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 > 教学改革 >

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提高教育教学的灵活性

2020-03-03 15:09:49 竹立 责任编辑:小米
分享到:
  这次疫情,教育可以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开学时间一再延期,学校、老师、家长一起焦虑。有些学校立即开启了在线教学,有些学校按兵不动...

  这次疫情,教育可以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开学时间一再延期,学校、老师、家长一起焦虑。有些学校立即开启了在线教学,有些学校按兵不动,仍在耐心等待疫情的结束。
 
  开展了在线教学的发现问题不少、状况叠出;按兵不动的表面镇定,内心着急。万一疫情反复怎么办?万一还有下一次怎么办?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一个学期的时间可能已经接近过半,剩下的时间如何保障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人类社会早已进入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从前慢”虽然是一个浪漫的怀念,但人类已经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今天快”已经成为谁也不能回避的现实。教育应该怎么办?
 
  农业时代,人们能读的书不过那么几本经典;工业时代,人们学习的内容开始按学科专业分为一课一本统编教材;今天的孩子一年所接收到的信息可能是古人的一辈子都接收不到的。在这个知识爆炸性增长的时代,人们常常发现,在学校里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一出校门就大部分过时了。
 
  如果再时不时来一场流行病,一场风灾、一次地震、一次社会动荡,剩给学校教育的时间就不多了。学校还能像过去那样,一成不变地、按部就班地“慢行”吗?
 
  今天的孩子,当他们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的时候,不再是一张白纸,而是被描绘了各种半成品的画纸,教师如何能够还让他们从ABC开始喊着一二三齐步走?就拿这次开始上了网课的学校和课程来说,当学生们再回到线下课堂时,每个人的基础可能已经有很多不同,教师如何还能按照原来的计划循序渐进?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软知识”爆发的时代,而教科书里的知识大都是“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学习者需要的,是与现实问题关系更密切、更前沿、更新的“软知识”。知识是学不完的,况且很多具体的知识在今天这个时代,完全可以采用即学即用式的方式去学习,人们在学校里真正应该学习的是搜索、选择、加工、运用、建构那些能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的思维和能力,而不是具体知识本身。
 
  工业时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各个专业领域的流水线上的工人或专业人士,学校的任务是把一个个“毛坯”,加工成一个个“标准件”,所以按部就班的程序和标准化操作是必要的。但今天我们已经不再是一个工业化时代了。
 
  大数据表明:大学生毕业后专业职业匹配的不足20%,大部分人在毕业或几年后就不再从事跟学校里的专业一样的工作;我国就业岗位最大部分在小微企业(我国有七千多万小微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而小微企业是最灵活、最容易变换工作内容和性质的领域。那么学校最应该给予学生的是什么?是关于某个狭窄领域的硬知识吗?还是不断学习的能力、应对变化的能力、创新创造的能力?后者都属于软知识范畴。
 
  因此,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不应该再像过去那样执行僵化、过时的标准和流程了。提高教育教学的灵活性、机动性,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变革的大方向。
  教育的灵活性,首先应体现在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上。还是以这次疫情为例,那些前期改革比较到位、教学模式比较多元、教学理念比较开放、教学管理比较灵活的学校,这次应对突发情况的表现就比较好,未来适应各种变化的环境也会比较好。
 
  灵活性还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和学生应该有权根据情况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有较大的自主权。而不是一个方案用几年,连一堂课都要规定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按照什么规定流程来上课。现在提倡的“STEAM教育”、“创客教育”不都需要以灵活性作为基础吗?
 
  灵活性更体现在教学评价上。教学评价不宜单纯以标准化考试和分数来评定,而应该采用多元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差异性评价。更多地以“输出”(即学生的作业、作品、论文、解决问题的表现等)来评价,而不仅仅以“输入”(即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内容、卷面考试得了多少分)来评价。
 
  如果我们的教育是僵化的、机械的,那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是僵化的、机械的;如果教育是灵活的、随机应变的,那培养出的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灵活性并不是要降低教育的标准,减少教育的难度,相反是提高教育的标准、增加教育的难度。回答一个标准化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更难,还是解决一个未知的、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更难?
 
  教育部近年来开展的治水培金活动,本意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也被部分学校误解为“回归传统”,去强化过时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管理模式,降低教育的灵活性,而增大教育的机械性。如果这个活动朝这个方向发展,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