宝钢的重托,在德国刻苦学习,回来以后成为中国第一个酸轧连线机组第一任主操工。
 
  从此,轧钢主操台和生产现场,成了王康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舞台。其实王康健一开始没想到“创新”,只是“生产过程中,发现产品次品率有时比较高,萌发了改造工艺的念头。”带钢轧后钢卷锈蚀、异物压入、擦划伤、振动痕……一个个难题,被王康健攻破。
 
  30多年的钻研,换来硕果累累。王康健已拥有专利87件,技术秘密156项。多项创新成果荣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金、银、铜奖,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金、铜奖,巴黎发明展览会金、银奖,冶金行业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发明创业奖特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给轧机添一双明亮的眼睛
 
  王康健有许多发明,其中他最自豪的一项发明是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速冷轧带钢多功能在线检测技术”。
 
  冷连轧机组整个生产线长达1公里,机组生产运行速度非常快,每秒钟可以达到30米,一旦带钢表面出现缺陷,通过人工是无法发现。带人后序连续退火机组就会造成生产中断,造成机组20到40个小时的停机,机组降温、掀开炉盖、清理废钢、更换损坏了的设备一系列的“善后”工作复杂麻烦。王康健说,在所有缺陷中,冷轧最怕碰到的就是孔洞和边裂。由于生产运行速度太快,这些缺陷根本无法用肉眼识别,因此,使用机械视觉技术进行检测就成为唯一的选择。
 
  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王康健与科研人员从2002年开始攻关,经历6年时间成功开发出集“孔洞、边裂缺陷检测、宽度和中心测量”于一体的高速带钢多功能在线检测技术,对面积不小于1平方毫米的孔洞、开口深度1毫米以上的边裂自动检测准确率达到100%。王康健说:“这个在线监测系统就像是一双火眼金睛一样,能发现生产过程中带钢表面出现的孔洞和边裂缺陷。”这项发明的创新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这项技术已向宝钢冷轧薄板厂、冷轧厂、宁波宝新和广钢JFE合资公司推广。
 
  结束制罐材依赖进口的历史
 
  易拉罐的原材料DI材通过冲压变薄拉伸工艺制作而成,变形后罐身的最薄处仅为0.065至0.075毫米,就像一张薄纸那么薄。冷轧制罐材的尺寸精度及内部材质性能要求相当苛刻。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家钢厂能生产制罐材料,国外同行一致认为制罐DI材远比高等级汽车板难生产。
 
  1998年,王康健挑起了制罐材料轧制攻关的重担。经过无数次的现场调试、试验跟踪以及大量的原始记录的分析,王康健发明了新的辊形曲线,来改善轧机辊缝形状的轧制工艺,通过调节轧辊接触压力分布,改善轧辊压扁形状,进而改变轧机辊缝形状,实现带钢沿宽度方向上的变形均匀,有效地保证了冷轧制罐材料的尺寸精度。
 
  王康健的这项发明创新,结束了中国制罐用DI材依赖进口的历史,填补了国内冶金行业的一项空白。2010年这个项目荣获冶金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创新要耐得住寂寞
 
  2005年至今,王康健共负责及参与宝钢股份公司级科研项目35项。在他负责的14项科研项目中,形成专利36项、宝钢技术秘密75项。他还担任宝钢集团技师协会副会长、轧钢专业会长和宝钢人才开发院兼职教授。作为国家鉴定员,每年度为宝钢公司轧钢专业约200人次进行高、中级技师资格审定。同时,王康健还负责主持宝钢股份和集团冷轧轧钢专业的操作技能大比武,负责评审轧钢专业先进操作法,培养了一系列高技能人才输送至重要的主操、高操岗位。2010年5月,王康健创新工作室成立。
 
  王康健从过去的团队工作方式发展到今天的创新工作室、市级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变化很大,但他们参与现场难题攻关、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方法没有变,经过多年的努力,为生产现场的产能和质量提高、新产品研发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新产品开发超过20项,工作室成员从中提炼出宝钢公司级科研项目12项。而且,创新工作室还跨出宝钢为兄弟钢铁企业提供技术支撑。2008-2011年参加梅钢冷轧工程的大科研项目,全面负责酸轧机组的热负荷试车和调试。2009-2011年期间,工作室负责不锈钢1750冷连轧机组乳化液润滑系统和梅钢冷轧薄规格0.17毫米产品规格拓展的指导和帮助。
 
  工作室近5年内累计负责及参与的宝钢公司级科研项目30项,由工作室负责的科研项目年创效益超3亿元。《冷轧多功能在线检测系统》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工作室近5年内获得专利申请58项,获得宝钢技术秘密112项。负责及参与的对外支撑和推广项目8项,各类推广项目的效益超2000万元。工作室成员负责宝钢六西格玛项目5项,技改项目2项,实现效益超1540万元,合理化建议效益超3000万,在国家一级杂志发表论文4篇。
 
  王康健创新工作室的15名成员,全部来自冷轧生产一线的技术和技能骨干。随着王康健创新工作室的成立,一批创新骨干逐步成长。创新工作室成员中,陈杰获得全国优秀班组长、宝钢股份公司曾乐敬业奖、宝钢集团公司金牛奖;郑涛获得宝钢股份公司曾乐创新奖。1位成员获评轧钢首席操作、高级技师,4位成员获评轧钢技师的荣誉。
 
  从1979年进宝钢,王康健从工人做到班长、管理作业长、分厂副厂长、第二、第三和梅钢冷轧现场指挥总代表,30多年了,他一直坚守一线。他总跟年轻人说,“再普通的岗位,只要立足岗位。努力工作,也一样能大有作为。” “立足本职岗位,要用实力说话,水到自然渠成。”
 
  “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在一个岗位上细细磨练。这也许是我成功的秘诀。”王康健说。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