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人物.访谈 >

关彤:缘系普通话,情牵教坛路

2025-09-29 17:28:01 责任编辑:艾颖
分享到:
三十余载教育春秋,总有一串声韵在记忆深处久久回响——那是普通话的平仄韵律,如潺潺溪流,润泽着岁月的每一寸土地。

  (文/关彤)三十余载教育春秋,总有一串声韵在记忆深处久久回响——那是普通话的平仄韵律,如潺潺溪流,润泽着岁月的每一寸土地。从初涉教坛因方言而引发的青涩窘迫,到后来站在讲台上从容传道授业的自信熟稔,普通话宛如一根无形却坚韧的丝线,巧妙地串联起讲台上下的悠悠时光,精心织就了我与教育事业之间那份深沉而炽热的联结。
 
  还记得北京课堂上,那句因方言脱口而出的“桌堂”,瞬间引发了全班的哄堂大笑;在成都考场上,93.4分的一级乙等成绩,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在语言道路上不断前行的方向;对着镜子逐字纠正口型时的笨拙模样,宛如一幅略显青涩却充满坚持的画卷;手握测试员上岗证时的笃定神情,仿佛是对过往努力最有力的肯定;给学生们耐心讲解“声调要像走路”时的细碎叮嘱,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看着他们在赛场上把文字演绎得滚烫而富有激情,那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慰藉……这些看似平凡却又无比珍贵的片段,不仅藏着一个教育者与一门语言的美丽邂逅,更蕴含着无数关于成长、坚守与传承的动人注脚。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悄然藏匿于三十余载的教育光阴长河之中。
 
  1985年至2000年,在北京求学与工作的十五年时光,让我真切地领略到了这座城市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尤其是在学生群体中。身为地道的东北人,我曾天真地以为自己的普通话还算标准,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给一所高校文秘班授课时,一句将“抽屉”说成“桌堂”的方言,瞬间引得全班哄堂大笑。那一刻,脸颊上如火烧般的灼烫窘迫,宛如一枚尖锐的图钉,将“说好普通话”的念头狠狠地钉进了我的心里。我暗暗攥紧拳头,在心底立下誓言:一定要把方言的痕迹彻底磨平!此后,我便如一块渴望知识的海绵,如饥似渴地钻研普通话。守着广播,认真练习声调的抑扬顿挫;对着镜子,仔细抠着每一个字的口型;就连晨跑时,也在心里默默地数着四声的起伏变化。日子一天天过去,竟有人说我讲话带了几分“京腔京韵”——那是北京赠予我的第一份珍贵的“语言通行证”,也让我第一次深刻地领悟到:语言的共鸣,能够跨越地域的隔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北京的十五年,不仅磨平了我方言的棱角,更让我对语言教育萌生了一份特殊的执念。2000年9月,追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浪潮,我带着这份执念毅然来到成都,在高校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在这片新的土地上,语言的故事依旧在继续书写。2008年春的一个中午,我偶然在教学楼里看到几位同事捧着新华字典,神情专注地候考普通话。带队老师随口问了一句“去不去”语委,恰逢下午没课的我,便怀揣着在北京练就的底气一同前往。没想到,稍做准备的我竟然考出了二甲的成绩。然而,二甲离“教普通话”“当测试员”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我心里那股不服输的较真劲儿又涌了上来。后来,学校邀请国家级测试员来辅导,我像一名虔诚的学生,逐字打磨发音,逐句校准语流,就连轻声、儿化等细微之处都抠到了极致。当年9月再次参加考试,93.4分的一级乙等成绩,终于让我迈过了那道心中渴望已久的坎。
 
  一级乙等的成绩刚刚落定,新的机会便如春风般轻轻叩响了门扉。2008年10月,经学校推荐,我有幸走进四川省第二十期普通话水平省级测试员培训班。在一周的时间里,我如饥似渴地系统研习汉语拼音基础、发声技巧与朗读逻辑,反复打磨口语测试的评分细则,甚至连听力辨音都练到耳朵发涨。最终,我顺利通过汉语拼音、口语水平、测试能力三项考核。当指尖触碰到那张硬壳“吊牌”的质感时,我仿佛握住了一把推开语言教育大门的神圣钥匙——从此,我带着这份专业,在各地的普通话测试与考前培训中奔走了数年,将对“标准”的深刻理解,如点点星光般一点点播撒开去。
 
  握着测试员上岗证的日子里,我心中始终涌动着一个强烈的愿望:把这份对语言的较真精神,再往前传递一步。2009年10月,校学生会广播站站长慕名而来,诚挚地邀请我给同学们讲讲普通话。我毫不犹豫地一口应下。利用业余时间,我精心准备了两场公益讲座,一场聚焦基础知识,一场侧重播音指导。来听讲座的不仅有广播站成员,还有不少热爱朗诵、演讲的同学。我逐字纠正他们的“川普”发音,细心抠着语流音变里的小瑕疵,就连播稿时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表达技巧都一一拆解分析。如今,仍有学生满怀感激地提起那时的场景,说那句“声调要像走路,该高时抬脚,该低时落步”让他们铭记了好多年——原来,语言里的叮嘱真的能够深深扎根在心里,这比任何证书都让我感到踏实和满足。
 
  两场讲座结束后,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语言教育应该拥有更扎实的土壤。后来,学校在部分专业开设了普通话与口才课,我自然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这个重任。课余时间,我又马不停蹄地跑了西南交大希望学院、四川天一学院、四川现代职业学院等近10所学校,开展考前培训。走的地方多了,我愈发深刻地感觉到:应该有一套贴合学生实际的口才教材。于是,在2010到2017年期间,我结合一线教学中遇到的痛点问题,牵头联合川渝多所高校的同行,精心主编了《大学生口才实训教程》《大学生口才训练》《通用口才训练教程》三部教材,分别由北师大、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出版社出版。当指尖轻轻触碰到那带着油墨香的书稿时,我忽然恍然大悟:语言教育不只是讲台上的传授,更要变成一本本能捧在手里的坚实阶梯,让更多的人能够踩着它,一步步向上攀登。
 
  当教材的油墨香与学生们朗朗的声韵交织在一起,便成了语言教育最生动、最美好的延续。这些年,看着学生们在语言的世界里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了我心中最温暖、最幸福的事情。2021年,我和同事指导学生以《长征精神 永放光芒》为题,一举拿下第五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四川高职组二等奖;2022年在四川省中华经典诵写讲演活动?诵经典中凭《中国共产党百年述职报告》荣获优秀奖;2024年,《不朽》《诗意中国》又在“诵读中国”大赛里分获四川赛区三等奖与优秀奖……听着他们在台上把文字演绎得滚烫热烈,把思想表达得清晰明亮,我比自己拿奖还要感到踏实和欣慰——这大概就是传承最美的模样:我曾被语言的光芒点亮,如今也成为了点亮别人的一束光。
 
  三十多年与普通话相伴同行,从当年为一句方言而脸红的青涩懵懂,到如今站在讲台上从容传道授业的自信沉稳,再到看着学生们用语言传递力量、绽放光彩——这门语言早已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它更成为了我与教育事业深情对话的独特方式。它宛如一根坚韧的丝线,一头系着我对“说好话”的执着执念,一头牵着无数年轻人对“用好语言”的美好向往;它又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既照见了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笨拙与坚持,更映照出语言教育中代代相传的炽热热忱。
 
  或许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与普通话相关的精彩故事等待书写,但不变的,始终是初见时那份想把话说准、说透、说进人心的赤诚初心。毕竟,语言是一座坚固的桥梁,能够连接起地域的距离,让心灵相通;语言是一束温暖的光,能够照亮思想的角落,让智慧闪耀。而我,愿一直做那个默默守桥、执着举灯的人,为语言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作者:关彤,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人,副教授、高级技师,四川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来源:形影步离公众号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