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院校动态 >

一曲《临川四梦》惊四座!抚州职院师生让千年文脉在歌声里 “破圈” 生长

2025-10-13 11:40:09 责任编辑:艾颖
分享到:
“临川四梦铸愁肠,千古绝律今犹唱……”当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的嗓音穿透录音棚,江西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汤显祖音乐与戏剧学院的创作团队突然红了眼眶——这首凝结着他们半年心血的《临川四梦》,终于让汤显祖笔下的“梦”,在当代声乐里有了全新的模样。

  MVE网江西迅 (文/刘俊仁)“临川四梦铸愁肠,千古绝律今犹唱……”当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的嗓音穿透录音棚,江西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汤显祖音乐与戏剧学院的创作团队突然红了眼眶——这首凝结着他们半年心血的《临川四梦》,终于让汤显祖笔下的“梦”,在当代声乐里有了全新的模样。
 
  这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从院长许红萍深夜伏案改词,到青年教师杨粮屹在琴键上反复打磨旋律,再到石倚洁为呈现“梦韵”多次调整唱腔,背后藏着一所职业院校深耕地方文化、用艺术创新点亮职教之路的动人故事。
 
 
  深夜台灯下的 “文脉解码”:许红萍与《临川四梦》的词之魂
 
  抚州的冬夜格外安静,汤显祖音乐与戏剧学院院长许红萍的办公室却亮着灯。书桌上摊开的《汤显祖全集》被划满红线,旁边散落着十几张写满修改痕迹的词稿——这是她为《临川四梦》作词的第三个月。
 
  “不能只是简单摘抄,要让千年文字唱进现代人心里。”许红萍揉了揉酸胀的眼睛,拿起笔在“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这句旁画了个圈。作为土生土长的抚州人,她从小听着汤显祖的故事长大,深知《牡丹亭》《紫钗记》等“四梦”里藏着临川文化的根。可如何把“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浪漫,转化为符合现代声乐韵律的歌词?她试过用白话文改写,也尝试过保留完整曲牌,却总觉得少了点 “魂”。
 
  转机出现在一次校园采茶戏排练现场。看着学生们用方言演唱《牡丹亭》选段,许红萍突然顿悟:“要保留古典意境,更要让情感落地。” 她重新梳理“四梦”的核心——《牡丹亭》的“情”、《紫钗记》的“信”、《南柯记》的“悟”、《邯郸记》的“醒”,用“一生爱好是天然,一腔春心沸雪霜” 这样的短句串联,既藏着原著的影子,又带着现代诗歌的韵律。
 
  初稿完成那天,许红萍把词稿念给戏曲专业的老教师听。团队的教师拍着桌子说:“这词有嚼头!像汤翁站在面前,跟咱们唠心里话。”可许红萍仍不满意,又反复修改18稿,直到在录音棚里听到石倚洁唱到“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时,台下有人悄悄抹泪,她才觉得“这词,终于立住了”。
 
 
  琴键上的 “古今对话”:杨粮屹用旋律唤醒千年梦韵
 
  “这段旋律要像杜丽娘游园时的脚步,轻盈里带着怅惘。”青年作曲家杨粮屹的手指在钢琴上跳跃,反复调试着《临川四梦》的前奏。作为学院引进的“双师型”教师,他既要给学生上作曲课,又要负责艺术创作,为了这首作品,他把办公室的沙发当成了临时床铺。
 
  最初接到作曲任务时,杨粮屹犯了难:用纯粹的古典民乐,怕年轻人觉得“老气”;全用现代编曲,又会丢了临川文化的根。他带着学生泡在汤显祖纪念馆,听馆藏的古曲录音,看民间艺人演奏的笛子、古筝技法,甚至把采茶戏的“矮桩步”节奏,转化成了钢琴伴奏里的切分音。
 
  “最难的是‘梦’的表达。” 杨粮屹说,为了营造“似梦非梦” 的氛围,他在间奏部分加入了古琴泛音,又用弦乐群模拟“梦魂游走” 的意境。有次排练到凌晨,乐团的小提琴手提出:“这段旋律太柔了,能不能加点力量,像汤显祖敢批判现实的骨气?” 杨粮屹立刻修改,在高潮部分加入铜管乐器,让“情之所至,生死可逾”的豪情透过音符迸发。
 
  最让他难忘的是和石倚洁的第一次合作。录音前,石倚洁拿着乐谱问:“这里的转音,是不是想表现主人公从悲到喜的转变?”杨粮屹惊喜地发现,这位顶级歌唱家精准捕捉到了旋律里的细节——那是他藏在音符里的“小心思”。两人反复打磨了3个小时,从气息控制到情感递进,逐句调整,直到石倚洁说 “现在这旋律,像从‘四梦’里长出来的一样”,杨粮屹才松了口气。
 
  录音棚里的 “灵魂共鸣”:石倚洁与职教团队的双向奔赴
 
  当石倚洁走进录音棚,看到许红萍、杨粮屹和学生们紧张又期待的眼神,突然笑了:“我也是从校园里走出来的,知道为了一首作品,大家要付出多少心血。” 这位曾在国际舞台上演绎过无数经典的歌唱家,对这首来自职业院校的作品格外用心。
 
  录制前,石倚洁特意提前一周来到抚州,跟着学院的采茶戏老师学方言,去汤显祖故居感受“临川四梦”的创作背景。他和创作团队逐句分析歌词背后的故事,甚至为了一个字的发音,反复练习十几遍。录音当天,当唱到“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时,石倚洁突然停下,对许红萍说:“这句词太打动人了,能不能再慢半拍,让情感多留一会儿?”许红萍立刻点头,杨粮屹马上调整伴奏。当音乐再次响起,石倚洁的嗓音里带着一丝哽咽,录音棚里静得能听到呼吸声。
 
  “职业院校能创作出这样有深度的作品,让我很惊喜。”石倚洁在采访中说,他之所以愿意参与,不仅因为作品本身的魅力,更被团队对文化的敬畏、对艺术的执着打动。“这些老师和学生,是在用心守护文脉,这种精神比歌声更动人。”
 
  歌声之外的职教答卷:从文化传承到育人创新
 
  《临川四梦》发布后,迅速在网络上“破圈”——不仅被列入国家文化基金扶植项目,还登上各大音乐平台推荐榜,还被纳入抚州市“文化惠民”演出曲目,学生们带着这首作品走进乡村、社区,用歌声讲述汤显祖的故事。而这,只是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育人” 的一个缩影。
 
  在汤显祖音乐与戏剧学院,“人人学临川文化,个个懂艺术创新” 已成常态。学院把《临川四梦》的创作过程转化为教学案例,许红萍带着学生分析歌词创作,杨粮屹则开设“旋律里的文脉”选修课,让学生从地方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戏曲专业的学生还将《临川四梦》改编成采茶戏短剧,在校园文化节上演出时,场场爆满。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首作品还推动了校地合作的深度发展。这个作品还被抚州市纳入“2025汤显祖国际戏剧月开幕式”进行展演,将《临川四梦》作为文旅推广的核心作品,开发了相关的文创产品、研学课程;当地中小学也邀请学院教师开设“汤显祖文化讲堂”,让更多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职业院校的师生,同样能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艺术创新的先锋!”学校校长胡德勇说,《临川四梦》的成功证明,职业院校完全有能力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今,学院正筹备创作一系列以抚州文化为背景和主题的新作品,让更多来自职教的歌声,唱响时代的旋律。
 
  当《临川四梦》的旋律再次在抚州的街头响起,人们不仅听到了汤显祖的千年梦韵,更看到了一所职业院校用艺术创新书写的育人答卷——这里有对文脉的坚守,有对艺术的执着,更有职教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正如学校党委书记鄢博士说:“职业教育不只是教技能,更要育灵魂!”(作者刘俊仁系现代职业教育网总编)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