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至15日,科技城重点人才活动——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创新发展学术会议在绵举行。
MVE网四川讯 11月13日至15日,科技城重点人才活动——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创新发展学术会议在绵举行。本次会议在中共绵阳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由四川省中医药学会主办,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和附属医院/绵阳市中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绵阳市安州区人民医院承办。四川省首届岐黄菁英人才培训班(第三期)、全国中医药行指委教师发展专委会工作研讨会、2025年四川省中医药职业教育协会(集团)学术年会、2025年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教协同大会同期举行。
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兴军,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曾芳,绵阳市政府副市长黄波,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二级研究员、原副主任张木,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李成辉,省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宋平,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马波,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张山,以及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产业处、医政处、局办公室,绵阳市委组织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和体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祥主持开幕式。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李炜弘致欢迎辞,并希望通过本次会议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促进绵阳“以才引才”“以会引才”,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与智力资源向绵阳集聚,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中医药深度融合的新方法、新路径,为区域中医药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党委书记李炜弘致辞
黄波在讲话中指出,本次会议是绵阳市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期盼能够以此为契机,与各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开展联合研究,共同培养复合型人才,共同破解发展难题,共同将绵阳打造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医药+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
绵阳市副市长黄波讲话
田兴军在讲话中强调,中医药的未来在于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中医药创新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要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共同搭建研发平台、共享数据资源、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积极推动“AI+中医药”融合发展。省中医药局将大力支持中医药领域核心算法、专用芯片与智能设备等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临床、中药生产与健康服务等环节的规模化应用。同时,对学校在中医药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兴军讲话
会上,发布了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和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绵阳市中医医院联合研发的中医智能诊疗系统:敏鹊AI医生助手系统与AI健康管理系统。这是学校推动中医药与人工智能融合的重要成果,该成果在多项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行业首创视觉脉诊、网络辨证等中医诊断新技术;构建52位不同流派名老中医智能体;实现复杂环境下语音、声纹、方言识别,并能在5秒内生成高质量语音电子病历。目前该系统已在多家医疗机构试点应用,有效助力智慧医院建设及电子病历评级,显著降低中医诊疗的使用门槛,让优质中医药服务走进日常健康场景。
发布敏鹊AI医生助手系统与AI健康管理系统
成都中医药大学曾芳教授、四川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沈明辉高级工程师、国家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张木博士、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数字与健康部冯天宜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许家佗教授,清华大学张乾博士,西华大学唐勇教授、西南科技大学周颖玥教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王艾伦教授,美国弗吉尼亚整合医学院段颖哲教授以及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李炜弘教授等11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医药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中医药AI交叉研究”等方面做主旨报告。
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国内外中医药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150余家单位的4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同期举行的4个会议在各自的分会场,开展了精彩纷呈的讲座等活动。累计10万人次通过现场直播进行了学习交流。
会议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