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媒体职教 > 中国教育报 >

荆晓玲 | 专注: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

2025-08-30 16:41:00 中国教师报
分享到: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当前正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承载着巨大的挑战。随着国家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战略的深入实施,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核心力量,其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成效。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当前正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承载着巨大的挑战。随着国家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战略的深入实施,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核心力量,其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成效。然而,在角色日益多元、事务愈发繁杂、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职业院校教师如何在这股改革浪潮中找准专业成长的方向,成为了一个亟待解答的时代课题。在此背景下,“专注”这一品质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它不仅是教师突破职业困境的利器,更是夯实职业教育基础的基石。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言,教师是“专门性极强的社会职业”,而这份“专门性”的锤炼,离不开以专注为魂的持续精进。
 
  一、专注是职教教师的核心素养
 
  专注是应对职业复杂性的“定盘星”。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环境跨越了教室、实训基地与企业现场,身兼理论导师、技能教练与行业探索者多重角色。在日常教学中,备课、授课、技能指导、企业调研、学生管理等多重任务交织,容易导致精力分散,影响专业成长。据某职业院校调研,年轻教师日均需处理超过15项碎片化任务,专业学习时间被大幅压缩。而专注,则成为教师在纷繁复杂中理清头绪、确立优先级的关键,如将“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紧密对接”作为核心任务,将企业实践、学情分析等融入其中,构建起“目标—行动—反馈”的良性循环。顾明远先生曾言,“教书育人在细微处见真章”,职业教育的精髓在于对岗位标准的精准拿捏、对学生技能缺陷的敏锐捕捉,而这一切,无不以专注为基石,否则,便可能陷入“广而不深”的尴尬境地。
 
  专注是实现产教融合的“连接点”。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而教师正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关键纽带。随着技术迭代加速,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直播电商等领域的岗位技能要求每18个月就会发生显著变化。若教师缺乏对行业实践的持续专注,教学内容便会滞后于产业需求。某汽车检测专业教师连续三年跟踪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记录下电池管理系统的12项核心技术更新,将其转化为“故障诊断流程”“数据解读方法”等模块化课程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该专业就业率较往年提升35%。这一案例印证了一个规律:唯有专注于产业前沿动态,才能打破“课堂与车间”的壁垒,让教学内容真正“接底气、有实效”。
 
  专注是突破专业瓶颈的“动力源”。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使分层教学、评价体系重构、“岗课赛证”融通等难题日益凸显。面对这些挑战,仅凭经验积累难以实现突破,需要教师以专注的态度将实践困惑转化为研究课题。美国教育协会研究显示,教师专注度每提升10%,学生技能达标率平均提高7.3%。这一数据深刻揭示了教师专注与教学质量的正相关关系。某职业院校教师团队针对“学生实训积极性不足”的问题,通过200小时的跟踪观察,梳理出“内容与岗位脱节”的17种具体场景,据此设计“订单式实训”模式,使学生参与度从62%提升至91%,相关成果形成的研究论文还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借鉴。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言,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专注于问题本质的教师,才能在严谨的研究与创造性的实践中找到平衡,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跨越。


 
  二、职教教师应在何处践行专注
 
  在教学细节中沉淀专注。职业教育的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技能养成的场域,每一个演示步骤、每一次指导反馈都关乎教学实效。专注教学细节,首先体现为备课环节的“精准化”:电工专业教师通过分析120份学生错题数据,发现“三相电连接”的认知难点集中在“相序判断”,据此设计“故障模拟+反向推导”教学环节,使该知识点掌握率提升70%。其次体现为课堂互动的“敏锐度”:机械专业教师能从学生操作时的手势偏差中,瞬间判断出是“原理理解错误”还是“动作规范问题”,并给出针对性指导。最后体现为课后反思的“颗粒度”:一位实训教师坚持记录“工具摆放方式对操作效率的影响”,半年后形成“工位标准化”方案,使实训课准备时间缩短40%。这些看似微小的专注,实则是对“做中学”规律的深刻把握,让专业能力在“见微知著”中自然生长。
 
  在行业实践中深化专注。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局限于校园,必须延伸至行业一线。一方面,要专注于市场需求的“动态捕捉”:数控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时,重点记录“精密零件加工”的17个质量控制点,回校后开发“工序检验标准”教学模块,使学生岗位适应期缩短50%;物流专业教师跟踪“智能分拣系统”的操作规范,将其转化为“自动化设备运维”实训项目。另一方面,要专注于实践经验的“教学转化”:旅游管理教师将酒店“投诉处理”的真实案例改编为情景剧本,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掌握“倾听—共情—解决”的沟通技巧;烹饪专业教师把企业“成本控制”经验融入实训课程,既降低耗材浪费,又培育了职业素养。这种“从行业到课堂”的转化能力,正是职业院校教师区别于普通教育教师的核心特质。
 
  在问题攻坚中锤炼专注。教育现场的“痛点”往往是专业成长的“起点”。专注问题攻坚,需要建立“问题即课题”的思维:面对“分层教学难落地”的困境,有教师团队构建“技能水平雷达图”,通过“入学诊断—模块分组—动态调整”的闭环设计,使不同基础学生的技能提升幅度均达30%以上。同时需要强化“成果即资源”的意识:将“课堂提问设计”的尝试提炼为“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策略体系”,将“评价改革”的探索总结为“职业素养积分制”,这些成果经过实践检验后,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形成“教学—研究—资源”的良性循环。正如一位教师所言:“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比写一篇空泛论文更有价值,这正是专注的力量。”
 
  在改革创新中彰显专注。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其改革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评价等领域持续突破。在课程改革中,电商专业教师联合企业梳理“直播带货”岗位的12项核心能力,构建“平台规则+话术设计+数据分析”的模块化课程,使“课证通过率”提升52%;在教学创新中,旅游专业教师设计“暴雨滞留应急处理”情景课,让学生在方案设计中兼顾技能训练与责任担当;在评价改革中,数控专业开发“技能成长树”系统,用树叶、树枝、树干分别代表基础技能、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直观呈现学生成长轨迹。这些改革实践的背后,是教师对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深刻理解,而专注则让改革从“政策要求”转化为“生动实践”。
 
  三、如何培育教师的专注素养
 
  专注的养成需要方法论支撑。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可避免精力分散,如将“产教融合课程开发”分解为“企业调研—能力矩阵构建—模块设计”等阶段性任务,每阶段聚焦1-2个核心问题;践行深度工作法能提升效率,某教师团队采用“2小时无干扰备课+1小时集体研讨”模式,使课程开发周期缩短40%;坚持反思日志习惯可固化专注成果,记录“今日最有价值的教学细节”“解决的一个实践问题”,形成专业成长的“证据链”。
 
  更重要的是,专注源于对教育价值的认同。当教师真正理解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便会在企业实践的高温车间里保持耐心,在课程改革的反复打磨中坚守定力。这种内生动力,让专注从“刻意为之”变为“自然流露”。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最终需由教师以专业能力为笔,精心描绘。当每一位职业院校教师都能秉持专注之心,于教学细微处积累智慧,在行业实践中汲取养分,于改革浪潮中突破自我,他们便能成长为“懂教育、通产业、善育人”的新时代良师,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不竭动力。这,正是专注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也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作者荆晓玲系烟台文旅职业学院院长)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