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交院”)“追寻‘浙里’红军足迹,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浙江省丽水市的莲都、遂昌、龙泉、松阳等地开展了红色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暑
期社会实践活动。
MVE网浙江讯(通讯员:沈杰、周振宇) 近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交院”)“追寻‘浙里’红军足迹,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浙江省丽水市的莲都、遂昌、龙泉、松阳等地开展了红色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位于浙西南的丽水是浙江省唯一一个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刘英、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辈先烈曾在这里顽强奋斗,形成了“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红色根脉”是党在浙江百年奋斗最鲜明的底色,浙西南革命精神是浙江“红色根脉”的集中体现,浙交院暑期实践团追随红军挺进师足迹,深入老区调研走访,守好浙里“红色根脉”,解码浙里革命老区的共富密码,以实际行动在重要窗口展现青春担当。
追随红军足迹,守好“红色根脉”
1934年6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红七军团临危受命,改编为抗日先遣队,北上闽浙皖赣行动,掩护中央实施战略转移,并推动抗日运动,红军在浙西南的土地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浙交院暑期实践团追随红军足迹先后前往了龙泉宝溪、遂昌王村口和松阳安岱后村。在宝溪这里打响了红军挺进师入浙的第一枪,就义广场上撒满了英烈的热血;空军亭中驻留着红军的身影;孔弹广场,聆听着三颗子弹的故事,三色茶便是胜利的露水......这里孕育了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在王村口,粟裕大将生前说道:“我死后,请把我的骨灰埋葬在我战斗过的地方,我要和我的战友在一起。”而王村口就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实践团沿着红军走过的步道,在月光山粟裕将军的陵园前参加缅怀仪式。在松阳安岱后村,实践团在“军二代” 陈美福的带领下沿着红军战斗的足迹走访了红星广场 ,红军桥,英烈广场,粟裕,刘英,黄富武,陈丹山,陈凤生故居等革命遗址。
实践团成员通过追随红军足迹,缅怀革命先辈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守好“红色根脉”,在新的百年目标下为国家繁荣富强和现代化而奋斗。
聆听先辈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在追寻红军足迹,重走红军路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聆听了走访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在中国工农红军先遣部队随军银行的旧址里,我们走访了80多岁的革命老兵、老党员刘玉福、作为当年福建省的首长的警卫员,他见过林彪元帅,叶剑英元帅的等多位共和国开国元勋,老人身体硬朗,居住环境整洁,虽退伍多年却依然保留着军人的素质,在交流中,老战士的峥嵘岁月让同学们深受感动。在王村口有一处红军墓,墓里埋葬着三名红军战士,而墓碑上只有两个人的名字,有一位红军小战士,由于语言不通,却不知其姓名。同学们感动于王村口默默守护着英雄的事迹,更感叹当年小小年纪的无名红军小战士不畏生死,投身革命。在安岱后村,听“军二代” 老党员陈美福讲当时红军在浙西南的故事,他说:“红军把浙西人的土地还给了浙西人,他们为了什么?他们为的是人民的利益,为的是民族的解放,为了我们的今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要做敢于奔腾的“后浪”,更要“饮水思源,勿忘老区”,在坚定理想的同时,更要传承红色基因,珍惜先辈们为我们拼来的幸福生活。
调研老区新貌,解码绿色共富
丽水在全国率先提出“红绿”融合发展理念,努力打造全国“红绿”融合发展的独特品牌。在红色革命精神的激励下,高质量绿色发展潜能被激活,革命老区焕发出绿色共同富裕的新颜新貌。追寻“红色根脉”,在浙江“两个先行”奋斗目标下更需要新时代的大学生解码老区的共富道路。
遂昌王村口,1935年刘英、粟裕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这里创建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调研中发现,该镇以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创建为契机,大胆改革、创新实践。龙泉宝溪,山水相绕,贯穿着7个自然村,没有污染的工业厂和企业,优美的环境彻底贯彻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调研中,宝溪乡的纪委书记与实践团同学进行了亲切交流,“青瓷白莲,无尘莲心”“发展百千关,清廉第一关”。革命老区在共富路上,红色始终是初心的本色,人民始终是第一位的。跨山统筹、创新引领,丽水作为浙西南的红色根脉奋力争当高质量绿色发展“挺进师”,绿色共富路也将成为全国革命老区的发展“窗口”和标杆。
这个暑期,实践团在浙西南追寻红色根脉中全方位探索解码革命老区的绿色共富道路,传承红色基因、挖掘红色故事、讲好老区故事,守好“红色根脉”,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