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 > 三教改革 >

基于“三教”改革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01-22 20:35:56 (节选自《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倪尔妍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三教”改革的有效推行,是确保职业教育生态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

  “三教”改革的有效推行,是确保职业教育生态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
 
  1 推行“三教”改革的时代紧迫性
 
  1.1 助力“职教20条”
 
  通过全面实施“三教”改革,瞄准教师、教材、教法三大“靶心”,精准射靶,推动《职教20条》新政落地,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由注重规模扩张向质量建设转变,实现高职历史性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1.2 依托信息技术革新
 
  现代科技对当前职业教育发起了史无前例的挑战,高职院校亟需对教育改革工作进行全面的梳理,主动应对时代挑战。因此,应顺应科技时代发展趋势,因势利导,以科技为技术支撑,推动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模式深度融合,探索面向现代信息技术的“三教”改革,不断革新。
 
  1.3 夯实“双高计划”
 
  “双高计划”以培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具有中国特色高技能高竞争力的优质人才为最终目标,是我国高职教育实现高质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决策,其中“四个打造”等重要举措都与“三教改革”吻合。“双高计划”的提出为高职院校开展“三教”改革创造了历史时机,两者高度契合。、全面实施“双高计划”,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和专业建设,必须锁定教师、教材、教法三方面,以“三教”改革为重要抓手,倒逼“双高计划”完美着陆。
 
  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来源单一,培训效益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师资队伍来源上,多是直接招聘普通高校毕业生为高职院校老师。教师自身缺乏专业的技能训练,缺少一线工作的实战经验,弱化了教学活动的实用性。另外,高职院校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培养体系,削弱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2 教材以理论为主,实践性教材不足
 
  目前高职教材仍以学科化的理论为主,在教材内容的设计和编排上多沿袭普通教育教科书的经典范式,过于强调学科理论的规范性,不利于高职教育培养复合型高技能技术人才;当前高职院校的教材形态单一,纸质教材的出版周期较长,更新缓慢;纸质教材同质化的趋势蔓延,阻碍教材改革的良性发展。
 
  2.3 教学方法较传统,缺乏有效监管
 
  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主要的教学活动依旧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手段没有真正深入教学中,教学创新并未落到实处。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监督存在管理落后,监控不力的问题;教学质量监督范围过窄,大多学校只针对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课后反映进行监督,其他教学环节并未纳入监管、评价范围;教学质量评价忽视学生内在发展,过分强调结果导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成长与不足无法得到及时监测与反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 面向“三教改革”,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路径
 
  3.1 多措并举,优化双师队伍
 
  多阶培育,帮扶教师发展。为了破除“项目化”培训模式带来的弊端,采用“分级分类”的教师培育模式:①完善“分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系统,通过优化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和校内培训的三级培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②对教师施行“分类”培训,按照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领军人四大类,结合不同专业领域的培训重点对不同类别的教师开展分类培训,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满足教师发展的多种需求,实现教师培育的最优化。
 
  3.2 教材改进为抓手
 
  多方编排,贴合职教特色。首先,教材编写前,应深入企业行业了解岗位需求,实地考察,以确保教材内容能紧随产业行业变化;其次,将技术能手、技能大师纳入教材编写人员队伍中,多方讨论,思想碰撞,研制出新技术、新规范的教学标准,契合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另外,在教材内容编写上,应坚持“创新”与“实用”的原则,充分整合学科资源,融入企业行业的实践精华,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创新;除了常规性的理论教材,应加强实训教材的开发,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推动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多样呈现,研发立体化教材。应配合混合式教学、在线学习等泛在教学改革的需要,创新教材形式,鼓励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提高学生学习的时效性,确保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同时,引进云技术、搭建云平台,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开发电子教材,实现碎片化学习。随着更多可视、可听、可动的电子教材的研发,未来教材建设正逐步向立体化、个性化创新发展,对我国高职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3.3 教法创新为突破
 
  多维学习,提升课堂效能。打破单一的课室教学,推行“校内课堂”“企业课堂”“线上课堂”的多维学习:学生不仅能在教室里学习,而且可以深入企业,育训结合,同时借助网络智慧学习平台,进行线上学习。通过“三个课堂”有机衔接,资源共享,实现学生学习内容、学习场所、学习手段的多样化,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程打下坚实的地基。
 
  多元监评,关注教学反馈。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监评机制:①规章制度上,建全教学质量与评价的总体规划和管理制度,要求教学部门、教学督导室相互配合,推进教学质量与评价工作高效、规范地展开;②实施对象上,拓宽教学监评的主客体:将班级学生信息员、专任教师、学校领导、社会企业家等纳入教学监评的实施主体,壮大监督队伍,同时,扩大教学监评的客体:通过对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课外实践的全程跟踪,拉大监管范围,多元开展教学监管和评价工作;③实践平台上,开发学生成长系统,动态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学业评价,实时录入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关注学生反馈。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