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媒体职教 > 中国教育报 >

如何提升教师数据运用能力

2024-01-20 14:33:00 中国教育报 彭文波 责任编辑:艾颖
分享到:
2023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指出,教师数字素养核心要素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以及专业发展。

  2023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指出,教师数字素养核心要素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以及专业发展。
 
  2012年以来,湖北省先后实施了10余期“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教师自主生长理论”为指导,以专业示范引领带动优秀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特别是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重点围绕如何提升教师数据分析及利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一是用数据分析的需求管理思维,订单式解决教学需求痛点。
 
  一般来说,大数据分析的典型流程有:需求的识别、大数据采集、大数据处理与存储管理、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可视化与报告撰写。在名师工作室培训工作初期,首先利用需求管理思维,围绕大数据分析典型流程各环节,借助数字化培训平台,对教师的需求进行数字化拆解,将需求细化为可量化的“驱动式任务”清单,如细化到一位教师的痛点、一篇论文的发表、一本图书的出版、一节微课的制作、一堂示范课的打磨等,订单式设置培训课程模块。
 
  在此基础上,名师工作室培训中设置了“微分享”模块。通过匹配需求清单,在培训之前面向学员们征集了大量的优质案例;在培训过程中,鼓励教师们通过“微分享”环节展示优秀案例;在训后跟踪环节,可以设置数字化“直播课堂”,让“需求清单”中的问题逐一得到解决。培训完成后,许多学员所在学校推出了一系列“减负增效”大数据培训活动,通过解题分析、文案专题分享、心理健康AI答疑等专题研讨,订单式解决教师们在数据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二是用高效实用的数据工具,提升教师非结构化数据应用能力。
 
  目前,视频、图片、碎片化文档等非结构化数据发展势头越来越猛,很容易让教师们在数据“海洋”中迷失方向。同时,数据分析就像炼石油,经过提纯、加工,才能真正实现数据的价值。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数据管理中,具备基本的大数据查询、分析能力。
 
  在名师培训项目实施之初,根据教师们的需求痛点清单,设计了180个典型问题,教师们带着问题来思考、带着任务去学习,培训中使用Midjourney(中道)等AI图片生成软件制作精美图形,通过培训期间讨论、培训之后不断打磨,形成了一个个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又如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日常活动的“名师数字素养提升”模块中,设置了针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模块,如针对视频示范课的录制、AI文字高效协同编辑、SQL数据查询方法、数据存储管理、可视化图表等内容开展培训。通过利用高效实用的数据工具,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学会了找准数据的“重点”,明确了教育应用场景中非结构化数据如何分析利用,也让教师们在实践中经历了“亲身体验—事例经验—类经验—个人数字化经验体系”的嬗变。
 
  三是用可视化知识图谱,实现数据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大数据的高效应用,在于用可视化精准图形呈现海量数据的规律,为部门、学校的高效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在培训过程中,培训专家现场示范使用与教育相关的可视化技术,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图谱,通过精准诊断发现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引入基于Python(计算机设计语言)的机器学习工具、图表工具,建立数据模型并对其进行训练、可视化预测,随时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短板,吸引培训者、学员进行深度互动。体验学习后,教师们将这些方法应用融合到日常学科教学中,高起点规划课堂教学、课堂研究、科研、班级管理等活动。
 
  在大数据规模飞速增长的今天,人的发展与技术的发展需要齐头并进,对大数据的管理思维也应与时俱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在培训规划过程中,要让大数据真正为教育发展所用,才能让教师们在教学应用中尝到“高效”“减负”的幸福感。而在这种良性循环场景下,教师们也会将这种幸福感传导给学生,推动提质增效的局面快速形成。
 
  (作者单位系武昌理工学院,本文系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2023年度开放课题指导性项目“基于教师自主生长理论的县域教师线上培训实践创新研究”[立项编号:jsjy202314]课题成果)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