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人物.访谈 >

杨秀君,薛敏霞|基于家庭支持视角的高职教育发展路径

2022-08-19 10:25:00 责任编辑:艾颖
分享到:
高职教育对广大青年成功成才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促进高职教育发展是经济社会建设的现实诉求。当前,高职招生工作虽然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但是高职发展仍因读书无用、阶级固化、单向度成才观念和偏见等而导致社会吸引力不足。家庭支持在高职教育发展事业上具有重要的推动功能和辅助功能。从家庭支持的视角来看,家庭应在克服偏见、形成正确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高职教育的情感支持,并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自高校扩招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在四十余年的变革中经历了由一元向多元、由封闭到开放、由粗放发展到内涵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方案》指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 为适应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三年作出高职扩招的重大工作部署,明晰了社会发展新形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诉求,并将其视为促进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结果显示,高职扩招任务圆满完成,三年扩招413.31万人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工作的通知》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扩大分类招考规模,符合本地高考报名条件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学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高素质农民等社会人员均可报考。” 对高职教育发展来说,“专项扩招”工作撬动高职院校的治理变革,这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重要的机遇。

 
  扩招政策让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办学质量、生源结构上出现新的景象,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和高职学生数量出现大幅度增长。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许多年轻人还是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没有生发浓厚的职业技能兴趣,只是将就读高职视为“专升本”或“专插本”的跳板而非技术学习和技能掌握的重要阶段,这显然与高职发展的要求以及我国经济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驰。不可否认,我国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在其发展伊始就出现的一系列难题和发展瓶颈未得到解决。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高职教育发展问题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对内部驱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解释。一是聚焦高职教育建设的内部驱动,主要包括高职的本体认知、发展规划、整合管理。有学者从本体认知角度出发,提出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确定发展方向和空间,进行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 ;有学者从建构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优化专业群建设、塑造品牌专业、稳定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合作 ;有学者从生态管理角度出发,倡导“以人为本”发展原则,打造良好师生关系,重视师生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优化师生的发展驱动力 。二是聚焦高职教育的宏观外部环境,主要针对政法、经济、技术和社会这四大类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基于政法环境,有学者认为政府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逐步推进高职教育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政策、细化办学条件相关政策 ;基于经济环境,有学者提出高职教育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方式联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基于科技发展环境,有学者认为新兴工作岗位的产生要求高职教育适应新业态发展进行动态调整 ];基于社会环境,有学者根据和谐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发展的驱动作用,要求高职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保持良好的动态适应性 。尽管学者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外部环境做出了多元化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许多借鉴性的经验,但以往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在于多是对宏观视角的现象归纳,而对微观问题的关注较为缺乏,尤其是忽视了对大学生家庭这一重要支持力量的探讨。正如以往研究所显示的那样,高职教育发展困境主要集中在内部系统和外部资源这两个维度,相关制度的改革对高职发展困境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但是就读高职院校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客观就读环境资源的好坏,还取决于就读者的主观意愿和价值偏好。家庭作为个体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在个体身上打下的烙印深刻影响其就读选择、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而个体的高职就读意愿和就读认同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对家庭在高职教育发展的支持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在国内只有为数不多的研究关注到职业院校家校合作的作用 ,但没有系统分析家庭支持对高职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审视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家庭对学生就读高职的支持与否的态度,无疑是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一定的探索空间。鉴于此,本研究立足高职扩招背景,针对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家庭支持对高职教育发展的作用,探讨家庭支持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具体路径。
 
  二、理论与视角:家庭支持
 
  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支持理论最普遍被提及的概念是“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社会心理学和流行病学研究中,后期被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卡普兰(Caplan)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持续的社会集合,能够为个体提供认识自我的机会,在个体需要的时候具有支持性的人能够为他提供信息或认知指导、实际帮助和情感支持,增进个体对生活的调适能力 。由于中国是一个以地缘和血缘为联系的差序格局社会,这种格局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同心圆波纹式的亲属关系是个体社会中最重要的关系 ,因此,家庭支持是个体在社会所获支持的核心。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国外学者在《家庭:社会化和互动过程》(帕森斯,1955)、《家庭》(古德,1986)和《家庭论》(贝克尔,1998)等著作中就有关于家庭社会功能的阐述。一般而言,家庭对社会发展的支持,涉及家庭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人口的互动。“一般功能论著作认为家庭具有三种社会功能,即人类的自我繁衍、人的社会化、一种社会控制手段” ,这强调了家庭在社会方面的正功能。布莱尔-劳森(Briar-Lawson)等发现,家庭功能与社会政策和社会问题发展紧密相关 。社会政策发挥效果主要在家庭,社会政策促进社会整体功能有效发挥聚焦于家庭。这些理论的阐述体现了家庭助益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家庭对个人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家庭成员心理内部系统支持和外部成长环境的支持。家庭对个体支持是促进个体成长的最有效途径,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指出,现代工业社会中存在两种平行的组织结构:一种是原始性结构,以家庭为基础发展而成;一种是新型结构,由完全独立于家庭、具有目的性的法人行动者组成,后者无法取代前者 。张秀兰从家庭功能和责任的角度指出,任何社会保护制度都不能取代家庭的功能和责任,而只是不同程度上、用不同的方式对家庭责任的分担,家庭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福利资源。李树茁从社会风险角度提出家庭内部功能缺失会给家庭成员生理、心理、发展和自我实现等方面造成阻碍。萨帕纳日(Soubhanneyaz)等指出家庭结构和家庭支持可以是青少年不当行为的保护因素 。这些理论的阐述,体现了家庭对个体身心各方面发展的援助和支持,家庭功能对个人而言是不可替代的。关于家庭支持,雅各布森(Jacobson)指出,家庭支持包括实质性支持、信息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 。倪赤丹提出了家庭支持网的概念,他认为家庭支持网以血缘为基础,与个体一起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家庭支持的核心来源,家庭支持网可以提供综合性的支持资源(如经济、心理、接纳等多方面的支持)。虽然目前关于家庭的研究较多,但是对家庭支持系统阐述的理论相对较少。因此,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研究认为,家庭支持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结及家庭资源的整合、交换和利用,具体指家庭中成员通过双向互动进行相互支持、分担压力,给予关怀和帮助,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行为。家庭支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情感性支持,即家庭成员在家庭中得到的关怀、理解、信任、支持等心理支持体验;二是工具性支持,即物质上的支持以及对个体进行信息提供和认知引导。
 
  三、偏见与排斥:家庭对高职教育的认知
 
  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应用型技术人才供不应求,扩招政策让职业院校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职业院校被寄予更大的期望。家庭及其亲属功能网络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家庭的“高职垫底”偏见、家庭的“高职无用”论、“阶层固化”思想、“单向度成才”的价值取向等对高职生源扩招构成威胁,致使高职教育发展陷入困境。
 
  (一)“高职无用论”:家庭对文化资本的异化解读
 
  文化资本是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对非经济力量和非社会关系的一种划分,指的是所有与文化或文化活动相关的有形或无形资产,以具体化(思想、技能等)、客观化(视频、书籍等)和制度化(学历文凭、资格证书)三种形态进行呈现 。对学生来说,文化资本是能给他们成长成才带来收益的知识素养、精神品质和技术技能,学校和家庭是文化资本再生产的主要场所。家长用自己已有的文化资本深度介入孩子的教育生活。有知乎网友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读高职真的没有用吗?很多人都认为读高职没有用,都认为最少要读大学,我不知道读高职有没有用?马上高三了,我学习不是很好,或许努力学习可能考上最差的大学。我想过读高职,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读高职)要低人一等。我不是那种不学习的学生,我初中到高中没违纪过,也没谈过恋爱。我不知道成绩为什么不好,初三以前可以说时间是我浪费了,但是高中我真没浪费过,感觉我脑子对学习不是很好使的那种,很多同学没我努力,但是学习总比我好。很多时候真想去读(个)高职算了,我知道读书的重要,但是我或许无法用剩下1年时间就能考上好的大学,所以我打算另寻一条路。我知道人要终身读书,不然思想会平庸。我很想考上大学,但是感觉有些困难。假如我以后读了高职别人也会觉得我没努力,我也会觉得低人一等,那感觉我不想有,难道我考不上好大学真比别人弱?” 在这位网友的困惑中,“很多人”就包括了他自己的父母和家人,或者主要就是指其父母和家人。因为在高中生的生活中,父母和家人对个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以说,父母和家人就是高中生的“重要他人”了。在部分学生父母的观念中,高职学历与高中学历价值性无较大差异,且高职知识在社会的适用性和运用性弱,倒是中小学的知识相对有用,子女上高职也不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就算读了也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还不如早些去外边打工。“高职无用论”观点认为高职教育吸引力不足,其文凭的实用性不强,仅是强调工作经验的重要性,这是一种从工具性和功利性角度对文化资本理论的选择性解读,即认为学校教育无法满足个体的需要,而宁愿选择离开学校走入社会,寻求文化资本积累的其他途径。有一位妈妈在知乎询问:“我儿子今年15周岁,学习不好,去年上的高职,今年我犹豫是让他继续上,还是学个手艺?”一位网友在下面留言说:“我知道很多人都会说学历有多重要,实际上,你所说的高职没有多少含金量,最起码现在是这样的。与其让他在高职混日子,还不如去学一门实用的手艺。”又说,“我见过很多孩子学完高职后失业的,有的学的甚至还算是热门专业,比如铁路或者航空之类。当初父母花钱让孩子去读高职,目的就是为了有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可以让孩子少吃些苦。这无可厚非,我们不能说父母眼光浅。但是,很多的高职学生毕业之后,真的高不成低不就。说高吧,可能有张文凭,但这张文凭做敲门砖又有点儿轻薄。说低吧,有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孩子又不愿意去,毕竟太累。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还不如直接让孩子去学一技之长,也算是将来有一技傍身。” 以上发言,应该代表了许多高职学生家长的心声。这种对文化资本功利性衡量的背后,蕴藏着的是个体背后的家庭对高职教育意义的有限认知,对高等教育作用的工具性思考,无疑是对文化资本的异化解读和应对。家庭的习性文化资本对孩子就读选择的动机和决策影响较深,以往的研究表明,父母和家人往往是学生志愿填报或专业选择的重要决策者和影响因素 。因此,学生群体是否选择就读高职在很大程度上得遵从父母和家人的意见,家庭对文化资本内涵和价值的解读直接关系着子女的就读选择。扩招的社会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体的高职就读,但是这种在家庭以外建立的社会制度和政策始终无法取代家庭认知对家庭成员的行为引导功能。
 
  (二)“阶层固化论”:家庭代际观念的逻辑推演
 
  中国是一个以家族制为特征的熟人社会、人情社会,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基础和文化因素,给中国人在情感和心理上对家庭观念的认可和承袭提供了土壤。“阶层固化论”是家庭代际性观念的产物,21世纪中国的社会阶层流动已经呈现出同代交流性减弱,代际遗传性加强的趋势。一直以来,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促进个体升迁性的社会流动,而今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1 076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67万人,首次突破千万人大关。大学生就业难,高职学历不具备竞争力,毕业后工作更加难找。“寒门再难出贵子”现象凸显,引起了大众对社会阶层固化的担忧。随着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底层人群上大学机会增多,接受高等教育已经不是难事。可是,即使接受高等教育,底层人群仍可能无法获得相应社会资源,教育呈现边际效应递减趋势。这些迹象似乎表明,教育促进社会成员升迁性社会流动的功能减弱了。王奕俊的研究发现,相较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对个体现职地位提升缺乏可持续性的支持。因此,对于在社会和经济地位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家庭来说,子女通过高职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使家庭让子女选择高职教育就读的动力减弱,出现“底层放弃”现象。人们虽然在现代社会接受了更多民主的思想,但是从逻辑推演来看,家庭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没有发生较多改变 。“阶层固化论”认为,处于社会低端的人群,无论付出怎样的努力,也很少有能和拥有丰富社会资源的群体相提并论。因此,对于低社会阶层家庭来说,“教育改变命运”失去了信服力,在“阶层固化”观念下,家庭固守阶层身份位置,失去冲破坚实的阶层枷锁的动力,质疑教育促进个体社会流动的功效或教育改变命运的可能性,不愿意过多支付人力投资于下一代,这也让新的“读书无用论”在社会蔓延。尽管高职扩招政策体现了强烈的国家意识,但这种消极性家庭观念的代际性传递还是容易造成高职教育吸引力不足,预示着高职教育不再是一个简单教育政策问题,更体现的是一个系统的社会问题。
 
  (三)“单向度成才论”:家庭价值取向的功利衡量
 
  家庭文化经验是学生进入学校生活场域之前就已经获得的初始经验。中国有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理念,家长一味推崇高分,让孩子从小树立起考高分、读名校的理想,这使中国家庭的教育实践中,潜藏着一种教育危机,即“单向度成才”的教育价值取向危机。家庭的“单向成才论”往往把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视为提升学历的阶梯,而较少看到其育人成才的教育价值,导致高等教育偏离完整的人的教育方向。许多家庭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学历,就读职业院校没有前途,容易给高职教育贴上“次等教育”的标签,视高职院校为“末流高校”,甚至将职业院校学生视为中考、高考的落榜者、淘汰者。家长在学生的教育生活中,单向度地追求高分,追求名校占据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马尔库塞提出,“单向度的人”表现为人们在争取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却丢掉了总体性的另外一个方面,失落了其精神家园,人们在精神上变得越来越麻木、空虚和无聊 。然而,人不同于动物,追求精神需要是人们实现个人幸福的内在要求。“单向度成才”是物质功利性的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重物质追求轻心灵培养,同时也是家庭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曲解,把“分数”当成个人能力的信号,把“学历”当成个人成就的标准。这折射出家庭对子女精神成才如心灵世界的丰盈、精神境界的追求等现实诉求的忽视。无独有偶,在“工具理性”快速扩张的利益驱动影响下,家庭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认知和期待也颇具功利性色彩。出现了“重实利收益轻教育目的,重专业培养轻全面发展,重行为管束轻内在启迪”的矛盾,工具化日益明显,进而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精神人格等方面有所不足。除此之外,有些分数无法达到本科要求的学生成为被“标签化”的不利群体,在唯分数的“单向度成才观”影响下陷入普遍的自我歧视,形成对高职院校的排斥心理,志愿申报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大为降低。这些都会影响和阻碍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四、从“认知转变”到“工具推进”:家庭支持下的高职教育发展
 
  就当前而言,高职教育地位被轻视,高职教育定位不准确,家庭教育和家庭支持是不可缺失的支援力量。家庭支持包括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在学生的高职就读选择中,家庭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将众人的目光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路引回到了家庭认知上。它以家庭伦理关系为始基,通过日常生活实践的浸染,影响甚至规约着家庭成员的爱好趣尚、性格趋向、处世态度、为人准则等。家庭内部的认知和情感会延伸到社会的情感和规范,家庭的工具性支持可以促进个体目标的实现,让个体更快地成长和发展。家庭支持力量对高职发展的直接效果或缓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从家庭支持理论视角出发,探讨高职教育发展的家庭支持路径将会使未来高职发展研究绽放出新的光彩。
 
  (一)克服偏见:家长要形成对高职教育的正确认知
 
  多年以来,“第一学历”歧视堪称痼疾,“唯学历论”的人才观、社会中不当的用人观,直接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在社会思潮和价值多元的情境下,家庭对高职教育存在着显著的“负面偏见”,认为“本科学历始终凌驾于高职学历之上”,或者认为“读了本科才是上了大学”。在家庭期待中,家庭功利性、盲目攀比性色彩和从众行为引发了对就读高职的偏见。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在社会中被看成中考、高考的落榜者或淘汰者,把职业院校学生从事的职业视为社会底层职业。于是,接受职业教育被家庭和社会视为无奈之举,高职教育也被赋予刻板印象。家长对高职的偏见,其本质在于“唯学历论”,其谬误在于以一纸文凭来判断一个人的优劣,其危害在于破坏人才自由竞争的环境,限制鲜活个体发展的可能性。因此,要彻底打破对高职教育的偏见,应该从对他清晰的了解与认同入手,家长要形成对高职教育的正确认知。首先,家长需要充分了解现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形势。今天的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不断加快,以“双创”为代表的时代精神正蓬勃发展,这样的时代需要真正的人才,僵化的书本知识在当代社会已失去其工具价值。按照这样的理解,“唯学历论”终将被时代抛弃,“唯能力论”必将成为时代主流,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凸显。其次,家长在形成对高职教育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要引导孩子树立终身发展的观念。一般而言,个体对教育的认识不可避免地与工作和生活的“期望”“打算”等概念联系起来。现今,高职毕业生就业障碍的现实情况更容易让他们认为没必要去接受“高职教育”;在完成高职教育的过程中,也容易遭遇被别人看轻的挫折。家长需要引导子女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目的性价值才是个体发展的归宿,即要促进精神世界的圆满和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具体的做法是,将自身发展的目光聚焦于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具体要求上,让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相契合。这样,如果孩子能从较高的站位来理解自己的选择,自然也能提升自身的抗挫折能力。从客观上来看,个人受教育水平与其智力水平息息相关,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进行教育机会的合理分配有助于社会分流的实现和社会分工的有效配置。因此,用长远的目光对高职教育和发展机遇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性思考时会发现,高职教育是个体获得真才实学本领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培养技术型人才来提高个体自身质量和就业竞争能力,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使命,现如今已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家庭对高职教育的正确认知将决定家庭支持其成员选择就读高职的直接效果。
 
  (二)情感整合:加强家庭对高职教育的情感支持
 
  对家庭来说,家庭在“硬资本”方面的差异确实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但这种劣势可以通过营造家庭“软环境”来加以弥补,这有赖于父母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情感支持。首先,家庭的情感支持行为体现在尊重子女对高职教育的能动选择。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 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9.3%的受访者赞成年轻人做灵活工作者;72.3%的受访者表示喜欢自由、有弹性的工作模式;62.1%的受访者认为灵活工作者需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技艺,或利用好自身优势 。新一代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从事灵活工作,家庭要遵循子女内心的想法和追求,支持子女摒弃社会的“高职偏见”并将真正喜爱的专业和兴趣发展成为终生奋斗的事业。当子女出现就读选择困难时,家人要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家庭成员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其次,家庭的情感支持体现于父母与高职学生之间的日常互动和情感交流之中。资源保存理论认为,当家庭成员面对较大的学业或工作压力时,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能够弥补在其他领域中产生的情绪损耗,让个体摆脱资源耗竭的状态 。因此,家人对孩子就读高职院校给予赞赏性、建议性、指导性、激励性的认同和情感支持时,孩子就会更加感受到自由、自主、幸福、愉悦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抗挫折能力并激发起认真就读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心灵深处的认同和思想深处的融合产生对高职教育意识上和情感上的归属感的过程中,教育的效果也得到了增强。相反,当个体获得较低的情感支持时,会对高职教育产生较低的认同感,对高职教育产生抵制、抗拒、冷漠、反感,导致无法在高职教育中实现自身价值。这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高职教育的发展。在交流中,父母要善于运用“理解式的反馈”来让家庭教育“软环境”得以良性维持。通常来说,家长以“合作者”身份的主动理解和高职生的积极反馈相互配合,不仅能强化家庭的支持行为,而且能从更大程度上强化孩子高职生身份的成就动力和对自我的肯定,进而在学业表现和社会实践上呈现出较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总而言之,家庭对高职教育的情感支持能够让学龄子女最大限度地确认就读选择并提高学业表现,进入较为理想的发展状态。对于高职发展而言,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产品”的高职学生的自身发展是增强高职院校内部适应力和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工具推进: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家庭的工具性支持不仅是个人实现教育的保障,也是推进和实施高职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随着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和教育不断由封闭走向开放,需要重视家庭教育在高职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充分利用好家庭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是指子女在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为其提供的家庭物质和人文资源[33]。家庭教育资源来源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即除了家庭内部成员和家庭组织整体性资源外,还有社会性的家庭教育资源,包括亲属、邻居、朋友等社会关系网络的资源。第一,要发挥好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工具性支持作用。青年阶段是个体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及思维成熟的重要阶段,认知可塑性强。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资源的主要功能,了解社会发展和个体价值需要,为孩子的发展作出客观的分析和指引,帮助他们实现正常社会化。具体来说,家庭教育资源包括家庭背景、家庭经济地位、家庭文化传统等客观要素,还包括家庭环境中知识、规范、价值和态度等主观因素。家庭要利用家庭所拥有的知识、资金、物质资源等来转化为家庭内部驱动力,以开放接纳而非消极封闭的心态创造性地智慧参与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为孩子就读高职院校提供建议、指导等工具性支持,如了解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高技术人才出现紧缺的现实局面,帮助孩子进行正确价值定位和发展定位。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编写的《2020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21年发布。《报告》指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整体较好。从就业质量来看,2019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以及专业对口就业率基本稳定,分别保持在85%和70%以上。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有所增长,2019年比2018年增加了262元,达到3 815元,增幅达7.37%。近几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从创业情况看,2019届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左右,同时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如果家庭成员能经常关注类似的消息并及时传递给孩子,这便是给孩子的最有利的工具性支持。第二,在家校双向互动中让家庭发挥出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工具性支持作用。由于学校和家庭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他们之间的互动联系通常表现为家校合作、家校共育。根据家庭和学校互动的深度,家校合作可以分为表层合作、中度合作和深度合作。其中,家校合作的程度越深,表明家长对高职教育的满意度越高,越有意愿给予其无偿性服务和工具性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对高职教育的真正认可和信任是家庭提供相关支持的前提基础。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因为面向的主要群体是学生,忽视了将高职教育的政策理念完整地传达到学生家长面前,从而导致家长对高职的认识不准确或不全面。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通过多种宣传方式让学生家长意识到高职教育的全方位情况,提高他们对高职教育的客观认知,如让家长了解高职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和对学生生命质量的意义。只有高职院校一切教育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时,才能引起家长的注意,得到家长的支持。在家校合作中,当家长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对其子女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时,就会主动成为动员学生就读高职院校的一名思想工作者,参与高职院校事务管理,帮助高职院校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另外,激励、督促子女学好知识,掌握就业本领,做好为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的准备。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通过家校联系机制推动高职教育优良学风的形成,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有效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对于蓄势待发、期待振兴的中国高职教育而言,完全依赖于政策的推行是不够的。打破偏见和桎梏是打通高职教育发展通道的根本,家庭支持成为影响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担负着家庭成员社会化的重要功能,并发挥着基本社会支持的重要作用,家庭支持是子女就读高职院校的“桥梁”、重要心理资源和精神力量。依托家庭支持,高职教育宏观外部环境能得到更为有效的优化,内部潜能得到更多的挖掘和激发,发展后劲得到进一步增强,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和发展也能得到进一步实现。

      作者:杨秀君,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薛敏霞,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文章出处:杨秀君,薛敏霞. 基于家庭支持视角的高职教育发展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2(8):93-101.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