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要求和总体方针,2023年5月,教育部职成司委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围绕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对技术人才的新要求,分别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农机装备等6个重点领域进行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工作要求发布以后,试点工作全面铺开,近一年时间,各项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要求和总体方针,2023年5月,教育部职成司委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围绕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对技术人才的新要求,分别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农机装备等6个重点领域进行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工作要求发布以后,试点工作全面铺开,近一年时间,各项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组织有力,工作接地,试点工作全面推进
1.组建顶尖工作团队:六所牵头学校从全国遴选出64所专业优势突出、办学质量较高、教学资源丰富、行业声誉较好的“双高”建设院校作为试点参与学校;邀请了5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合作企业深度参与试点工作;由一流企业顶尖专家、技术骨干、学校教授、研究员组成专家团队,同时邀请多位院士作为顾问,组建由40人参与的六个改革团队。
2.组建一流核心课程:试点学校深入龙头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累计调研300余次,形成100余份调研报告,更加准确地把握了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进一步探明了各领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发展趋势;“以生为本”,从教学最前线入手,深入课堂开展听课、评课、教案研讨,通过300余次听课评课活动,更加准确地分析了职业院校的学情现状,进一步夯实了研究基础,为攻破课程改革的重难点提供了有力的一手数据支撑;试点工作聚焦产业升级、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建设84门一流核心课程,其中60%以上课程是“从无到有”,新建课程内容实现多个“首次”突破。
3.建设一批优质教材:教材建设过程紧密结合行业实际需求,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内容编写和审定。编写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融入真实案例和行业前沿知识,确保教材的适应性。通过试点试用,收集反馈意见,对教材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最终以“数字教材”的形式呈现。同时建立完善的内容更新机制以确保内容的时效性与前瞻性,包括:跟踪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及时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术成果纳入教材;与行业企业保持紧密合作,共同更新和优化教材内容;建立质量评估机制,定期对教材内容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教材与行业前沿实际需求保持同步。
4.建设一批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试点学校以学生的技能养成过程为主线,以素养提升为目标,针对行业特点与专业需求,深入探究市场趋势与技能要求,清晰定义高技能人才需求画像,确保实训基地建设目标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积极联合各行业龙头,开展校企紧密合作,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力争学生毕业即就业,及时顶上产业需求,真正实现“为国育才”。
5.培育一批优秀教师团队:来自64所学校800多名学历高、善钻研、有精力的年轻教师组成试点团队,深入生产一线,跟岗挖掘真实生产中的标准规范和前沿技术,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和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和源头活水;同时,一流教师团队先试先行,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的培养拓宽了路径、打出了样板。
二、微观入手,遵循逻辑,课程建设特色鲜明
首批试点工作聚焦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自主可控,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着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保障国家供应链安全,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先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新要求,将一批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首次引入职业教育课程,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抓住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践教学五个“小切口”,推动教育教学系统的“大改革”,打造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五金”。总体来看,有以下特点:
一是从微观入手开展前期调研。本次改革,摒弃形式主义,每一手数据都源自一线调研的真实反馈。试点教师团队深入企业开展实地调研,跟岗锻炼,努力挖掘行业最新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不畏艰辛,深入教学一线,听课互评,掌握当前高职教育教学现状,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教学、教法、内容、形式,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这种调研方式,与以往那种走过场、做样子的“面子工程”截然不同,真正做到了深入实际、贴近基层,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改革的实际行动。这样扎实的调研基础,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确保改革措施更加符合实际需求、贴近一线。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改革团队,联合比亚迪汽车等20家头部汽车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问卷调研、现场访谈等,分析了76个典型岗位、227个重点工作任务;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团队走访了中国中车等140家龙头企业,跟岗挖掘工作清单117份,形成了17门课程标准和知识技能图谱;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团队共完成82门课程的听课评课活动,充分掌握了本领域课程实施现状。
二是从学生出发设计核心课程。教育的真谛在于育人,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应深入洞察学生的成长需求与发展方向,确保课程内容与之紧密相连。此次专业课程领域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四变”成果:由“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中心”,由“知识传授”变为“自主探究”,由“按部就班”变为“按需教学”,由“普适内容”变为“新技术融入”。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通过对一手调研数据的深加工,同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设计、重构了专业领域内的部分核心课程及教学模式,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航空航天装备领域通过深入调研学生的学情及产业发展现状,重构了基于技术链及应用场景的13门核心课程;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牵头下,围绕如何增强课程体系与实际学情匹配度等问题,“解构重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16门专业核心课程和数字教材;农机装备领域团队通过真实项目实施,探索“1个创新工作室+N个导师+N个学生”的新模式,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合作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三是从前沿出发开发数字教材。在教材内容上,以工作分析为基础,以项目、任务、活动、案例等实际情境为载体,开发科学严谨、内容充实、形态多元且反映行业前沿技术的数字教材。在教材呈现形式上,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技术规范卡片、口袋书、实训操作连环画等,力求呈现方式更直观、更生动。在资源形态上,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开发虚拟仿真系统,力求教学资源形态丰富多元、新颖独特。教材建设方面的成果和特色极其显著,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团队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环境,将企业重视的“提质降本”、数字化改造等融入教材开发,新开发16门专业核心课程及数字教材、近3000条生产过程虚拟仿真资源,增强了数字教材的交互性;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团队大力探索开发数字教材形成课程建设路径规范,10个项目在云创平台搭建了数字教材的框架,正在实施数字教材开发,建课率达80%;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团队深入走访华中数控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多方研讨、专家论证,完成本领域课程建设指南,在云创平台建设了14本数字教材样章,开发了220个动画、视频等资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数字教材在构建教与学良性互动的同时,更加重视为更广泛的学习者提供泛在、个性化学习机会,如“5G移动网组建及行业应用”课程将同步开发英文版数字教材,为东盟、非洲等国家开展电信基础设施人才培训,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四是从效率出发组建一流团队。顶级专家参与,本次组建的课程团队堪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领域的顶尖力量,纵向上从两院院士到高职院校年轻教师,横向上从行业大国工匠到科研院所专家,充分展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发展的最高水平、最前沿方向、最先进技术;全体参与,涵盖了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高职学校、行业企业、大师工匠以及出版社等多个单位,共同组成了协同攻关团队。这一团队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科研为改革提供方法理论支持,引导改革方向。以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为例,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组建双元、多维、顶尖团队。遴选10所“双高”院校具有丰富教学教改经验的骨干教师、6家行业龙头企业的技能大师,组成核心开发团队;成立由院士、大国工匠、行业领军人才组成的专家顾问组。同时,本次课程改革过程始终坚持跨校组建教师团队,打造课程开发共同体,以此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落实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和教学实施的各细节。
五是从场景出发创新实训项目。此次改革紧跟产业前沿步伐,基于真实生产过程,实现校内外实训基地与生产现场的硬件对标与软件对标。硬件对标先进趋势,大刀阔斧地淘汰一批技术落后的校内实训基地老旧设备,对标真实生产环境,根据行业发展趋势,投入资金优化和升级实习实训设备;软件对标实效实用,校内实训基地植入企业文化,营造企业氛围,使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都可以无缝衔接就业岗位。校外交流实训基地增效赋能,不仅可作为学生实训研学跟岗锻炼的场所,还可作为教师、工程师交流学习的平台,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团队基于真实技术研发项目生成技术案例,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的同步,通过多方研讨、专家论证,完成了5个典型生产实训项目平台设计,为后续教学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课程改革过程中,中国中车深度参与、高位推动,将12门课程和5个校企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列为其牵头的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并拟出台相关制度,将教材编制纳入职工职称评审加分项等,实现了产引领教,教融入产。
三、起势已成事,未来更可期
此次改革,站位高远,为国开课,为企育才,过程深入且成果显著、运行高效且组织有序,高起点站位,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了课程质量,提升了师资水平。一系列改革探索举措犹如一股清流,涤荡了职业教育的旧风气,成功引领了以点带面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潮流,一点一滴成果将最终惠及千千万万的职教学子和各领域的技术能手,为他们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