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媒体职教 > 中国教育报 >

天津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透视

2021-08-09 11:00:51 《中国教育报》2021年08月09日01版 记者 陈欣然 李澈 禹跃昆
分享到:
高耸的烟囱、鳞次栉比的厂房,在逆光下定格成一张张静止的黑白照片。海河之畔,距天津火车站不远的“百年天津工业展览馆”中,一张张照片向来访者昭示着天津这座城市的底色。

天津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透视(上)

  高耸的烟囱、鳞次栉比的厂房,在逆光下定格成一张张静止的黑白照片。海河之畔,距天津火车站不远的“百年天津工业展览馆”中,一张张照片向来访者昭示着天津这座城市的底色。

  中国近代以来工业发展史上,“天津”是一个醒目的关键词。

  晚清的洋务运动,为这座彼时刚开埠不久的港口城市带来了中国最早一批军工、铁路和工矿企业,新中国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也出自这里。

  繁盛的工业离不开技能人才作支撑,近代以来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同样与天津息息相关。

  1880年创办于天津的北洋电报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工业技术学校;100多年前北洋工艺学堂提出的“工学并举”理念是实业教育的先声;新中国成立之初天津创设的“半工半读”技术教育模式被推向全国;进入21世纪,这里又探索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建立起国家现代职教改革创新示范区……

  在全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各地职业院校百舸争流的今天,天津职教缘何能够始终居于前列?

  勇当先锋,职业教育有了技能大赛——

  连续12年举办“国赛”

  提起天津的职业教育,多数人脑海中首先跳出的,大概是从2008年起举办,以天津为主赛场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位于天津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博物馆,记录着众多被大赛点亮的人生——

  “元老级”的首届大赛获奖者、天津职业大学毕业生王警,凭着对技能的“钻”劲儿,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3所选中,在工作后善于加工急件、难件,获得“航天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为航天事业、为中国制造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放弃“本科”改投高职的获奖选手张朝,毕业后到一所“双一流”高校当起了教师。他在天津大学机械实践教学中心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

  为每一名职教学子搭建实现梦想的舞台,为他们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氛围,提升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正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立的初衷。

  与此同时,这块天津职教的“金字招牌”,经过十几年发展,意义早已超越比赛本身,作为一项国家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大赛正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谈起大赛对天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天津市教委副主任白海力用4个关键词概括: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

  以赛促学,大赛获奖选手成为学生心目中最亮的星。每年大赛期间,获奖选手在各职业院校都会受到热捧。学生们心里明白,真正让他们得到尊重的,不是获奖的光环,而是手中实实在在的技能。

  以赛促教,赛场上的题目成为引领教师施教的指挥棒。赛场上的变化,通过层层传导到达课堂,倒逼教学方式和内容不断更新。对此,天津机电工艺学院教师臧成阳深有体会:“(数控机床比赛)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考核单一的操作技能,而是考设计理论、软件运用、实操等多方面能力。”

  以赛促改,涉及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多方面的改革在持续推进。在举办大赛过程中,天津与行业企业多方联动,形成了“大赛—职教改革示范区—人才培养”的互动模式,根据赛项内容新增和调整专业(点)113个,结合技术标准开发课程1500多门、教材800余种。

  以赛促建,在大赛激励下各学校更加注重教学设备建设。对标大赛要求,各学校纷纷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实训、实验条件,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更贴近生产一线的良好环境,也为教学改革打下基础。

  在“国赛”的示范引领下,“省赛”“市赛”也积极组织起来,三级竞赛体系逐渐成熟。

  如今,“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

  打破“天花板”,人才培养实现了纵向贯通——

  两所本科院校的独特贡献

  “我们是在给企业做实际产品,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糊弄。”在天津职业大学教师李建国的课堂上,学生总能听到这句叮嘱。走进他负责的学校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处处都能感受到严谨的气息。

  1993年到天津职业大学任教,李建国一步步从一名普通实训教师成长为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技能大师,还带出了一支包括全国技术能手在内的金牌实训教学团队。

  在李建国的母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像他这样兼具“大国工匠”和优秀教师身份的毕业生为数不少。作为一所地地道道的本科高校,这所大学却一直与职业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迄今为止培养了7万余名高素质职教教师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中3万余名校友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教学第一线。每年一到就业季,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职业院校都会来这里“抢人”。

  学生就业的火爆与该校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密不可分,早在20世纪90年代,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就创造性地采取了“双证书”(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培养模式。2002年开始,学校启动以培养“本科+技师”为特色的“一体化双师型”教学改革。正如企业急需既懂理论又有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既能上讲台又能进车间的“双师型”人才深受广大职业院校欢迎。

  如果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赋予了天津职业教育更强的“造血能力”,天津另一所与职业教育有着深厚渊源的本科高校——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则用自己的办学实践,为构建各层次衔接的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探出了一条新路。

  2015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通过这所学校的实践,天津初步构建起了从中职、高职到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的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样的培养模式有什么优点?从该校毕业生田长坤的成长经历中或许能得到部分答案。

  来自河南的田长坤2015年考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读高职,2018年考取专升本。在母校的5年学习生涯里,田长坤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也树立了从事职业教育的信念。2020年毕业时,他成功应聘到陕西航天职工大学,如愿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如今在天津,如果有意愿,中职学生可以继续报考高职,高职生可以报考专升本。有的通过努力在同一所学校就可以接受本科、硕士层次的教育,以后还可能有机会攻读应用型博士。

  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定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至关重要。

  作为创建国家现代职教改革创新示范区工作的一部分,天津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纵向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启动了“中高职五年系统化培养”“3+4中本系统培养”等多种形式的衔接培养模式,开办了15个系统化培养试点专业。

  同时,天津6所职业院校与6所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并先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设12个联合培养专业,为大量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构建起体系。

  “中高本硕”有效衔接,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再“分道扬镳”,也打破了过去很多职教学生面临的学历“天花板”。

  破除藩篱,整合资源达到了横向融通——

  “职继”协同打造学习型城市

  家住天津市河北区的93岁老人于秀华,是一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军人,“活到老学到老,为民服务不能少”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闲不住的他在自己居住的如皋里社区,义务担任起社区学校教师和青少年校外辅导员,还组织成立了社区党的理论学习组,带动社区党员、市民进行党的理论学习。受老人感召,社区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加入党的理论学习组。

  发生在如皋里社区的这种现象,是天津发挥职教力量、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2005年,天津市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加快建立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社区教育体系”成为随之推出的试验区十大建设工程之一。

  为解决社区教育专业化程度不高、发展不平衡问题,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牵头,联合天津中心城区5所社区学院成立了全国首个区域型职教集团——天津城市职业学院职教集团。

  集团统筹内部成员单位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各方面资源,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涵盖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及各类培训。

  服务社区的理念渗透在天津城市职院日常工作的各方面:学院实施学生社区社会实践,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每年全体教职员工分批次进社区服务,解决社区教育师资不足等问题。

  “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这样的体系应该怎么建?如果说,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天津高校,进行的职教“中高本硕”一体化衔接探索是对“纵向贯通”的回答,建设区域型服务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集团则代表了天津在“横向融通”这个问题上的思考。

  天津市教委职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天津创设了“职继协同、双周(职业教育活动周、终身学习活动周)推进”的模式,集合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形成服务区域终身学习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最终目的在于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服务终身教育。

  实施好“1+X”证书制度试点,是天津推进职继协同的另一项重要抓手。

  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开展“1+X”试点;同年4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文,就落实相关工作进行部署。

  “1+X”中的“1”代表学历证书,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这项制度为推进职继协同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政策工具。

  天津有47所院校近3万名学生参加“1+X”试点。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天津成立了市“1+X”项目办公室,建立了运行管理机制,组建了14个试点工作院校联盟,以“1+X”职业能力标准为引领,推动教材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改革。

  ……

  推动职教高质量发展、探索一体化培养模式、打造“纵贯横融”的职教体系……天津不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着自己的职业教育,也为整个国家探寻着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密码。

  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满这座城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菜单”还将持续更新。
 

天津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透视(下)

  不久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8项2020年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实地督查发现的典型工作案例。其中第一项就是“天津市以改革促创新,全面建设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标杆”。天津职教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坐标。

  从2005年被教育部确立为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到2010年升级为国家职教改革示范区,再到2015年进一步升级为唯一的国家现代职教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职业教育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一直走在前列。

  天津职教改革发展的探索为全国提供了哪些可借鉴的经验?

  始终站在职教前沿谋划创新——

  一条创新的“津门大道”

  从这样一组数字中可以一窥天津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全市目前有职业教育类本科层次高校两所;独立设置高职院校25所,其中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单位7所,国家示范校3所、国家骨干校3所;中等职业学校46所,其中国家示范校14所、国家级重点校12所。

  毫不夸张地说,天津如今要建设的职教发展“标杆”是树立在“高地”上的。垒起“高地”的,是天津先行先试探索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时钟拨回到20世纪90年代末,彼时,基于经济发展需求和城市发展定位,天津立足区域职业教育“工学并举”和“半工半读”的历史经验,探索出“工学结合”职教模式,其特点被概括为“以行业办学为主举办职业教育、以企业需要为主确定培养目标、以实践能力为主调整课程体系、以实训基地为主培养专业技能”。

  “进入21世纪,国家重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明确提出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道路,这与天津长期探索形成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密不可分。”国家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米靖告诉记者。

  正如米靖所言,天津发展职业教育的做法在21世纪初被进一步总结为“天津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在此基础上,教育部2005年与天津市政府签订协议共建全国首个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2010年“试验区”进一步升级为“示范区”,2015年再升级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现代职教改革创新示范区。

  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服务滨海新区开发,以此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创新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验区”“示范区”的每次升级,都背负着时代赋予的新任务。区域实践先行与国家政策构建之间的内在逻辑,是贯穿其中不变的主线。

  随着改革探索推进,天津职教一项项做法和制度创新涌现出来:构建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专业“五业联动”体制机制;创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赛促学;首倡和建设鲁班工坊,开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新模式;探索职教纵向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形成中职、高职、本科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

  与改革同步推进的,是天津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法规和政策体系方面的制度创新。

  2007年7月1日起实施的《天津市职业教育条例》,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发挥行业、企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2018年9月正式出台的《关于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的八项举措》,明确坚持政府主导、教育主管、行业企业主办的原则,为建设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提供制度保障;

  于2018年10月颁发《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的指导意见》,详细规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8种路径和具体的政策保障举措;

  ……

  “天津职业教育取得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成为全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策源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先行者。”天津市教委副主任白海力自豪地说。

  始终站在系统角度推动改革——

  一座城的优势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在这条路上天津一直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此番与教育部共建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天津提出“以职业教育产教城融合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对接产业高端服务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城市公民素养,打造城市文化和人文交流品牌”。

  “产教融合”与“产教城融合”,一字之差,背后却是职业教育从办学理念到实践的全方位转型升级。在长期研究职业教育的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潘海生看来,此举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也是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题中之义。

  懂理论又能在一线解决问题的技能型人才如何培养?天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持续优化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走进位于天津职业大学校园内的林肯(中国)天津技术培训中心,就像走进了一家真正的林肯汽车4S店,这里的陈设完全按照企业实际运营环境布置,各种实训设施一应俱全。

  这个中心由天津职业大学携手林肯(中国)于2018年成立,既是企业新车型、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中心,又是学校汽车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校内学训中心,可以用于汽车营销和汽车维修专业的实训。

  天津职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实训中心主任柏秀元告诉记者,很多企业新研发的车型还未正式上市这里就已拿到样车,“这在过去凭学校自身的力量是不可想象的”。

  同样在这一年,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与国际航运龙头企业香港太平洋航运和大连国合海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双方在招生、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了同频共振,有效破解了学生上船实践难和企业用工荒等问题。

  上述两所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协作的现象在天津并非特例。

  早在1999年,政府机构改革中行业主管部门退出政府序列转制为企业时,天津就明确其举办职业教育职能不变,实施了“各学校继续依托行业、企业管理的体制不变,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渠道不变,经费额度不减,由教育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的“两不变一不减”政策,这在日后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近年来,伴随着天津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步伐,行业企业办学的做法进一步升级为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的发展新模式。

  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与世界知名企业瑞士GF集团、德国卡尔蔡司公司、天津海鸥手表集团、天津市模具工业协会以及相关企业共建了精密模具协同创新中心,学校为企业研发精密模具,并将研发过程转化为教学资源,用于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五业联动”高效运行的背后,是天津探索形成的“政、行、企、校、研”五方携手共促职教发展机制。该机制强调政府主导、统筹,行业企业参与、指导、评价,职业院校培养,研究机构支撑、服务,五方权责清晰、定位明确。

  为了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天津吸纳行业龙头企业,先后推动成立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养老等7个市级行业指导委员会,组建28个产教融合职教集团。

  天津的产教融合之路还在延伸。

  回到“产教城融合”这一发展目标。从个体视角看,这意味着一名职业院校毕业生走出学校大门后,不仅掌握的技能可以无缝衔接企业要求,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还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顺畅地升级学历,接受各种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

  “以往的产教融合发展理念,关注点侧重产业。而产教城融合的理念,则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建设满足每个人发展需求的终身学习型社会,有了更丰富的人文内涵。”潘海生说。

  始终站在国家高度攻坚克难——

  不断前置的坐标

  当地时间4月28日,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云揭牌”暨启运仪式以在线形式在埃塞俄比亚技术大学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同步举行。这个由两所学校共同建设的鲁班工坊,将专注于工业传感器、机电一体化、工业控制、工业机器人四大技术方向。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培养当地熟悉中国技术、产品、标准的技术技能人才,迫切程度变得前所未有。

  2016年起,在教育部指导下,天津市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创新设立并主导推动实施鲁班工坊建设,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服务国家战略探索出一条新路。当年3月,我国首个境外鲁班工坊在泰国建成。

  2018年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要重点实施“八大行动”。其中,“能力建设”方面明确要求,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技能培训。至此,鲁班工坊上升为国家项目。

  截至目前,天津已在亚非欧三大洲建成18个鲁班工坊,涉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新能源、云计算、铁道运营、中餐烹饪等12个大类44个专业。

  手握中国职教的亮丽名片,天津并不打算独自守着“绝活”。

  前不久,鲁班工坊建设联盟成立大会在天津召开,天津职业大学当选理事长单位。该联盟将研发鲁班工坊建设标准,帮更多成员单位“出海”。

  “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天津鲁班工坊是中国的鲁班工坊,中国鲁班工坊是世界的鲁班工坊。”白海力说,天津一直致力于总结经验,建立统一的鲁班工坊建设规范和标准体系,助推鲁班工坊更好地走向世界。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定位自己的发展坐标,是天津职业教育一贯的遵循,除了打造鲁班工坊,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其中的代表。

  2015年5月,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牵头,联合京津冀三地18家卫生职业院校、医疗机构、企业,成立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卫生事业、健康产业和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也发挥自身优势,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海船、船员教育培训基地,2015年至2020年累计为13万余人次提供培训。

  三地职教互动过程中,天津探索形成的“五业联动”和“政、行、企、校、研”五方携手机制,在三地众多产业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装备制造、现代服务、健康服务和环保等领域,12个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教对接平台先后建立。

  此外,天津市教委还与雄安新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协助雄安构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

  从100多年前的“工学并举”到如今“全面建设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标杆”,办职业教育,天津似乎有着某种“宿命”。

  这座有着优良工业基础和深厚职业教育传统的城市,为国家持续贡献着职业教育领域的“天津模式”“天津经验”。

  随着全国职教大会召开,“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根本遵循。对此,天津的探索无疑被赋予更多期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面对新的时代命题,渤海之滨、海河之畔的这片土地上,新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浪潮正在徐徐升腾。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