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资溪县委党校报告厅里,随着一束追光的投射,红色的氛围灯点亮了整个舞台。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汤显祖音乐与戏剧学院(以下简称 “汤院”)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们指尖轻颤,《红旗颂》的旋律如潮水般漫过全场。
戏韵流芳处,桃李竞芬芳
—— 抚职院汤显祖音乐与戏剧学院用艺术点亮育人之路
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校门外景
(文/刘俊仁)暮春的资溪县委党校报告厅里,随着一束追光的投射,红色的氛围灯点亮了整个舞台。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汤显祖音乐与戏剧学院(以下简称 “汤院”)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们指尖轻颤,《红旗颂》的旋律如潮水般漫过全场。台下,78岁的老党员周大爷擦了擦眼角:“没想到职校的娃娃能拉出这么动人的曲子,这才是年轻一代该有的样子!”
这场“竹廉春晓 交响资溪”音乐会,是汤院本学期13项艺术实践活动的开篇。从校园草坪到乡村戏台,从学术讲堂到全国赛场,这群年轻的艺术追光者,正用琴弦、舞步与唱腔,书写着艺术职业教育的生动答卷。
琴弦上的课堂:让每个音符都带着实践的温度
3月26日清晨,资溪县城还浸在薄雾里,汤院交响乐团的师生已扛着乐器钻进了县委党校的后门。调音台旁,教师朱沛莹的手指在设备上翻飞,身体的疲倦掩饰不住眼神中的那份专注——为了让交响乐与党校的红色主题更契合,朱老师熬了三个通宵,把《黄河大合唱》的片段改编成了弦乐合奏。
“职业教育的艺术课堂,不能只在琴房里。” 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许红萍看着学生们忙碌的身影,眼里藏着欣慰。她记得一年前刚组建交响乐团时,学生连专业谱架都凑不齐,如今却能在县级舞台上完成整场合奏。这场音乐会不仅是演出,更是一堂鲜活的 “校地合作实践课”:资溪县提供场地支持,乐团则为当地干部群众带去高雅艺术,演出结束后,还有5名学生被聘为“资溪县文化志愿者”。
赣东学院专场音乐会
这样的 “实践课堂” 在汤院随处可见。3月28日赣东学院的 “交响颂明媚”音乐会上,声乐专业学生雷佳雯在千人大礼堂参加合唱《我的中国心》。下台时,她的演出服后背已被汗水浸透,却紧紧攥着一张纸条——那是台下一位老教师塞给她的:“你的声音里有光,要一直唱下去。”
“艺术教育不是培养‘温室里的花’,而是能在任何舞台扎根的种子,”许红萍说。“本学期,仅交响乐团就完成6场校内外演出,学生人均舞台实践时长超80小时,比去年同期增长40%。”
戏台上的传承:让千年文脉在指尖流转
济南的五月,槐花飘得正盛。第五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演后台,2020级戏曲班的邹瑜正对着镜子勒头。她饰演的《红桃山》女将张月娥,翎子功是关键——为了这出戏,她的脖颈被勒出了层层红痕,练坏了3顶翎子帽。
演出剧照
“这出戏是咱们江西唯一入围的剧目,不能砸了招牌!” 排练厅的角落里,汤院戏曲教师吴捷的嗓子已经沙哑。《红桃山》的背后,是汤院对地方戏曲的坚守。作为汤显祖故乡的艺术院校,学院把抚州采茶戏纳入核心课程,邀请汤显祖文化艺术中心的老艺人驻校授课。“刚开始学采茶戏时,同学们觉得‘土’,台下总有人笑。” 邹瑜说,直到去年在乡村巡演,看到老乡们跟着调子哼唱,才懂了这门艺术的分量——那是刻在骨子里的乡音。
舞台下的成长:让艺术成为照亮人生的光
5月13日的“音韵舞魂”大赛后台,舞蹈专业学生刘仁斐的脚踝缠着厚厚的绷带。三天前排练时她崴了脚,却咬着牙完成了《映山红》的群舞编排。“老师说,舞台不会等任何人,这是我们学艺术的第一课。”她扶着墙站起来,裙摆上还沾着排练时蹭的灰。
学生实训练习场景
这场大赛吸引了百余名师生参与,从独舞《月下青禾》到器乐合奏《我和我的祖国》,20个节目里藏着太多“破茧成蝶”的故事。声乐专业的留守儿童小张,曾因自卑不敢开口,在老师的鼓励下报名独唱《父亲》,舞台上他哽咽着唱完最后一句,台下掌声雷动——那是他第一次收到这么多掌声。
“艺术教育不只是教技能,更是给孩子搭一座桥,让他们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学院教师曹凯磊说。5月27日的校园艺术快闪活动上,平时沉默寡言的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小李,突然跟着节奏跳起了机械舞。“他说练舞让他不再焦虑,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美育里的答案:艺术职业教育的 “破圈” 之路
在“乡音乡情”原创音乐会上,徐翀院长的《我是抚河水》刚奏响,台下就有人跟着哼——那是他采风时记下的抚州方言小调。“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要扎根脚下的土地。”他说,汤院的原创作品里,有60%融入了地方文化元素。
学校交响乐团合影
这种扎根让汤院在艺术职业教育领域蹚出了新路:既培养能登台的“技术能手”,也培育懂文化的“传承人”。数据最有说服力:近三年,汤院学生在省级以上艺术赛事中获奖43项,毕业生就业率达 96%,其中30%进入地方文艺团体,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 “生力军”。
6月的抚州,盱河水畔的戏台又搭了起来。汤院的学生们正在排练新改编的采茶戏《乡约》,讲述乡村振兴中的新故事。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唱腔里混着蝉鸣与笑声,像极了汤显祖笔下 “临川四梦” 里的热闹场景——那里,艺术永不落幕,育人从未停步。(刘俊仁系现代职业教育网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